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羽
它們應該保持驕矜的高貴,至少要讓大家明白:很少有材料能像大漆這樣融入生活,塑造性格,并充滿文化氣息。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主辦的“日用即道——2010國際漆藝展”,上周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這個展覽以“日用即道”為主旨,似乎有振聾發(fā)聵之響,其實中國的漆文化,自數(shù)千年前誕生之日起,就沒打算與日常疏隔,而是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只是后人不孝,才用塑料、鋁合金、金屬漆等現(xiàn)代材質取而代之,整出了一大堆花里胡哨的東西以媚態(tài)取悅蕓蕓眾生。
這次展覽也許是新中國60年來第一次將漆文化發(fā)展得較好的國家召集起來,展示了中國、韓國、日本、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法國、西班牙等國50多位優(yōu)秀漆藝家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覽設了一個門檻:漆藝家必須使用天然大漆,以展現(xiàn)漆藝創(chuàng)作自然、樸素的立體形態(tài)。目的是想通過與世界上優(yōu)秀漆藝家的經驗交流,為重建完整、健康的中國漆藝生態(tài)鏈。這個想法的提出,對古老中國是何等的傷感??!中國的漆文化如今要靠這樣的“盛會”,借助他國的外力來振興,那我們的顏面在哪里?
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fā)明。天然漆,也被稱為大漆,是從漆樹身上分泌出來的一種液體,呈乳灰色,接觸到空氣后會氧化,逐漸變黑并堅硬起來,具有防腐、耐酸、耐堿、抗沸水、絕緣等特點,對人體無害。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漆及運用漆的國家,數(shù)千年來,我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漆文化,可說是彪炳于世,自漢唐到明清,我們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都可看到那洋溢熱烈的朱紅,深沉內斂的漆黑,那璀璨晶瑩的螺鈿。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與大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工業(yè)化與科技時代的發(fā)展,漆器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在現(xiàn)代家居中,看到的完全是西式的充滿現(xiàn)代感的家具和陶瓷、玻璃等裝飾品,了解漆器的人越來越少,懂得漆的人也越來越少。中國的漆文化傳統(tǒng)正在現(xiàn)代文明的夾擊下步步退縮,退到為數(shù)不多的漆藝家那潮濕昏暗的工作室里。
現(xiàn)在,隨著國力的增強,隨著文藝復興呼聲的高漲,中國的漆器被揩去了浮塵,重現(xiàn)光輝。漆器及漆藝在現(xiàn)代社會的生存空間被打開,特別是民間資本的進入,雖然有許多風險,但畢竟,它的經濟價值得到了肯定。藝術家希望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xiàn)復興的美夢。
我們來到展廳,呈現(xiàn)于眼前的120余件(套)作品,色彩絢爛,造型別致,與古代中國的漆器一樣,具有奇異的想象力。是的,我看清楚了,它們都來自于手工,沉淀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與技術含量。它們以生活用品的形式進入這個空間,低調、謙遜,甚至有些討好眾人的眼睛。來自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萬紫、文乾剛等帶來的金漆斷紋堆古山水屏風、剔紅銀胎梅花紋六方壺,沈克龍的作品以一件信息量豐富的生活器具喚醒了觀眾對中國古文化的遐想。也有日本“人間國寶”增村紀一郎、北村昭齋、室瀨和美等人的螺鈿、蒔繪作品,展示了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精美的實用功能。更有不少果盤、碗筷、茶器、燈具等展品令人驚喜。我認為,它們應該保持驕矜的高貴,至少要讓大家明白:很少有材料能像大漆這樣融入生活,塑造性格,并充滿文化氣息。我看著展廳內動人的漆器作品,而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頓時感覺到古人的智慧與古代人生活的樂趣。倘若今天這些漆器還能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餐具、家具、裝飾品還是女士飾品,那都會為我們單調或乏味的生活引入一縷陽光。
是的,雖然中國是大漆之國,但沒有人會否認,它已然成為一種亞洲性的材料,甚至是世界性的材料——在世界各國藝術家的手中,大漆仍然在創(chuàng)造著美好的生活,并且詮釋著生命的價值。21世紀既是科技發(fā)展、現(xiàn)代化進程不可逆轉的時代,同時也是人們認識自我、回歸自然的時代。在這樣的舞臺上,漆藝創(chuàng)作自有其重要位置,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