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
- 東方織娘:千年黎錦重生之路
的能熟練掌握全套黎錦織造工藝的織娘之一“絕境重生,生機不滅?!甭摵蠂炭莆慕M織“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之路,既不是同類案例中的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而黎錦這一發(fā)生在天涯海角的非遺保護傳承故事,正是中國廣袤大地上豐富、多元的非遺重生實踐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人類織造史上的活化石在海南省東方市從事群眾文化工作30多年、長期負責非遺保護工作的東方市文化館副館長王秀蓉與黎錦結緣已有10年。王秀蓉說,黎錦即海南黎族民間織
今日中國·中文版 2023年11期2023-11-21
- 黎錦裝飾紋樣藝術特征及造物思想
王靜靜 趙達源黎錦是黎族璀璨奪目的典型文化代表。黎錦裝飾紋樣集中反映了黎族的歷史、文化、審美和精神風貌,是黎族文化的濃縮。本文通過追溯黎錦發(fā)展歷程,分析黎錦裝飾紋樣起源、色彩特征和構成形式,探討黎錦在功能層、形態(tài)層、審美層、心理層和精神層五個層面所蘊含的造物思想。研究發(fā)現,黎族造物活動與黎族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心理訴求和精神世界等息息相關。黎錦是黎族造物思想的外化表征,黎族造物思想是黎錦形成與發(fā)展的內在動因。黎錦所呈現的獨特藝術風貌及其造物思想,為黎族傳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3年3期2023-09-09
- “非遺”融入高校美術課程教學研究*
——以海南黎錦為例
。[1]一、海南黎錦概述海南黎錦來自海南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凝聚著海南黎族人民的智慧,曾被譽為中國紡織界的“活化石”。在制作上它多以棉線為主,絲線、麻線和金銀線為輔??楀\所用的染料主要采取山區(qū)野生或家種植物,在紡染織繡中繡娘們都是采用傳統(tǒng)手工工藝進行制錦,織出的錦具有一種典雅、古樸之美,給人以厚重、沉穩(wěn)之感。且善于利用明暗對比和顏色的組合,如青色、黑色、白色、紅色,從而創(chuàng)造出有趣的視覺效果。體現了黎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手工技藝。黎錦的品種
大眾文藝 2023年12期2023-09-01
- 黎錦裝飾性元素在會展小空間中的應用研究
船型屋建造技藝和黎錦已經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正在努力建設自貿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風景。要想更好地推廣和展示黎錦,簡單的宣傳與展覽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這些文化元素與其他的設計元素多元融合,才能更好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設計品牌。會展的蓬勃發(fā)展為黎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將黎錦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空間設計中可以獲得良好的推廣效果。二、黎錦裝飾性元素的提取分析黎錦是黎族傳統(tǒng)的編織工藝品,距今已有3 000 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黎族人
天工 2023年10期2023-08-13
- 黎族文化色彩在海南民宿中的創(chuàng)新研究*
1—圖2)圖1 黎錦紡織工具(圖片來源:作者自攝)圖2 草本木棉(圖片來源:作者自攝)(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國內研究現狀:近年來,國內的學者以及海南本地高校學者持續(xù)保持對黎族文化的深度研究。目前的學術領域主要集中于史學、政治、文學、建筑等領域。這對于掌握黎族的傳統(tǒng)歷史、風土人情、黎錦圖案形成演變的情況和黎錦的風格、技藝等有關資料起到了必要的幫助。國外研究現狀:由于地理位置獨特、文化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對較小以及現階段科研水平局限等諸多原因,因此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海
藝術品鑒 2023年17期2023-07-25
- 海南黎錦區(qū)域性紋飾與色彩審美特征分析
載著黎族文化的“黎錦”逐漸走入大眾視野之中,歷經時代更迭傳承至今。如同其他諸多文化遺產,黎錦雖然有著豐富的藝術價值、審美內涵,然而其受關注度仍然有待提升。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其中的分支“杞方言”為研究對象,結合實地走訪整理而來的資料進行黎錦藝術區(qū)域性紋飾、色彩審美特征的分析與探討。期望黎錦的藝術價值、審美內涵被更多人認識,為黎錦的傳承和發(fā)展略盡綿薄之力。關鍵詞:黎錦;審美內涵;形式;杞方言Abstract:As one of the birthpla
流行色 2023年2期2023-06-28
- 黎錦數字化營銷策略研究
一顆璀璨明珠,而黎錦文化是黎族文化的特色符號。當前,多元文化的交匯、文化變遷等因素給黎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民族文化與數字技術相融合成為新的文化保護方向?;诖?,以黎錦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其數字化營銷現狀的同時,分析其在市場環(huán)境和消費者心理方面的營銷策略,并提出黎錦數字化營銷要迎合市場需求,尋找市場機會;抓住消費心理,突顯個性需求;黎錦數字化營銷,多元合作共贏,以加強對黎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讓黎族文化發(fā)揚光大,使其成為海南自貿港的文化標簽。研究背景
文化產業(yè) 2023年10期2023-05-30
