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 要: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推進課堂互動,彰顯課堂動態(tài)生成,有利于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注重科學預設,預測“學情”;設置問題,生成課堂支撐點兩個方面闡述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互動凸顯生成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 動態(tài)生成 互動策略
葉瀾教授曾提出:“教學過程是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多種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tài)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的活動過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善于設計課堂互動的教學策略.只有備課時周全考慮與精心設計,才會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互動生成.教師的預設越周密,考慮越詳盡,才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為即時“生成”提供更寬闊的舞臺.
一、注重科學預設,預測“學情”
課前進行科學預設,建構彈性教學方案、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是走向動態(tài)生成的邏輯起點.人的智力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認知規(guī)律和發(fā)展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在課前進行科學預設時,設計彈性的教學方案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學,有所獲,力求讓每個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都有所收獲,取得成功,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獲得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如在高三數學第二輪專題復習數列的通項內容時,我選取近幾年全國各地數學高考試題中的求數列的通項問題進行討論,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高考中求數列通項問題的主要類型與走向,夯實數列基礎知識,提高運動算能力
二、設置問題,生成課堂支撐點
問題是學生思維互動的發(fā)動機.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提問,而且要確立學生疑問高于教師提問、學生質疑先于教師質疑的觀念,在課堂上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大膽向老師、向教材質疑,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fā)現問題,不斷地生成新的問題,從而提出問題.教師要預設高質量有深度的問題,所謂“真問題才能引發(fā)真討論”.
例如講解高三數學第二輪專題——圓錐曲線內容時,[反思]本題第(3)小題的解法,尤其是解法二與2008年江蘇卷的第17題解析幾何題的解法具有相類似之處.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互動的資源,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還要以積極、有效、高質量為標準.只有這樣,推進課堂互動,彰顯課堂動態(tài)生成,構建高效高中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