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翔
【摘 要】新課改給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本文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從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 創(chuàng)新教育 數學教學
創(chuàng)新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只有把這種教育思想衍化為教學行為,并且付諸課堂教學活動中時,才能產生巨大的育人功能。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把握哪些策略呢?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有如下幾點體會。
一、求異,堅持答案結論的多維性
當前,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基本上是邏輯、論證、問題證明的過程,而不是發(fā)現的過程,更不是發(fā)現問題證法的過程,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來說是十分不利的。當然,必要的邏輯推理訓練不可缺少,但從培養(yǎng)學生的角度來說,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比問題的論證更為重要。長期以來,學科教學中片面追求“標準答案”、“正確結果”、“論證嚴密”,往往使教師對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不講,學生對沒有唯一答案的問題不信,造成學生思維定勢,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針對這一現狀,國家教育部早在2002年7月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在義務教育階段,不過分強調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和概念,規(guī)律的嚴密性。因此,課堂教學活動應順應這一精神,提供給學生一些開放性問題,留給學生一些具有懸念的“模糊性”答案,使學生有再思維的欲望和空間,即要讓學生充分地“求異”。并將“求異”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在學生學習每個知識點之后都進行設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表述,使學生真正進入“創(chuàng)造”的世界。
例如,甲、乙、丙三位同學合乘一輛出租車同往一個方面,事先約定三人分攤車資,甲在全程的1/3處下車,乙在全程的2/3處下車,丙坐完全程下車,車費共54元,問甲、乙、丙三位同學各付多少車費比較合理?學生設計的方案有3種以上,甲、乙、丙三位同學各付多少車費比較合理,意見很不一致。第一種方案由甲、乙、丙三人均分,即每人各付18元;第二種方案按路程分攤:甲、乙、丙所乘路程的比為1∶2∶3分別付費9元、18元、27元;第三種方案分段結算:車費共54元,如果按前1/3路程,中間1/3路程和最后1/3路程分別計算車費,則各為18元,開始的1/3路程需付18元,甲、乙、丙各付6元,中間的1/3路程需付18元,則乙、丙各付9元,最后的1/3路程需付18元,由丙承擔,這樣甲應付6元,乙應付15元,丙應付33元;第四種方案按道路好壞,進行分攤車費……
從上例可以看出,同學們思維活躍,勇于探究,感到自己都在學有用的數學,學習效果就不大一樣。
二、求變,講究方法途徑的多樣性
求異,講的是答案結論不要唯一;求變,則要求得出結論的方法途徑不要同一,也就是“殊途同歸”的意思。求變的思想在課堂教學上的體現,就是鼓勵學生要善于“另辟蹊徑”。例如,在一個長為50米、寬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個花園,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空地面積的一半。這個問題雖然最終的答案數據已經確定,但沒有統(tǒng)一的構圖要求,具有開放性。每個學生都可以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按照自己的喜好設計出不同的圖案,如可在矩形中構造三角形、菱形、梯形、圓等規(guī)則圖形,也可構造一些不規(guī)則圖形,并盡可能使自己的方案定量化。在定量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一元二次方程在處理數量關系上的作用,認識到解一元二次方程不是一個機械的計算,得到的結果必須對具體情況有意義,需要恰當地選擇解和檢驗解。
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肯定既有純粹的常規(guī)思維,又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性。在數學的習題教學中,尤其是“求變”的用武之地。同一問題用不同方法去解決,同一種方法又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自然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三、求活,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課堂教學的實質是信息的交流。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是唯一的信息發(fā)出者,學生是固定的接受者,即信息交流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傳遞,這種傳統(tǒng)教學有悖于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如何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信息交流由單向性向多向性的轉變是課堂活動中的重點。首先,師生間的信息交流應該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都要是信息的發(fā)出者和接受者,要建立起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教與學交融的課堂氛圍,尤其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必須發(fā)出信息,讓學生在課堂中處于積極的討論探究之中,使課堂活動真正實現平等、民主、和諧。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才得到充分開發(fā)。其次,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應該多向,既要從教師處獲取信息,又要從同學間獲取信息,還要打開,從現實生活中獲取信息是“通道”。來自于同學間和現實生活中的信息,由于彼此無顧忌和約束而放得開,同時信息廣泛,最容易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火花”。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yōu)椤胺照摺?作為班級“特殊”的一員參加學生的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堅信每一個正常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潛力,通過適當的教育都能取得創(chuàng)造性的成績。教師要通過自己藝術化的服務,用愛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真誠、理解的氣氛,營造一種心靈放松,自主學習的氛圍,誘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欲望,使他們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起來,動起來。
四、求疑,培養(yǎng)學生多提問題的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對既有的知識經驗和一些難于解決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并驅使活動主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它在人們的思維活動和認知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課程標準既關注問題解決,又關注問題的提出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成為一大亮點。實際上,創(chuàng)新源于問題,沒有問題就不可能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的過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一方面,要留給學生自由支配的“空白時間帶”,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的時空;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去觀察問題,反對人云亦云,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對教材寫的,教師說的,名人提的問題敢于質疑;還要注意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如歸納推測、類比聯想、改變屬性、逆向思考、數學實驗、追溯過程等,讓學生在數學情景中、問題解決中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見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師的主導,也需要學生的主體,只有師生互相配合,教學相長,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