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平
摘 要:歷史學科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肩負著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的重任;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重任。所以,教師要想充分發(fā)揮歷史的作用,首先,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過程中,進而,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空間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問題情境;交流環(huán)境;辯論活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庇纱丝梢钥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高效的歷史課堂,才能真正發(fā)揮歷史教學的作用。因此,本文就簡單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如何在歷史課堂中實施主體教育,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
歷史是一門科學性、綜合性、人文性很高的學科,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以往被動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已經習慣了等待著教師一步步地教。然而,要想真正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必須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如,學習《辛亥革命》時,由于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所以,我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以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問題情境如下:(1)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蹦阃鈫??(2)為什么說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3)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思考,自由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找準分析的方向,使學生在成功的解答、自由的闡述中體會到成功解答問題的喜悅,使學生更愿意學習歷史,更喜歡歷史老師講的課。
二、營造交流環(huán)境,變個人學習為小組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它主要的特征就是弘揚人的主體性,主張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yǎng)其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使其成為具有主體性人格的人。雖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小組教學已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過程當中,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部分教師的盲目實施,不給學生真正營造交流氛圍,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使得小組學習根本不能發(fā)揮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根本發(fā)揮不了作用。因此,教師要切實落實小組學習,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
例如,在學習《“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原因及教訓。我采取了小組合作模式,在上課的時候我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使優(yōu)等生帶動學困生進行自學本節(jié)課的內容,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分析以下材料:材料一:毛澤東認為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資產階級都將存在,并企圖復辟資本主義,這是黨內產生修正主義的根源。他要求全黨對階級斗爭問題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號召“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材料二:1964年,毛澤東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進一步指出“這次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痹陂喿x完有關材料后,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給學生營造發(fā)言和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大革命”對我國產生的影響。
三、開展辯論活動,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
辯論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反向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為特征,全班成員圍繞特定的論題辯駁問難,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在辯論中主動獲取知識、提高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辯論題目,為了讓每個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我并沒有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而是讓學生自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自由展示的平臺上自主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評價洋務運動的作用,在授課時,我讓學生以“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為話題,進行辯論,正方觀點是政治因素,反方是人為因素。讓學生搜集相關的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辯論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觀點,要學會聆聽,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平臺。有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一些平時內向的學生,會提出獨特的見解,讓人耳目一新。當然,在學生準備資料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鞏固以往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會得到相應程度的提高。
總之,教師要走進學生,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緊隨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乃波.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主體教育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
[2]龔淑敏.如何組織好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辯論[J].文理導航:上旬刊,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