- 黎錦文化傳承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570100)黎錦是我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棉紡織品,起源于春秋時代,具有超過3 000年的歷史,可謂是我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1]。在現代社會看來,黎錦是海南黎族的傳統(tǒng)特色,主要出現在黎族居住區(qū)。早期黎族還沒有文字形式,主要的符號系統(tǒng)就是黎錦上的圖案[2]。黎錦文化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是黎族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主要表達了黎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以及日常的生活情況,其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3]。黎錦文化歷史悠久,其在不斷的發(fā)展和完善中,將黎族特有的藝術特色、審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23年3期2023-03-20
- 《黎錦紡織圖案的繪制》教學設計
為,與地方特色的黎錦圖案相結合,傳播黎族織錦技藝,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體會民族花紋的造型與特點。本節(jié)拓展課選擇的黎錦圖案都是比較經典古樸的黎錦紋樣,既涵蓋多種紋樣形式,又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審美價值取向。同時,本節(jié)課不僅僅是欣賞課,還要進行繪制,而手繪傳統(tǒng)黎錦圖案效率比較低,且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學生接觸電子設備繪畫的機會相對較少。在新冠疫情期間,空中課堂的開設給教學提供了機會,可以借助電子設備帶領學生學習新的繪畫技能,同時結合本課的內容,了解傳承當地的特色文化,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23年4期2023-03-17
-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的VR 實驗性 研究
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黎錦)技藝是黎族人民的智慧結晶,黎錦也被稱作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的研究,采用非遺加VR(虛擬現實)的方式也是技藝保護和傳承的重要途徑 之一。一、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現狀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chuàng)造的一種紡織技藝,隨著黎族人民不斷地改進、改良技藝,最終形成了由紡、染、織、繡四大技藝類型構成的完整技術體系。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
河北畫報 2023年6期2023-03-05
- 黎族傳統(tǒng)人形紋樣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族織錦(以下簡稱黎錦)是海南地域文化的重要體現?,F以黎族織錦傳統(tǒng)人形紋樣圖案為例,對其色彩、結構以及表現特征等內容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對比進一步提取可用元素,將提取的黎錦紋樣與文創(chuàng)產品進行有效結合,拓寬黎錦紋樣在文創(chuàng)產品領域的應用和發(fā)展,增強文化產品的地域屬性。引言黎錦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棉紡織品之一,擁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黎族歷史、宗教與藝術的集合。2006年,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后,隨著黎錦技藝被世界所了解,其于
文化產業(yè) 2022年36期2023-01-05
- 海南黎族文化的特色
要:從人們織繡的黎錦、栽培的旱稻和海河的漁耕,從創(chuàng)世史詩《五指山傳》和“人與谷種的由來”等口頭文學,從三亞落筆洞文化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從古代文獻資料以及現當代人們對原生態(tài)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出新的書面文學與舞臺藝術,我們均能感觸到黎族文化的突出表征和特色。關鍵詞:黎族;黎錦;旱稻;漁耕;文化特色黎族是海南島上的稻作兼有漁耕的土著民族。自古以來,黎族人的觀念形態(tài)與生命基調始終左右于山嶺的形制和海河的魂魄當中,因而他們擁有著豐沃而肥美的綠色希望,遼闊而博大的藍色
民族文匯 2022年44期2022-07-09
- 淺談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質文化遺產的海南黎錦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從遠古時期起,在海南島這個美麗富饒的熱帶島嶼上就有黎族人民繁衍生息。時至今日,黎族人民通過世世代代的積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光彩奪目的黎錦文化。黎錦文化不僅與黎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水乳交融,還與他們世代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是黎族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高度體現。黎族人民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物化于美輪美奐的黎錦之中。海南黎錦的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被稱為中國紡織
天工 2022年11期2022-05-19
- 黎錦紋飾及藝術特征研究
前行,最終運用到黎錦的紋飾上。早在唐宋時期,黎錦就為眾人所知。各個方言的黎錦制品各具特色,紋樣形式繁多,異彩紛呈,黎族先民為我國文化寶庫孕育了堪稱一絕的黎錦文化珍寶。黎錦始于海南,具有強烈的本土文化性及民族特色性,是黎族婦女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為當地設計發(fā)展賦予文化內涵提供資源。目前傳統(tǒng)黎錦生產設計缺乏生機活力,黎錦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迫切需要傳承與創(chuàng)新,黎錦紋樣要深入剖析,致力挖掘傳統(tǒng)紋樣內涵,迎合現代設計品位,不斷推陳出新使其別具一格。一、黎錦概述
流行色 2022年3期2022-04-25
- 海南黎錦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現狀及改進策略
