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宏偉
摘 要: 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中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和目標之一。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世界意識。文章就英語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滲透展開論述。
關鍵詞: 高中英語教學 文化滲透 滲透方法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傳播工具。學生不但在語言和語法結(jié)構(gòu)方面常犯錯誤,而且經(jīng)常忽視語言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忽視交際能力。近幾年的高考突出語篇,強調(diào)微型語境,基本沒有單純考查英語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文化差異,豐富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對于語言的學習和進行跨文化交際都十分必要。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學中滲透文化
首先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shù)、歷史和風土人情。以Module 9 Unit 1 Canada為例。課前我上網(wǎng)查閱了許多關于加拿大的資料,如國花、國歌和風俗習慣等,用一些圖片結(jié)合文字以直觀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使得學生在了解加拿大文化背景的同時產(chǎn)生學習興趣。其次,進行詞匯滲透。詞匯是語言中最活潑、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體現(xiàn)社會和時代的變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些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并不能一一對應。要恰當?shù)剡\用這些詞匯,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它們的文化意義。例如,在一些漢語詞匯中“狗”一詞帶有貶義,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等,而英語中的“dog”并不是都要譯成“狗”。a lucky dog(幸運兒);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所以當有人說你是a clever dog時,那是對你的贊賞,一定要回答:“Thank you!”另外,顏色詞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我們說的“紅茶”是英語中的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紅糖是brown sugar,不是red sugar,black coffee是“不加牛奶的咖啡”,green hand指的是“新手”,He looks blue.他看上去情緒低落。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切不可望詞生義,引起交際誤會。
二、創(chuàng)設交際情景,滲透口語文化
中學英語教師要設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有意識地將文化滲透于教學過程中。只有這樣,語言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避免一些語用錯誤。如在稱呼、問候和告別、禮貌及禁忌、感謝與答謝、對于別人的贊美等方面中外都有所不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一般也不打開。而在英語國家,人們對別人所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表示很高興,然后欣然道謝。對于別人的贊美,中國人通常會否認以表謙虛。如:“The dress is so beautiful on you.”中國人會說:“No,just so so.”但英國人往往以“Thank you”接受。簡單的英語問候如:“How are you?”可以用“Im fine.”“Fine,Thanks.”回答。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用:“Im OK.”或“Im all right.”“Im not very well.”“I feel terrible.”等回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說一些口語。如:“Here you are!”(給你)“No way!”(沒門)“I did it./Got it.”(我得到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Told you that so.”(早就告訴過你)“Just kidding.”(只是開玩笑)“You can make it.”(你能行)等常用的口語,教師也要經(jīng)常引導學生說,旨在潛移默化地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最終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布置研究性任務,開展合作學習
新課標倡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做事”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在單元教學中要適時地布置一些實踐探究性任務,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外國文化。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選擇感興趣的內(nèi)容,確定課題,制訂計劃,進行研究、分析和討論,最終呈現(xiàn)研究結(jié)果。在教學牛津教材Module 8 Unit 4 Films and film events時,讓學生四五人為一組,分別上網(wǎng)查詢世界重要的電影節(jié)并用英語寫成調(diào)查報告,讓后各組一起進行分析比較他們的異同。在完成此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英美兩種英語的理解,而且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缥幕浑H能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為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等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如kick the bucket(翹辮子);face the music面對失敗,承擔后果;the apple of her parents eye.(掌上明珠)。教師如果不了解就會鬧笑話。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達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我們可以通過結(jié)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電影電視錄像、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了解外國文化,了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明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教學必須從文化意識和人文教育出發(fā),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這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英語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適時進行文化滲透,讓學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參考文獻:
[1]區(qū)艷媚.淺析高中英語教學的文化滲透[J].中學教學參考,2013,(22).
[2]王長明.淺談高中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1,(13).
[3]劉占林.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習策略的實施[J].中學英語之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