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 凱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11)
通常情況下,西方將描繪室外風光題材的繪畫稱作“風景畫(Landscape)”。風景畫,這一詞最早來源于荷蘭語詞匯(Landskip),它表達了描述土地的所有內容,包含山脈、森林、城堡、海洋、河谷、廢墟、城市、鄉(xiāng)鎮(zhèn)等等——描繪以上題材的都可稱為風景畫[1]。在文藝復興運動中,推崇“以人為本”觀念,倡導人的價值,重視自然與人的關系。以自然景觀作為畫面背景的人物畫逐漸出現(xiàn),到文藝復興中后期左右,出現(xiàn)了單獨的風景畫。
一個畫種的出現(xiàn)和演變,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不可分。在14世紀初,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以及城市的崛起,人們的生活狀況得到改善,人的價值和地位迫切需要被認可;同時隨著歐洲資本的發(fā)展、新航道的開辟以及地圖的出現(xiàn),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變得密不可分。這一時期的宗教畫作上,也出現(xiàn)不少風景畫的影子,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畫家喬托的代表作《逃亡埃及》創(chuàng)作于1305年,畫中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圣家族在一個浪漫的、布滿叢林的峽谷中被一群天使所圍繞著,其中出現(xiàn)不少風景的內容。盡管他的描繪顯得有些笨拙,但說明風景內容已經(jīng)得到人們的重視。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發(fā)展,與當時的藝術資助機制有著直接的關系。新興的資產階級建立了這種資助機制,其中典型代表是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例如佛羅倫薩畫家哥佐利的代表作《三圣賢之旅》,便是美第奇家族出資使其完成的,所以也不難理解畫中的三位主角是依照美第奇三父子的容貌進行繪制的,在畫中,前景是列隊的人群,中景和遠景毫不夸張地處理為風景畫樣式,透視畫法對樹、山和建筑的描繪相比之前喬托的畫面顯得更加精致和寫實。
總的來說,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人文主義”一方面強調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詮釋了人與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些都在當時的繪畫作品中有所反映。
在風景畫還未獨立成科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作為宗教畫的畫面背景,起到陪襯和豐富畫面的作用。畫面中人物和風景是共存的,但往往人物所占畫面比例比較大,風景作為畫面的配角。例如達·芬奇的世界名作《蒙娜麗莎》就是典型的以人物為主、風景為輔的畫面,畫中不僅僅描繪了女主人的儀態(tài)及其神秘的面部表情,另外也可以看出達·芬奇對人物身后的風景給予了較為精細地描繪。他運用空氣透視法和焦點透視法將遠景的山川、小溪、石橋等都描繪得十分寫實[2]。
文藝復興中期,在以人文主義精神為導向的意大利,圣母畫像也變得更加體現(xiàn)人性的“味道”,這不僅僅是因為神話人物的表現(xiàn)更趨于人性化,也由于風景畫的加入,更好地印證了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共生關系。而中世紀繪畫,它的背景是不允許出現(xiàn)風景的,其背景更多是平面的裝飾紋,畫面更多體現(xiàn)莊嚴的神性。
最能充分體現(xiàn)人文主義精神的是拉斐爾的作品。他的代表作之一《草地上的圣母》又稱《圣母子與圣約翰》,是拉斐爾于1505年至1506年間創(chuàng)作的畫作,現(xiàn)藏于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拉斐爾對圣母及圣嬰給予了更多平民化的描繪。人物背后遠山、湖面、花草等自然景物的描繪也與人物的形象交相呼應,這一時期的宗教作品盡管仍是以人物為主,但風景也開始出現(xiàn)在畫面中,并且這種發(fā)展趨勢到文藝復興后期越來越明顯。
文藝復興后期(16世紀)開始大量出現(xiàn)以風景為主、人物為輔的畫面,這與當時威尼斯畫派對風景畫的推動是分不開的。該畫派代表人物提香與喬爾喬內,都有不少風景內容的作品。
喬爾喬內《暴風雨》
喬爾喬內更擅長風景畫,其作品《暴風雨》(如圖)是他著名的油畫作品,也是一張在內容上極具爭議的風景作品。畫中士兵以及正在喂乳的母親對立在畫面的兩側,畫幅的中心位置描繪著大量田園風光,遠處有風景建筑物、小橋流水及翻滾變幻的烏云,近處還有建筑廢墟的殘斷圓柱,遠景的城市上空烏云密布電閃雷鳴、樹枝在風中搖曳,兩個人物的情節(jié)關系至今存在爭議。畫面中人物所占比例不大,相對而言風景已占據(jù)畫面的主導,可以說這張作品的問世,標志著以風景為主導的獨立風景畫開始出現(xiàn)。同一時期的北方,包括尼德蘭、德國等地藝術家紛紛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注入更多風景的內容。
帕提尼爾是為尼德蘭風景畫做出重要貢獻的畫家。他的作品的主題一般都是宗教題材,以神話人物作為點綴,畫面內容大多數(shù)以鳥瞰的角度去表現(xiàn)山水和自然,其代表作《圣哲羅姆與風景》中,讓人很難注意到那位坐在灰色籬笆墻小屋旁的圣人,相反遠處的森林、教堂、遠山和湖泊風景更加吸引觀者的目光。盡管他的作品大部分帶有北方濃重的宗教氣息,但其畫面中對于風景的描繪已經(jīng)十分成熟。
盡管文藝復興時期是宗教畫或人物畫的天下,當風景中出現(xiàn)了宗教人物時,風景的特定組成部分便開始具有意義。這一時期的北方開始出現(xiàn)獨立風景題材的繪畫,丟勒就有很多幅水彩風景畫。雖然這些水彩風景,多數(shù)是為宗教人物畫所作的地志畫,但同時也說明了以風景為題材的畫作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
德國多瑙河畫派的阿爾多夫,其代表作《多瑙河的風景》,可以說是第一張純粹的沒有人物的風景畫,畫中近景為蜿蜒的小路和茂密的樹林,遠景還能看到遠處建筑的屋頂[3]。這張畫以單純描繪自然風光的形式出現(xiàn),進一步的證實了風景畫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發(fā)展。
風景畫從文藝復興時期作為宗教畫的背景陪襯,到后來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風景畫的演變一方面說明當時宗教文化雖然重要,但人的覺醒和科學的進步已使人們認識到自然和風景的魅力;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風景畫具有愉悅心情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