技工學校 王艷瓊黎錦是海南黎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獨特民族文化結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傳承歷史,曾被譽為中國紡織界的“活化石”。黎錦自2009年成為海南唯一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國家與海南政府乃至社會各界都高度重視,一度以項目或專項資金方式大力推動黎錦的傳承與發(fā)展,海南還在9個民族市縣開展黎錦技藝專項培訓、傳承人認定、傳習所與合作社建設以及黎錦文化與技藝進校園進課堂等舉措,尤其是經我校近11年的校內全日制與校外非全日制兩種培養(yǎng)模式的專業(yè)打造,在
新教育 2022年2期2022-03-03
- 黎族織錦技藝及其非遺文化網絡活化傳承探析
新的發(fā)展,各類如黎錦等非遺文化也不甘落后,“非遺直播間”“非遺明星課”“非遺購物節(jié)”紛紛興起,各自借助知名明星、主播、主持人等帶來的影響力在網絡上為非遺文化掀起了一陣陣的滔天熱浪??膳c現實發(fā)展相比,在學術界上卻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提出利用網絡來活化非遺技藝及文化的傳承,且大多數都是從理論方面的展望和設想,極其缺乏實際的個體案例的實踐研究,與其在現實社會的非遺的活化發(fā)展不相匹配。就在此問題背景下,筆者認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的黎錦“線上織娘”群體為我們具體研究網
當代旅游 2021年3期2022-01-03
- 海南黎錦蛙紋旅游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設計路徑
572000一 黎錦圖案——蛙紋簡述海南的黎族織錦已有3000多年的深厚歷史,其中有很多形態(tài)豐富,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圖案,這些圖案凝結著海南黎族同胞們的智慧,展示著黎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生活中對于生活的熱愛與理解,是海南黎族精神與文化的物質載體,因此是研究黎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篇論文中,我們重點研究形態(tài)和寓意上都十分具有特色的“蛙紋”。在近現代的生活中,黎族人民一直保持著母系社會的社會框架,他們崇拜女性,視他們的始祖為女性,被尊稱為“黎母”。一些方
當代旅游 2021年3期2022-01-03
- 黎錦圖案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周芊宏一、黎錦圖案黎錦圖案是通過紡染織繡在黎錦上的圖案,其圖案原型都源于自然取于自然。精美的黎錦圖案記錄著海南黎族婦女的生活和審美的演變過程,蘊含著海南黎族獨特的精神價值和文化理念。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堪稱中國紡織藝術史上的活化石。它是海南黎族婦女利用海島棉或木棉為原料進行紡線的紡織品。黎族婦女把當地人的日?;顒印又参锏男螒B(tài)和人們心目中較為定型的物像作為織錦圖案的主體,運用在服飾、頭飾、被面等日常生活所需品上,反映了黎族婦女對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傳
藝術品鑒 2021年29期2021-12-03
- 海南黎錦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文字記載的民族。黎錦原是黎族同胞的一種織造技藝,多用于非常實用的生活用品,例如,婦女的衣裙、家用的被單,保暖的披肩帽子等等。黎錦上的圖案反映了黎族人日常的生活、習俗、思想、道德、藝術,在黎族人沒有民族文字的前提下,黎錦就成了黎族獨特的史書,濃縮了黎族的歷史和文化。海南黎族織錦技藝在2012年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它不單代表著黎族同胞輝煌的歷史,也是現代藝術發(fā)展所依賴的文化源泉。在時代背景下對黎錦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就需要結合時代特點,將民族元素與
藝術品鑒 2021年30期2021-11-26
- 黎族哈方言織錦紋飾審美特征分析
直觀的藝術特性。黎錦上的紋飾按題材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生活生產紋等。(哈方言織錦紋飾見表1)2.1 人形紋黎錦紋飾中的人物圖案豐富多彩,按類型分可以分為單獨人形紋和母子紋,單獨人形紋被黎族人尊稱為大力神紋。哈方言地區(qū)的人形紋多為手腳外翻叉腰圈腿的形象,女性人形紋以突出人物占據織錦較大部分,如果是男性人形紋造型則較為簡單概括。大力神紋造型簡單,多以直線和幾何形為主,四肢內收,以突出人物的輪廓為主。母子紋十分有特色,是指大人小孩排列組合的一種
流行色 2021年6期2021-09-02
- 海南黎錦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702281海南黎錦與黎錦紋樣1.1 黎錦的形成與發(fā)展黎族人民從無衣物蔽體到有衣可穿,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樹皮布時代、麻紡時代、棉紡時代。黎錦生產之初目的單純是為了滿足日常生產生活所需。黎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會使用和制作紡織工具,并且掌握了紡織技術;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黎族婦女們就可以織出較精美的布單;秦以前是黎錦發(fā)展成形階段;進入到了漢代,黎族的紡織品已經發(fā)展達到了一定水準,織出來的布幅會作為貢品進貢朝廷,深受朝廷官員的喜愛,慢慢地黎錦從起初以實用為目的的生活用
流行色 2021年6期2021-09-02
- 黎錦傳承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571700)黎錦是我國海南海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海南成為國際旅游島的背景下,海南黎錦產業(yè)走入快車道,政府、學校和企業(yè)采取了多項措施推動黎錦的發(fā)展,促進黎錦的傳承。1 傳承現狀1.1 現狀調研為了解黎錦的傳承現狀,海南省民族織繡工作室成員對海南黎錦發(fā)展現狀及傳承情況開展了調研。調研地點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各市縣,比如五指山、三亞市、樂東縣和白沙縣等9 個市縣。調研方式主要采用現場觀摩、走訪、座談、個別交流、電話詢問和資料查閱等形式,調研內容是黎錦發(fā)展以及
輕紡工業(yè)與技術 2021年4期2021-05-13
