周燁方
摘 要:作為充滿人文色彩的歷史學科,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教師理應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優(yōu)勢,挖掘各種有利因素,加強生命意識的滲透,使中學生以歷史人物為鏡照亮自己,在歷史學習中獲得做人的榜樣和規(guī)范,樹立人生正確的價值觀。
關鍵詞:歷史教學;關注學生;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20-001-01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更多的是關注對學生的成才教育,而忽視對其進行尊重生命、珍視生命的教育,學生很難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極容易做出一些漠視生命甚至踐踏生命的舉動。歷史是有生命的學科,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歷史中的人物,不管是偉大的還是平凡的,都會讓學生發(fā)現(xiàn)與感悟生命的價值。因此,必須盡快給孩子補上“生命教育”這一課,引導孩子們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一、挖掘歷史教材中生命教育資源
歷史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之一,歷史學科要通過學習中外優(yōu)秀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使學生認識人類在求生存、求發(fā)展的文明歷史進程中的創(chuàng)造活動,感悟歷史人物對真理和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和精神風貌,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典型人物教學來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古今中外有許多歷史人物舍生取義實現(xiàn)了生命的最高價值,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好素材,但當代學生往往難以理解。當我飽含感情地講述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放棄逃生的機會時,學生中竟有人發(fā)出笑聲,這種不屑和冷漠刺痛了我,也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一定要抓住這一課堂反應并利用這一課堂生成資源大做文章,澄清學生的認識。課后我設計了一份簡單的問卷:①近代歷史上象譚嗣同這樣舍生取義的人物你還知道哪些?②你覺得他們死得值嗎?請說明理由。果然有一部分同學認為他們的這種行為很傻,原因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課后我給學生補充了一則材料:巴拿馬運河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一條具有重要戰(zhàn)略位置和經(jīng)濟價值的運河。美國根據(jù)1903年強加給巴拿馬的不平等條約,在此設定了一個10英里寬的運河區(qū)為“國中之國”,在那里升美國旗,實行美國法律,久而久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巴拿馬人民迫于無奈,習以為常,也麻木了。1964年巴拿馬一名中學生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勇敢地攜帶巴拿馬國旗進入運河區(qū)升起國旗,美國駐軍槍殺了他。學生的生命結束了,但他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國民喚醒了更多的同胞,他的血沒有白流,他的愛國行動喚起了沉睡幾十年的巴拿馬人民的覺醒,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反美風暴,震撼了全世界,毛澤東主席還為此發(fā)表了《支持巴拿馬人民反美愛國主義斗爭的談話》。經(jīng)過了長期不懈的艱苦斗爭,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人民終于回收國土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個例子幫助更多的學生理解了譚嗣同以自己生命來喚醒國人麻木的精神,使許多原來不以為然甚至嘲笑的學生觀點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深刻理解了譚嗣同生命價值的意義。譚嗣同不應被嘲笑,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在特殊歷史背景下令人感動,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驚天地泣鬼神。
譚嗣同、陳天華、鄧世昌等歷史人物的獻身行為的確有重要價值,但那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行為,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強調(diào)珍惜生命,彰顯生命關懷,歷史人物的獻身精神存在與傳承的必要性正在逐漸磨銷。因此,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要理性要彰顯生命關懷,要強調(diào)珍愛生命,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自身生命的自我保護,更有利于形成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歷史課堂上,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形成互動互補效應,為提升學生的生命質(zhì)量構建開放式的發(fā)展環(huán)境,營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圍。初中歷史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恰當?shù)膯栴}與活動,營造活潑寬松的學習氛圍,采用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給學生營造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合作學習要更加注重知識的探究過程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并在創(chuàng)新和實踐中完善與塑造學生人性,進而讓學生獲取生命的全部內(nèi)涵。教學是師生平等對話,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理解和尊重,形成一個真正“教、學共同體”,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給學生充足的探究與活動時間和空間,有學生觀察、調(diào)查、討論、探究、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在營造歷史課堂的合作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接納他人,尊重他人,欣賞他人,與他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也達到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同時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感受到合作的平等性與樂趣,合作的成功感,形成積極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學生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進而加倍地珍愛自己的生命。
三、在自身感悟中建構生命價值
“生命意識”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在與他人的合作交往與思維碰撞中發(fā)展起來的,感悟出來的。真正的生命情感教育是觸及心靈的教育,當學生通過課堂上角色模擬和生活假設,讓他們親自扮演死者、傷者、孤兒等,從情感上體驗與死亡相關的情景,或在課題調(diào)查中得知自己所熟悉的一個家族是怎樣在抗戰(zhàn)中被日本鬼子殺死而毀滅,或者自己的祖輩流離失所逃難四方的苦難,他們就不會對抗戰(zhàn)中3500萬死亡同胞的數(shù)字無動于衰,不會對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打擊、挫折、損失無所感受。通過體驗與感悟,學生加深了心理反應,增強了積極情感,從而更加珍愛生命,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總之,教育的本質(zhì)是促進人的發(fā)展。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的生命,培養(yǎng)學生尊重、熱愛生命的態(tài)度,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使學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