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海豐
摘 要:怎樣結合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及小學生自身的成長規(guī)律,打造一個有效的小學科學課堂,使小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效地學習科學概念,發(fā)展探索能力,增強小學生的科學修養(yǎng),已變成教育教學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從改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構建簡明的活動主線,促進學生思維深度參與;合理選擇多種教學評價形式等方面論述了打造小學科學有效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學習興趣
目前,以往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及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效率了。要不斷增強小學科學課堂的有效性,就一定得正確地認識以及明確課堂的目標,努力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開拓教學思路與途徑。
一、改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孩子天性就好動,且注意力難以長久地集中,如此便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熱情。常言道:興趣乃最好的老師,唯有學生對所要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那么他們就會愛學、樂學了。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小學科學教師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讓課程內容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統(tǒng)一,挖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比如,在“物質的沉浮”這一內容時,老師可讓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再給他們發(fā)放一些下沉性質的物件(如螺帽、石子等)、上浮性質物體(如塑料袋、泡沫等)以及難以判斷沉浮的物品(如牙簽、回形針和光盤等)。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學生在猜測過程中多半會產生與同伴間的意見相左。有的認為物品中大的會下沉,小的將被浮起……接下來老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實驗之后他們會明白結果并非與他們所猜測的那樣,此時學生會產生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認為物體的下沉與上浮和其的大小或者輕重是不存在關系的。當老師看到學生產生了矛盾與疑問時,再給每一個組發(fā)放一些大小相同,而輕重不一的物品。引導學生再一次進行實驗,這次實驗之后學生將驚喜發(fā)現(xiàn),在該組的實驗中,輕的物體會上浮而重的物體會下沉。這樣學生就能得出物品的沉浮與輕重是有直接關系的。這時老師可以接著提問:“沉浮與物體的大小有關系嗎?”科學老師故弄玄虛地再為學生提供一些輕重相同、大小不一的物品。學生在實驗之后再一次驚訝地發(fā)現(xiàn):在這一組實驗中,原來大的物體會浮起,小的物體則會下沉。最終學生明白了物體的沉浮和其的輕重、大小都存在著關系,而且還知道了小且重的物體就更容易沉。如此,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中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實驗中來,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構建簡明的活動主線,促進學生思維深度參與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主要是由多個關于認識周圍事物活動以及探究環(huán)境活動所組成的。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參加、歷經一個個觀察、研究和認知活動。課堂通常包括多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和環(huán)節(jié)間存在著聯(lián)系,環(huán)節(jié)和環(huán)節(jié)間產生聯(lián)系和作用能夠生成第三個學習意義和價值。所以,在學生參與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便應該引導學生理清環(huán)節(jié)之間具有的邏輯關系,創(chuàng)設出簡明的活動主線,將活動環(huán)節(jié)構建為一個整體,促使適應學生的認知,讓課堂變得明了、簡潔,促使達到1+1>2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做框架》這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認識何為框架,然后制作三角形及四邊形之簡單框架,借助制作這一實驗,使學生了解三角形框架的穩(wěn)定性,以及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然后進一步研究如何將四邊形框架進行加固。接下來,制作與加固正方體框架,從平面框架過渡到立體框架的研究。最后牢牢把握住三角形穩(wěn)固性這個主線,解釋框架結構穩(wěn)固之具體原因。這樣有了此條教學邏輯主線,使得課堂教學能夠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了解框架結構制作的重點。
實踐表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記憶最深的就是實驗過程,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做實驗。學生大多是被實驗的新奇、熱鬧與放松充盈整個身心,留給學生的往往是動手實踐活動,但是動手實踐的目的與意義卻顯得十分含糊,如此課堂教學就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了。而其中非常大方因素是學生的學習沒有活動主線,活動猶如四處灑落的珠子,其間缺乏了密切的邏輯性,致使學生不能加以深入地思考。所以,教師不應該將科學活動的意義降低至實驗操作的層面,誤以為探索就是一個個實驗的堆積,要通過教學主線將科學探究活動串起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思維,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與動腦的能力。
三、合理選擇多種教學評價形式
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關鍵的是取決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參與思考及動手操作。在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收獲到學習的感受及體驗。因此,教學評價這一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課堂中,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方能夠真正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效,發(fā)揮出評價的積極性作用。就目前而言,課堂活動中的學習背景、學習主體、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法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所以,教師不可以固守以往傳統(tǒng)的單一性評價手段,要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評價思想,選擇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例如,教師觀察、評定任務、技能測驗等。
小學科學教師應改變教育教學觀念,適當?shù)馗倪M教學模式與方法,實現(xiàn)“以生為本”課堂教學,促使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他們的科學能力,使學生愛上科學,從小以科學為伴,相信這樣在增強我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還能提高我國的國民素養(yǎng),從而更快地實現(xiàn)我們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劉穎.淺談實現(xiàn)小學科學有效教學的措施分析研究[J].大觀周刊,2012(7).
[2]陳華剛.實現(xiàn)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革新,2011(11).
[3]吳韋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幾個共性問題的思考[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1(02).
[4]王士春.例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放開”[J].教師, 2011(10).
[5]倪娜.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