- 黎錦發(fā)展保護方法的研究
00051一、 黎錦特點概述黎錦起源于中國海南,是一種黎族婦女手工織繡的傳統(tǒng)棉布,經紡、染、織、繡四步制成。黎錦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也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黎錦不僅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人類文明重要的文化遺產。黎族聚居區(qū)主要分五個方言區(qū),分別是哈方言區(qū)、美孚方言區(qū)、杞方言區(qū)、賽方言區(qū)、潤方言區(qū),各方言區(qū)的織繡紋樣各不相同。因為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服飾上的圖案就成為大家認同的符號,也是區(qū)分各方言區(qū)的重要標志之一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2021-01-26
- 攬線織黎錦 直播為傳承
物質文化遺產——黎錦。海南島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人傳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藝。700多年前,黎錦讓黃道婆在異鄉(xiāng)重啟人生,從悲慘的童養(yǎng)媳轉而成為女紡織技術家。黎族人紡紗、織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貝棉,又稱海島棉。染料也源自熱帶雨林豐富的植被資源。三國時期,吳國人萬震在《南洲異物志》中就曾敘述黎族先民已會用吉貝作“五色斑布”。相傳,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斕的顏色,十分漂亮,之后,黎族人逐漸摸索出利用蘇木、黃姜、藍靛草、谷木、牛錘木和楓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2020年36期2020-12-11
- 海南黎錦紋樣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應用探索
師范大學江南校區(qū)黎錦作為海南島獨有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民創(chuàng)造出的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藝。黎錦紋樣種類繁多,它蘊含著海南黎族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文化,能夠充分地反映黎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以及民族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并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思維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識。所以對海南黎族非遺產品——黎錦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傳承與開發(fā)是至關重要的。為研究海南黎錦紋樣在文創(chuàng)產品中的應用,本文以設計師需求的角度為出發(fā)點,對海南
藝術家 2020年1期2020-12-08
- 張潮瑛:玉手攬線織黎錦直播帶貨為傳承
物質文化遺產——黎錦。海南島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人傳承了3000 年的古老技藝。700 多年前,黎錦讓黃道婆在異鄉(xiāng)重啟人生,從悲慘的童養(yǎng)媳轉而成為女紡織技術家。黎族人紡紗、織布的原料是海南特有的吉貝棉,又稱海島棉。染料也源自熱帶雨林豐富的植被資源。三國吳國人萬震在《南洲異物志》中就曾敘述黎族先民已會用吉貝作“五色斑布”。相傳,一位姑娘上山穿的白筒裙被植物的汁液染上斑斕的顏色,十分漂亮,黎族人逐漸摸索出利用蘇木、黃姜、藍靛草、谷木、牛錘木和楓葉將紗線
北廣人物 2020年42期2020-11-14
- 黎族織錦產品紋樣在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極具價值,我們將黎錦文化融入現代設計領域中,不僅會給人們營造一種別致的地域文化藝術氛圍,而且還會為海南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很多益處,黎錦元素的應用還能夠促進當地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一、黎族織錦的藝術形式(一)題材美黎錦紋樣的題材十分豐富多彩,祖先的崇拜、對歷史的記述以及對自然的熱愛都可以作為黎錦紋樣的題材。黎族婦女把黎族人民的信仰和習俗都展示在了黎錦的紋樣中,所以在黎錦中經常出現帶有這些動物或植物的圖案,動物中有青蛙、坡鹿、龍等,植物中有大榕樹、水稻等。
品牌研究 2020年7期2020-04-28
- 基于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的海南旅游商品開發(fā)研究
繡技藝(以下簡稱黎錦技藝)作為我國以及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fā)價值,根據資源特性以及所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狀況,選擇以旅游商品開發(fā)形式進行研究,一方面可以滿足旅游者的購物需求,另外可以通過旅游商品提升非遺影響力,傳播旅游地形象,從而提高海南民族地區(qū)旅游經濟效益,實現民族區(qū)域旅游以及非遺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關于旅游商品的定義,國內學者持有不同觀點,本文對旅游商品的定義參照世界旅游組織關于旅游購物的定義,認為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出于商業(yè)目的以外
旅游縱覽·行業(yè)版 2020年1期2020-03-28
- 海南“黎錦經緯”十年記
自治縣舉行,有關黎錦的話題在主旨演講和嘉賓研討中,占了很大的分量。作為海南唯一的世界級非遺項目,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技藝在十年間經歷了哪些事,政府和民間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績,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2009年10月1日,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以下簡稱“黎錦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9月,“黎錦經緯記:守護與傳承——海南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與傳統(tǒng)游戲、方言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
