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英
【摘要】語文課堂需要動靜結合,體現(xiàn)高效。在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的同時,我們要安排“靜讀”“靜品”與“靜悟”三種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在靜讀中自主學習;在靜品中咀嚼詞句;在靜悟中表達感受,少些浮躁,少些花哨,務實而高效。讓課堂張弛有度,才能奏響語文課堂的和諧樂章。
【關鍵詞】動靜結合;靜思默想;有效教學;和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從哲學角度來講,動與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白h論紛紛”之前,需要靜思默想;對話交流之前,需要揣摩體味;操作訓練之前,需要靜心準備。動與靜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其各自的作用,也是不可互相替代的。因此,讓課堂張弛有度,才能奏響語文課堂的和諧樂章。
一、“課堂之動”與“課堂之靜”相得益彰
語文課堂上的“動”不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應是基于“聽說讀寫”之上的言語能力的積累、感悟、品位和運用。而“靜”亦不是表面所呈現(xiàn)的安安靜靜、端端正正,它是思維、觀察、注意、傾聽等能力的根須在活躍地汲養(yǎng)、生發(fā)。
在語文教學中,調(diào)動參與的關鍵是一個“動”字。要引導學生“身動”:如動腦、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腳、動身,要鼓勵學生質疑,給學生商量和選擇的權利,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突出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的學習自始至終處于主動發(fā)展、生動活潑之中。
學好語文需要“靜”,靜不下來的課堂,學習質量肯定大打折扣。新課標要求讓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標準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痹谝粋€討論的群體中,每個個體都存在差異,讓每一位學生的頭腦都動起來,這就需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靜堂”,給那些思維速度稍慢的學生充分的空間,使他們避免淺嘗輒止、囫圇吞棗。
二、“書聲瑯瑯”與“靜思默想”有機結合
筆者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時,讓學生自主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哪些內(nèi)容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暢所欲言。根據(jù)學生回答,結合課文,引導學生說一說文中哪些內(nèi)容有趣,要求學生一邊默讀,一邊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在文中標記下來。大部分學生說珍珠鳥與我親近的部分最有趣,于是筆者就從這一節(jié)切入進入局部的閱讀感悟。請學生再次默讀這一節(jié),并且想象珍珠鳥活動時的心理活動。有一學生說:“珍珠鳥先是比較膽怯?!庇械恼f:“珍珠鳥想試探我?!庇械恼f:“珍珠鳥真開心得不得了……”之后,筆者進行小結:“是啊,珍珠鳥一步步與我親近,心理在不斷變化著呢,讓我們把這情景讀出來?!睂W生讀得有聲有色,把珍珠鳥的活潑可愛讀得惟妙惟肖。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采用了默讀和朗讀這兩種方法,以默讀為主線。我們要想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閱讀能力,不僅要注重朗讀,還必須要重視默讀,讓“書聲瑯瑯”的課堂與“靜思默想”和諧搭配。
三、“靜心傾聽”與“踴躍發(fā)言”融為一體
課改之后的語文課堂,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踴躍,但學生競相展示自己的熱鬧背后,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不少學生只想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很難靜下心來聽別人說,缺乏傾聽的意識與能力。其實,在一節(jié)真正活躍的語文課堂中,光有精彩的個人表達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做到靜心傾聽,才能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才能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
記得曾聽過這樣一篇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我心里很難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語言,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教師讓學生去細讀,認真傾聽別人的理解,并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感悟。
師:母親80多斤的身體,肩上挑的是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
生:勤勞的母親。
生:堅強偉大的母親。
生:關心子女的母親。
師:請帶著對母親的贊美和我心中的難過讀好這段話。
(生齊聲朗讀)
師:母親是怎樣看待她所做的一切的呢?
(出示:她笑了笑說:“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師:從母親的表情,從母親的話當中,你讀出了什么?
生:我覺得母親很謙虛,不宣揚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生:母親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無所謂的。
師:是的,從字里行間我們讀出了母親的愛,是母親那樸實無私的愛支撐著她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份樸實無私的愛讓我們感到崇敬!
從這個教學片段來看,孩子們都在積極發(fā)言,也在認真地傾聽,讀的和聽的孩子都會增進彼此的感受。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踴躍發(fā)言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尊重,傾聽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賞,分享到了別人的感悟。
四、“有效調(diào)控”與“自主感悟”相輔相成
在課堂上,如果老師學生能積極的互動,這樣的“動”是可取的,在圍繞有效教學為宗旨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重視的應該是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如果一味的只求“靜”,那么,何來學生的能動性?教學中,動和靜的轉化是相對的,必須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則,否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因此,作為教師要把握好這個度,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動靜”搭配,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中要隨時有效調(diào)控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自主感悟。
語文課堂是生動、深刻而有溫度的。我們追求有效的動靜結合。我們追求充滿靈動、詩意的課堂,在動靜的相得益彰中抽枝、開花,譜寫課堂的和諧樂章,共享華實并茂的碩果,那是多美的事??!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