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英
摘 要: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問題式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學會質(zhì)疑和解疑,培養(yǎng)其問題意識,從而激發(fā)其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意識;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常都是由教師向?qū)W生講述問題的答案,讓學生被動性地接受,而缺少學生獨立思考找出問題答案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沒有養(yǎng)成問題意識。而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結果,還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就需要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現(xiàn)結合教學實際,對此進行探討。
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巧妙地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去閱讀文章,以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鞏固知識。所以教師在向?qū)W生提出問題時,要明確教學的目標,結合整篇文章,把握文章中的重難點知識,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掌握新知識,同時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自己還有哪些方面沒有掌握,哪些問題存在疑慮,在解決問題之后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比如在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時,教師向?qū)W生們提問“閱讀完課文以后,同學們能否告訴我你們從文中學習到了什么樣的精神呢?”這個問題是整篇文章要求我們必須了解到的,也是富有針對性的。同學們在這個問題的驅(qū)使下,能夠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有目的性地去解讀文章。最后,教師再提問:“除了課文中所說的故事之外,同學們還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來體現(xiàn)滴水穿石的精神呢?”通過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能夠促進學生去思考,既讓學生鞏固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能促進學生開拓思維。
二、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
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采取一定措施激發(fā)學生提問的欲望,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提高。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提供更多提問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勇于提出問題。教師要善于對學生進行誘導,幫助那些成績差或者是比較內(nèi)向的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fā)言。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如何有技巧地提出問題,教師可先提出比較有見解的問題,比如課文中比較難理解的句子、修辭手法等,讓學生有所啟發(fā),從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提問的興趣,比如利用多媒體圖文聲并茂的特點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改善傳統(tǒng)課堂中枯燥沉悶的現(xiàn)象,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提問的動力,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教師還要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和討論,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活躍課堂。比如在學習《黃河的主人》一課時,學生心里會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羊皮筏是如何發(fā)明出來的?”“羊皮筏能夠在黃河激流中漂流的原理是什么?”“人們是靠著什么樣的精神才能夠成為黃河的主人?”等等這些問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交流,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能夠養(yǎng)成合作的習慣,正確找到解疑的技巧。
三、要讓學生養(yǎng)成質(zhì)疑的精神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聲音,教師在解答學生的疑惑時,有些同學會有自己的看法,這時教師就要多問學生有沒有其它的答案。了解學生是怎么思考問題的,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先不急著否認,要問學生是如何得出這個答案的,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逐漸地引導學生正確地思考問題,從而有利于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學生的想法,不僅打擊了學生的提問積極性,也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重,會存在各種各樣的為什么,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不管是正確與否,都是問題意識的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學生在質(zhì)疑的過程中能夠促進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的發(fā)展。教師在鼓勵學生提出千奇百怪的想法的同時,要注意傾聽,先給予學生肯定,然后再進行正確引導,“這位同學的想法很特別,說的也很好,但是……”這樣的說辭比直接否定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學生不會擔心自己回答錯誤,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提高問題的思考能力,也能夠讓其他學生在今后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夠避免出錯。
四、在預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預習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是沒有教師指導的,學生通過課外資料、網(wǎng)絡、字典等對課文自行掌握,鍛煉了自學的能力。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會產(chǎn)生大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需要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查找答案,在對課文進行提前預習之后,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對還不明白的問題進行提問,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使學習效率提高。比如在學習《揠苗助長》和《鷸蚌相爭》之前,學生通過字典能夠?qū)蓜t寓言有基本的認識,而在課堂學習中就能夠?qū)ζ渲械脑⒁庥懈顚拥睦斫狻?/p>
總之,問題意識是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力,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探究和分析解決問題,必須摒棄自我教授的方式,增加課堂中的互動;為學生提供提問的平臺,鼓勵學生有問題就要提出來;對學生予以肯定,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同時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長劍. 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應先從教師做起[J]. 吉林教育. 2012(09)
[2] 徐英,史亞利.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J]. 中國校外教育. 2014(07)
[3] 孫占英.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 吉林教育. 2014(11)
[4] 杜潔瓊. 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基礎教育研究. 2000(03)
[5] 羅劍寵.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