現代青年·精英版 2020年1期2020-03-17
- 淺析海南黎錦與文創(chuàng)空間設計的有機結合
生產,傳承千年的黎錦工藝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本選題是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背景下,通過一定的創(chuàng)意設計手法將黎錦元素融入到室內設計當中,并與文創(chuàng)產業(yè)相結合,以達到傳承、保護黎錦文化的作用,更是為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黎錦該如何生存與發(fā)展尋求新的途徑。關鍵詞:黎錦;傳承與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室內設計1 海南黎錦的起源與發(fā)展1.1 海南黎錦的起源有關黎族的紡織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古籍《尚書·禹貢》記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當中的“島夷”指的便是海南島黎族先
裝飾裝修天地 2019年5期2019-10-21
- 黎錦圖案數字化技術研究進展
玲摘要:海南黎族黎錦技藝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圖案的數字化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了黎族文化的精髓。本文從黎錦圖案數字化的意義、發(fā)展、處理過程以及應用幾個方面論述了黎錦圖案數字化保護的方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深度學習算法對于圖像處理的準確度達到98%以上,將深度學習算法應用于黎錦圖案特征提取、分類和拼接,是黎錦圖案樣式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又一途徑。關鍵詞:黎錦 數字化 創(chuàng)新 特征提取1黎錦圖案數字化的意義隨著2012年將海南黎錦織錦技藝確定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
數碼世界 2019年5期2019-09-09
- 黎錦在現代服飾中的設計語言轉化
迅速的推廣。挖掘黎錦的多樣化,解構黎錦的文化性,實現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探索價值和研究意義。簡要提煉三種黎錦在現代服飾中的設計語言轉化方式,對轉化要點細化研究,以期為以后相關工作提供可靠依據。關鍵詞 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服飾;設計語言引用本文格式 馮寶以,劉曉剛. 黎錦在現代服飾中的設計語言轉化[J]. 創(chuàng)意設計源,2019(2):45-48.The Transformation of Design Languag
創(chuàng)意設計源 2019年2期2019-04-28
- 海南黎族黎錦織藝美術課程開發(fā)在中小學的實施
1127一、黎族黎錦黎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之一,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之一,現在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地區(qū)。黎族具有傳統(tǒng)淳樸的文化特質,最具代表性的是黎族傳統(tǒng)的紡織技藝,在黎族原始的文化傳承形制中只有圖案記錄是有形的、物化的,勤勞聰慧的黎族婦女把日常的生產生活、宗教習俗、所見所感沉淀后轉化為抽象的圖形、符號,并通過織錦的方式表現出來??梢哉f欣賞黎族傳統(tǒng)織錦就如同翻開一本獨特的黎族史書。黎錦歷史悠久,距今已有 3000 多年歷史,因其圖案具有強烈的
新生代 2018年18期2018-11-13
- 實踐教學背景下黎錦DIY工藝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
實踐教育背景下的黎錦DIY創(chuàng)新設計。筆者以相關課程為牽引,通過教學和實踐的相互聯系,分析了黎錦手工DIY與黎錦圖形、十字繡的關系,闡述了創(chuàng)作的基本過程與要點,為推動藝術設計實踐教育做出自己的努力。關鍵詞:黎錦;DIY;創(chuàng)新設計中圖分類號:F7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 - 9129(2018)12 - 0111 - 01伴隨著我國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藝術設計作為獨立學科,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維,結合社
數碼設計 2018年12期2018-10-20
- 海南黎族黎錦織藝美術課程開發(fā)在中小學的實施
有機組成部分, 黎錦是黎族人的民間織錦,也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其色彩絢麗,工序復雜,展現了黎族的生存方式、想象力、生活智慧與文化意識,是黎族文明的表征。傳統(tǒng)黎族織錦種類繁多、紋樣極為豐富,蘊含著豐富的黎族文化、生活的希望與塵封的歷史記憶,全方位展示了黎族群眾的價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黎錦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振奮了黎族人民的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將黎錦作為海南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融入中小學美術課堂,傳播文化知識和美術學習,為更好的繼承和發(fā)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9期2018-10-20
- 黎族織錦漢字紋分析
的出現愈發(fā)增添了黎錦的神秘感,據此,通過對出現在黎錦上的漢字研究,能更好的體會黎族祖先的文化與內涵。關鍵詞:黎錦;漢字;傳承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6.0830 引言黎族的文化特征有著明確的地域性,幾千年來黎族人民生生不息地辛苦勞作與生活,創(chuàng)造出了璀璨的民族文化。黎錦通過其變化奇巧的圖案充分體現了黎族的歷史和文化,民族習俗和審美趣味。然而目前對于圖案的研究頗多,對黎錦圖案中罕見
