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雷等
簡單即富足
田雷
羅曼·羅蘭相信,在工作與休閑之間,存在一種和諧,把兩者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它不該是悲劇,而是喜劇,人們最笨的一件事就是把喜劇演成了悲劇。我的生活,其實沒有大學問,只是把繁雜的事情變成簡單而已,這樣一來悲劇就成了喜劇。
人往往把人生想得太復(fù)雜了,理由之一是,我們要得太多,卻又所用不多,如果可以把貪念縮小一圈,欲望少掉大半,人生一定好了一倍。如何可得?捷徑是讓生活簡單一些,這么一來,就可以有多余的時間,在初夏的夜晚,涼風習習,蟲聲唧唧,萬籟和鳴里,一個人享受寧靜。
只是,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相對,并非絕對,少有人既有錢又富貴的,福祿壽俱全者少矣,多數(shù)的人,有了錢之后便少了閑,有了閑的人也許失業(yè)在家,不能兩全其美。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抉擇,在忙與閑之間,找著喜歡的位置,尋求一個平衡,但是人的野心似乎都大了一點,總是不聽勸地想象一種有錢有閑的可能性,最后弄得雞飛蛋打,得不償失,便因而后悔莫及了。
這種觀點,人都有能力悟出,但會不會為時已晚?
比如說,老年人要閑,閑來度余年,只是,為什么閑只能用來度余年呢?閑可不可能是一種固定的狀態(tài),從中獲幸福,或者體驗一種快樂生活?
70歲之后,多數(shù)人都心境淡泊,懂得什么該舍,什么該得,不再浪費多余的精力去追逐不必要的東西,但會不會遲了一些,為什么不能在40歲時,便懂得難舍得舍,來得去得的道理。如果到了80歲才明白錢沒有那么重要,我想就算不上覺悟了,也許是一種感傷吧。人早該明白,一輩子花不了一億,便不必費盡心思想賺一億,因而花光了時光。即使有了一億,我猜這個人的家庭、婚姻、親子、健康、休閑,以至于人生都將出現(xiàn)問題。
很多人在我心目中看起來就像富有的窮人一般,物質(zhì)萬歲,但實際上卻又心靈空虛,一點也不幸福。
常到子女家看看
周治
和老友聊天時,常聽有人抱怨子女不孝,結(jié)婚后光顧著自己的小日子,對老人很少關(guān)心。是啊,老人對子女的牽掛,孩子們可能體會不到。有對老教師夫婦說得好,我們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期望不要過高,孩子們現(xiàn)在也不容易,我們也要關(guān)心體諒子女。子女孝敬老人,老人體諒子女,家庭才能幸福和諧。
想想孩子們都是“上班族”,白天工作繁忙,晚上還要輔導(dǎo)孩子功課,有的自己還要“充電”,應(yīng)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空余時間實在不多。如父母年歲尚不算大,身板硬朗,可以常到子女家走走,了解子女的工作,過問孫輩的學習,同樣也是享受人生。若能這樣想和這樣做,豈不是智者。這總比有的老人抱定你是晚輩,就應(yīng)該來看我,而子女來不了,自己就生悶氣要強得多。
做子女的良師益友。老人們積累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要關(guān)心子女的事業(yè)發(fā)展,向子女傳授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當子女做出了成績,要給予肯定和鼓勵;碰到難題,要幫助出點子、當參謀,讓子女感到老爸老媽是堅強的后盾和良師益友。在和子女的交流中體味自己的人生價值,何樂而不為呢?
生活上對子女關(guān)心體諒。有的子女本來收入不高,加之孩子讀書,生活拮據(jù),老人給一些貼補,也在情理之中。不要認為子女、孫輩來吃飯,或者經(jīng)濟上要求支援一點,就是“啃老”、不盡孝道。當然這要有個前提,就是老人有些經(jīng)濟實力。老人留點“老底”是必要的,以備患病花費和晚年生活所需,子女應(yīng)當理解和支持。
健康離不開和諧家庭氛圍的支持。老年朋友不妨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定式,把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改成常到子女家走走,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和諧如此簡單,你的心情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