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
【關鍵詞】學校文化 學校精神 “五個好” 特色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0015-02
學校文化的沉淀和學校精神的塑造,是一個深奧、復雜又極富哲思的話題。而在筆者看來,許多時候,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塑造又如此具體而實在,她存在于我們校園生活的每一細枝末節(jié),就像空氣一樣普通而又重要。它更是一份非常具體、特別實在又極為簡明的工作,平常而又必須,真實而又富有挑戰(zhàn)。
倪萍的《姥姥語錄》中那普通而平實的文字:“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個份量你往大秤上站站試試?那個秤砣動都不動”;“孩子你記住,人說話,一半兒是用嘴說,一半兒是用心說。用嘴說的話你倒著聽就行了,用心說的話才是真的?!边@些實在的語言,字里行間沒有深刻的道理說教,卻樸實得讓人想掉眼淚,因為,這平實的文字,有著最最打動你心坎的東西——老輩人積攢了一輩子,對生活的總結、經(jīng)驗、智慧和沉淀。
生命是需要沉淀的,心靈也需要沉淀。
學校,是塑造心靈的地方。我們要常常問自己,我們每天得到的和給予學生的是什么?我們要往下傳承的思考和智慧又是什么?
學校的職能,無非就是傳承文明,培養(yǎng)學生的好習慣,促進人的成長。教育的本質就是以文化人,教育對兒童施加的影響是以文化的方式浸潤兒童的心靈世界,教育中的行為始終體現(xiàn)著一種文化的滲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校需要文化沉淀和學校精神的。
那么,學校應該沉淀什么?學校的精神又當如何?
筆者所在的貴港市新世紀學校是2004年建成的學校,只有八年的建校歷史,新學校的文化如何創(chuàng)建?當時領導班子形成一個共識:沒有文化我們就“造”文化。
在深入教師的課堂中,我們逐漸形成這樣的認識:新世紀學校的課堂文化應當是富于激勵的。教師應當把“老師喜歡舉手的同學,你們舉起的不僅是手,更是一種勇氣和信心!”“當別人背不出來的時候,你能背,就是不簡單!”“你常常一鳴驚人,讓大家禁不住要為你鼓掌喝彩!”“你的發(fā)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真謝謝你!”這樣富于激勵、充滿期待、洋溢師愛的評價作為課堂的一種常態(tài)用語,成為一種習慣。于是,學校領導不斷地在聽課等教研活動中經(jīng)常提及、強調這樣積極的師生交流方式,賞識和激勵也就變成了教師的一種課堂習慣。這樣的課堂習慣又遷移到了教師校園生活的其他方面,于是就出現(xiàn)了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和諧相處的一種積極態(tài)勢:用幽默傳遞快樂;倡導微笑進課堂;用坦誠做鋪路石,教師也要勇于承認錯誤,為學生作出表率;用肢體書寫愛;用作業(yè)評語與學生進行無聲對話等。漸漸的,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習效率提升了,教師享受了為師之樂,孩子享受了師愛之情。于是,我們把這些歸結到一個目標:打造“魅力教師”團隊,向老師們提出:“做美麗教師,更要做魅力教師?!?/p>
基于這樣的目標定位,我們開始組織一系列的教學研討活動:賽課、論壇、講座、交流等。三年之后,我們根據(jù)教師成長和教學研究的需要將教研活動進行整理、歸類,確定了“新世紀學校魅力教師隊伍建設七個一工程”的研訓體系,以每學期、每階段不同的訓練項目與有意識形式展開了教學專業(yè)練兵,教學研究形成了制度和常態(tài)。之后,我們不斷豐富“魅力教師形象建設”的文化內涵:不光做美麗教師,更要做魅力教師;走進新世紀三年,你應當成為一個教學的好手;教師不光有愛心,更要有愛的技巧和藝術;強化每一位教師積極向上的職業(yè)情感和教書育人的服務理念。學校再把德育的系列活動去繁就簡,去粕取精,歸整成“快樂德育845工程”。于是,在建校三年之后,學校辦學宗旨、師生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學校的制度、風尚就在教師文化和德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逐步明晰,學校因而確立了辦學理念:“讓學校成為師生向往的成長樂園?!?/p>
學校文化和學校精神塑造不是天馬行空,它從實踐中來,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路徑。而校長要在這其中開掘、提煉和積極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要當好家長,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算好自己的數(shù),抓好學校的安全、教學質量、學校建設,學校才能得以發(fā)展和強大;要當好啦啦隊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身邊師生的長處和優(yōu)點,要鼓勵和賞識他們,積極地引領校園里的正能量;要做農夫式的校長,學校辦學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校長要耐得住寂寞,要潛下心去觀摩,要靜下心來思考,要懂得給自己的“稻田”“捉蟲”,學校教育才會回歸本真,才能真正讓師生受益。
傳承和堅守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學校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堅持自己的特長,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并持之以恒地堅持。要特別注意傳承已有的好傳統(tǒng),特別是有歷史的學校,更要積極繼承傳統(tǒng)。這種繼承是尊重,是發(fā)展的基礎;學校文化建設還不能跟風和盲從,有些模仿只能是東施效顰,既不能開花結果,也讓自己沒了根基和特色。
在常態(tài)中歸整,在整理中總結,在總結中提升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式。新世紀學校在建校之初,確立了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從規(guī)范走向創(chuàng)新,學校教學、德育、后勤等各項工作力求規(guī)范,在規(guī)范的過程中整理歸結自己的經(jīng)驗得失,再參照別人的做法進行比照和借鑒,將自己的做法、經(jīng)驗和長處進行提煉和總結,又不斷豐富內涵、內化完善,才會有自我的積淀和特色,才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自信交流的好口才和一手好的鋼筆字是學生語言素養(yǎng)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于是學校開始在課程安排和賽事活動中強化這兩項技能的訓練。后來我們又整合了學校體育教師的特長——花樣跳繩,將從語文教育的感悟和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統(tǒng)籌確定了學校教育的課程定位和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培養(yǎng)‘五個好學生特色課程文化建設”,既身體好,寫字好,口才好,讀書好,合作好。學校通過課程設置、課程管理、制度保障、評價方式和賽事活動大力推進學生“五個好”的發(fā)展。我們期待,將來走出新世紀學校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幅好身體,寫一手好字,有一口流利的好口才,愛讀書,會合作。這樣的綜合素養(yǎng)為其將來的終身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學校的文化和精神,學校的文化和精神如此直接、潛移默化、生動具體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帶領全校師生的成長。
古往今來,不管什么學校,也不論這所學校所推行的文化和特色是什么,但萬變不可離其宗的就是:學校的文化沉淀和學校精神塑造應當以“愛”為核心。有時,教師真正要提升的不是專業(yè)知識,也不是方法技巧,而是胸襟與情懷、境界與視野,因為這些常常決定著教育教學的深度、廣度和靈性。因為有了愛,就有了情感;有了情感,才會擁有蓬勃的生命狀態(tài)。
學校文化的沉淀和學校精神的塑造,應該是我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廣西基礎教育“創(chuàng)新育人模式”實驗研究專項課題——《培養(yǎng)“五個好學生”校本特色課程育人模式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12JD019,批準文號:桂教科學【2012】23號。)
(責編 黃珍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