現代商貿工業(yè) 2018年16期2018-08-14
- 非遺產業(yè)化過程中政府的角色模式
程中的主要責任。黎錦作為海南黎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以一種無聲的語言訴說著海南黎族幾千年歷史的滄桑,表現著黎族文化的點滴,凝聚著黎族人的血與魂。但黎族由于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黎錦一直以一種黎族特有的方式來傳承。現代科技文化的急速變化以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對沒有文字傳承的黎族人民觀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黎錦時刻面臨后繼無人甚至是失去傳承的危險。但如果黎錦手藝能夠成功產業(yè)化,不僅能夠對其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而且還可以極大的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進而解決貧困以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8年26期2018-08-10
- 海南省黎族的女性審美意識
船型屋“隆閨”、黎錦、紋面,來分別挖掘戀愛婚姻中,生產生活中以及民族信仰中蘊含的黎族女性審美意識。關鍵詞:隆閨;黎錦;紋面;黎族;白查村;女性審美意識一、文獻綜述對于白查村的學術研究,近十年來已經出現,近三年來較為活躍。針對白查村的研究,主要分為這幾個方面:第一,研究白查村的聚落環(huán)境情況。如論文《海南白查村黎族聚落環(huán)境探析》中,作者張引從其村落環(huán)境、產業(yè)結構與經濟狀態(tài)、居民日常生活情況、居民的宗教信仰、各種手工藝品所體現的造物思想、當地的建筑體系六點,對白
北方文學 2018年35期2018-01-18
- 機杼精工,百卉千華
張宇 王羿摘要:黎錦以獨特的審美和藝術價值聞名于世,其高超的紡染織繡技藝更是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黎錦獨特的織造工藝使其正面顯花背面光潔無浮長線,區(qū)別于其他少數民族織錦正反面一致的織紋,是原始踞腰織機的最高成就。筆者實地考察了海南黎區(qū)的原始踞腰織機的織造工藝,分析了通經回緯提埋花工藝原理,介紹了上機準備和織造黎錦時的操作流程,輔以自繪的織機狀態(tài)示意圖進行分析說明,力求直觀明了地闡述此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關鍵詞:黎錦 通經回緯 提埋花工藝 操作
設計 2017年9期2017-10-31
- 海南黎錦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推廣
0228)?海南黎錦藝術的數字化保護與推廣楊 潔(海南大學 藝術學院,???70228)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被譽為中國紡織史上 “活化石”的海南傳統(tǒng)黎錦織錦藝術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雖然現已采取多項措施對黎錦藝術進行保護、傳承和發(fā)揚,但由于諸多問題的存在,千年輝煌的黎錦仍面臨著失傳的命運。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黎錦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時建立并完善黎錦藝術數字化推廣機制,尤為重要。海南;黎錦;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市場開發(fā)一、 海南黎錦藝術發(fā)展現狀海南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 2017年3期2017-07-05
- 淺析黎錦元素在海南旅游商品包裝中的應用
磚添瓦。關鍵詞:黎錦;包裝設計;應用隨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與發(fā)展,海南旅游商品在包裝設計上的缺憾越來越明顯,存在著嚴重不足。而海南黎族織錦極具特色,黎錦文化就是一個區(qū)域符號,是海南歷史與文化的象征,2009年“黎錦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著黎錦所傳達的黎族原生態(tài)文化的價值與意義被認可。在內涵豐富的織錦紋樣中,處處體現著或張揚或隱約的純樸的味道,為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青睞,廣泛應用于商品包裝中,展現出迷人的現代風采,為海南旅游
科學與財富 2017年17期2017-06-16
- 民族文化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要:本文研究將黎錦紋樣元素融入黎錦包裝設計中的方法。首先從紋樣、色彩兩方面對黎錦圖案進行整理研究;其次探討了黎錦紋樣的應用原則和紋樣的提取方法;最后將黎族紋樣應用到包裝設計中,為民族文化符號應用提供參考。關鍵詞:黎錦;紋樣;包裝設計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7053(2017)08-0057-02Abstract:Method of integrating Li brocade pattern elements into
工業(yè)設計 2017年8期2017-05-30
- 淺析海南黎錦文化的藝術之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以其精巧細致的工藝、精美絕倫的紋飾圖案和艷麗和諧的色彩給人們帶來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并受到世人推崇和喜愛。以黎錦為主體的黎錦文化通過其內涵、暫行、色彩、構圖和工藝等藝術形式展現其醉人的藝術之美,向世界揭示黎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精神世界,展現出黎族燦爛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關鍵詞:黎錦;精美圖案;神奇色彩;文化元素;藝術形式引言黎族文化是海南黎族本民族特有文化,也是我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點。以黎錦
大觀 2017年2期2017-04-07
- 海南黎錦圖案對現代平面藝術設計的影響
