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會思維方法,進行思維訓練,研究規(guī)律,總結經(jīng)驗,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長素;有絲分裂
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科學的理論大都來源于假說,而假說又是來自科學實驗的分析、抽象、概括和總結。下面我以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為例闡述幫助學生分析具體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達爾文的植物的向光性實驗入手,提出問題:植物為什么會表現(xiàn)出向光性呢?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可能是由于尖端的緣故;可能是光線刺激植物生長不均勻所致。然后講述去掉尖端的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尖端的緣故。同時又提出假設:可能是由于尖端的重量影響了下部的生長不均勻;或是由于尖端產(chǎn)生了某種化學物質(zhì)影響了下部的生長不均勻。再向?qū)W生講述荷蘭科學家溫特的生長素轉(zhuǎn)移實驗,證實是由于尖端產(chǎn)生了化學物質(zhì)影響所致。這種化學物質(zhì)是什么呢?如何提取它呢?引導學生思考,最后通過郭葛實驗的講述,了解生長素。[1 ]
不僅如此,在沒有講述科學家實驗過程的情況下,應用科學家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達到啟發(fā)思維的效果。
下面我以有絲分裂一課為例加以說明。
教科書系統(tǒng)地描述了有絲分裂的全過程。如,也按照課本的形式講授學生就會認為,用一個高性能的顯微鏡就能觀察到一個活細胞這樣連續(xù)的鏡頭。實際上,細胞有絲分裂的發(fā)現(xiàn)者,生物學家弗萊明既沒有用高性能的顯微鏡,也沒有觀察到活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他只不過用染料殺死組織細胞,在觀察到各個不同時期的有絲分裂畫面以后,經(jīng)過比較、分析、歸納,建立了有絲分裂過程的假說。因此,我們用普通的顯微鏡也能得到類似的結果。具體的做法是這樣的:
首先,學生制作有絲分裂洋蔥裝片或觀察已制備好的有絲分裂裝片。
第二,學生繪制所看到的有絲分裂各個過程圖,并將觀察到的各種畫面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說明此階段正處在洋蔥根的生長期,既然在根的生長期,染色體的這些變化與細胞的分裂有關系。
第四,教師和學生分析有絲分裂的各個過程。依次討論下列問題:
(1)哪些畫面接近于細胞分裂的開始(間期)?為什么?(2)哪些畫面接近于細胞分裂的完成,為什么?(3)哪些畫面接近細胞分裂的前期,為什么?(4)哪些畫面接近細胞分裂的末期,為什么?然后,通過歸納和綜合,找出細胞分裂的順序來。
最后,學生和教師一起總結,并對各個階段的特點作進一步描述。這樣的學習,學生參與其中,其樂融融。
參考文獻:
張啟明.生物教學規(guī)律與研究[M].科學教育出版社,2012-09.
注:[1]生長素(auxin)是一類含有一個不飽和芳香族環(huán)和一個乙酸側(cè)鏈的內(nèi)源激素,英文簡稱IAA,國際通用,是吲哚乙酸(IAA)。
作者簡介:馬茂林,男,本科,出生于1976年8月,就職于遷安市第二中學,研究方向:生物教學。
Abstract:Learn the way of thinking, thinking training,study,Sum up experience,to promo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learning,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y.
Key words:biology teaching;auxin;mitosi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