倪堯摘要:黎錦是海南幾千年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數千年傳承,被譽為人類社會的“文化化石”。本文通過對海南黎錦圖案與現代平面設計關系的研究,探討黎錦圖案在現代平面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使其發(fā)揚光大,解讀海南黎錦文化元素在現代平面藝術設計中的作用和現實意義。關鍵詞:地域文化元素;黎錦;平面設計教學;民族化;本土意識風云變幻的20世紀,現代設計的理念使得設計語言和設計風格趨同化,從而引起設計界反思,如何在“失去”的同時,使得民族文化的精華得以傳承。西方包豪斯時期建
東方教育 2016年24期2017-03-29
- 非遺保護下海南黎錦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臺。2006年,黎錦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被收入保護名錄;2010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而海南正處于“一帶一路”南線上。黎錦作為海南文化的重要載體,研究它既利于發(fā)揮其文化價值,又有利于展現海南區(qū)域文化的優(yōu)勢。基于此,我們深入海南進行黎錦的考察研究,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更系統(tǒng)的了解黎錦,讓瀕臨消逝的民間文化重煥生機。一、概述隨著我國對非遺的重視,保護黎錦傳統(tǒng)技藝成為大家的愿望。經各方努力,20
資治文摘 2016年4期2016-11-19
- 基于MATLAB 的海南黎錦圖案元素處理技術研究
明 周玉萍摘要:黎錦是黎族人民的織錦,黎錦圖案是黎族人民通過工具織繡出來的,代表了黎族文化和歷史。黎錦技藝這一極富民族特色的技藝正面臨著滅絕。拯救民族文化,利用科技手段對黎錦圖案進行數字化研究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文本對收集到的黎錦圖案進行處理,以MATLAB為研究工具,研究黎錦圖案特征,提取黎錦圖案元素、調整圖案元素顏色、對圖案元素進行重構、生成新的黎錦圖案。實驗結果表明,利用MATLAB完成黎錦圖案元素的提取與重構,方法可行。關鍵詞:黎錦;圖案元素;處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6年13期2016-06-29
- 黎錦織造工藝及其文化特征探源
266071)?黎錦織造工藝及其文化特征探源陳建偉,司亞慧,金蕾(青島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摘 要:通過實地調研與跨文化比較方法,對黎錦的織造工藝及文化內涵進行了剖析。描述了黎錦的織造原料和織造工具,原料主要為麻類和棉類,工具主要為導紗工具和織造工具;記述了黎錦織造工藝,從上機、變綜織緯和挑花方面分步驟展開黎錦的制作過程;由織造工藝衍生出其背后的文化意義,探討了自然環(huán)境與生態(tài)物產、社會分工與課征貢品、情感寄托與宗教信仰、民族融合等多
服裝學報 2016年1期2016-05-23
- 海南黎錦圖案紋樣劃分方法初探
內容摘要:黎錦源于海南,是充滿靈性的錦繡瑰寶,圖案紋樣表現多樣,各不相同,本文就其劃分成因進行初步探討研究。關鍵詞:黎錦 圖案紋樣 方言 區(qū)域黎族是“南方海中洲”和“古越之地”上最古老的民族,據考察屬于“百越”遺民的后代,海南島上的先住民。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區(qū)中南部的瓊中、白沙、昌江、東方、樂東、陵水、保亭、通什、三亞市等七縣二市之內,地勢多以山地為主;散居主要在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地區(qū),以平原地形為主。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特殊,黎族人內部根據
文學教育 2016年8期2016-05-14
- 黎錦圖案的紋樣與色彩研究
悠久輝煌的歷史,黎錦造型形象、夸張,圖案色彩精美紛呈,極富裝飾感與想象力,但是由于海島地理位置和經濟原因,人們對傳統(tǒng)海南黎錦藝術了解甚少,使得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瑰寶面臨滅絕的危險。時至今日,以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為契機,黎錦這一瀕臨失傳的民族民間藝術將迎來自己盼望已久的歷史機遇與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加入了拯救黎錦的保護工作,成立了相關的保護機構,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繼承和弘揚黎錦這一優(yōu)秀的民族的文化藝術,同時也更加激
科技視界 2015年21期2015-08-15
-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現狀和前景
族苗族自治縣的“黎錦”為例,指出了目前其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關鍵詞:黎錦;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化;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前言中國歷史悠久,自然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包括具有鮮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和文化技能資源,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歌舞等各種人類智慧的結晶。這些人文資源都是創(chuàng)意靈感和產品的重要來源。海南省是一個文化大省,旅游經濟近年來發(fā)展繁榮,蒸蒸日上。黎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文化產業(yè)和旅游資源的亮點和重要組成部分。一、黎錦的市
商 2015年5期2015-05-30
- 黎錦圖案在陶瓷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與運用
査杰瓊等本文對黎錦圖案的特征、陶瓷制造工藝及黎錦圖案在陶瓷創(chuàng)新設計應用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收集到的大量的黎錦圖片和文字資料分析整理,對黎錦圖案進行研究。了解黎錦圖案的構成和規(guī)律,將流行元素與黎錦圖案、色彩特征相結合在陶瓷設計中,使傳統(tǒng)與現代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關于黎錦圖案的介紹2009年黎錦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息,振奮了黎族人民的自信心、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盡管黎錦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但是卻在現代工業(yè)革命高度發(fā)展的今日瀕臨滅絕。本文從非物質
現代裝飾·理論 2015年8期2015-05-30
- 黎錦技藝文化傳承的困境與出路
571158)黎錦技藝文化傳承的困境與出路段會冬 莫麗娟(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海南 ???571158)按照培養(yǎng)地點與對象的不同,可以將黎錦傳承方式分為家庭傳承、學校傳承和社會傳承三種基本形式。母傳女、婆傳媳的家庭傳承方式,為黎錦的活態(tài)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黎錦傳承向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拓展,擴大了傳承范圍,獲得了政策的積極支持。與此同時,來自黎族社會變遷和市場的雙重沖擊,以及在三種傳承方式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日益凸顯,黎錦傳承方式亟須根據變化了的
中國民族博覽 2015年12期2015-01-30
- 黎錦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
矚目的織錦文化。黎錦藝術可以概括為紡、染、織、繡四大技藝,自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黎錦幾乎成為黎族文化中最受到關注的藝術,并在多年的地方政府支持和保護下,逐漸發(fā)展成為海南最具代表力的民族藝術。隨著2010年以來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旅游業(yè)帶動了當地的市場經濟,但在快速發(fā)展之下,目前市場上的旅游商品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尤其是黎錦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設計開發(fā)不盡人意,市場上出現大量粗制濫造的商品,這類商品給人粗糙、過時和毫無美感的印象;另
大眾文藝 2014年22期2014-07-14
- 海南黎錦文化傳承中的記錄方式研究
00029)1 黎錦概述海南黎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地區(qū),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之一。黎錦是黎族人的民間織錦,也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歷史已經超過3000年,尤其是原始的踞腰織機至今仍在使用,使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黎錦包括筒裙、頭巾、花帶、包帶、床單、被子等。有紡、織、染、繡四大工藝。色彩多以棕、黑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配制適宜,富有民族裝飾風格。構成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和人物等豐富圖案?!?/div>
山東紡織經濟 2013年12期2013-04-10
- 錦繡織貝:尋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點
本刊記者 王明澤黎錦是海南島黎族民間織錦,精美絕倫,歷史悠久,其制作工藝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黎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海南的形象,對海南來說有特殊的意義。所以在海南做黎錦生意,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其背后所蘊藏的社會效益更是不容忽視。海南錦繡織貝實業(yè)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從事黎錦研究、開發(fā)、生產、營銷于一體企業(yè)。那么在這個有“特殊”意義的行業(yè)里,錦繡織貝是如何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作為一家與旅游文化相關聯的企業(yè),它又是如今日海南 2011年12期2011-11-20
- 黎錦蛙紋的生殖崇拜研究
570228)黎錦蛙紋的生殖崇拜研究孫海蘭,焦勇勤(海南大學 人文傳播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黎錦是黎族人民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紋樣是記錄黎族社會歷史的重要符號語言,它豐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蛙紋紋樣。蛙紋紋樣是黎族早期社會蛙崇拜習俗的圖騰表現形式,它一方面體現出青蛙強大的生殖力,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明顯的儀式化特征,是一種典型的生殖崇拜。黎錦;蛙紋;生殖崇拜;生殖力;儀式黎族是海南島世居民族,現有人口約130萬,主要聚居于海南島的中、西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年2期2010-12-23
- 黎錦藝術與現代設計
571158)黎錦藝術與現代設計熊紅麗(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海南海口 571158)文章從設計學角度出發(fā),對黎錦藝術獨特的內在價值以及其在藝術上體現出的“現代”傾向作了基本歸納,同時對黎錦藝術介入現代設計的外在條件作了一定分析,并進而由此對黎錦藝術當代轉化的途徑做了簡要探討。黎錦;藝術傳統(tǒng);圖案;現代設計黎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著明確地域性,主要集中于海南島的黎族居住區(qū)。海南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釀就了黎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海南黎族織海南開放大學學報 2010年4期2010-08-15
- 錦繡織貝:尋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