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
- 《格爾尼卡》:和平衛(wèi)士的吶喊
班牙北部重鎮(zhèn)格爾尼卡遭遇了納粹德國的空襲,畢加索便以此為靈感來源,創(chuàng)作了立體主義繪畫《格爾尼卡》。│鑒賞│《格爾尼卡》是一幅巨型油畫,長7.76 米,高3.49米,現(xiàn)藏于西班牙馬德里的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展現(xiàn)的是法西斯政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場景。畫面右端有一位母親抱著孩子在痛苦地哀嚎,地上躺著一位被戰(zhàn)火擊倒但仍緊握斷劍的戰(zhàn)士,在人物周圍,動物嘶鳴著。左側人物跪地長嘯,發(fā)出陣陣怒吼,頂部的燈光預示著他對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人物、動物的斷臂殘肢相互交錯,
初中生世界 2023年43期2023-12-03
- 苦難的辯證
及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都是對西班牙內戰(zhàn)中苦難景象的再表達。但提到西班牙內戰(zhàn),話鋒便將一轉。的確,依據(jù)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苦難在一定程度下,客觀上是能促進人或事物的發(fā)展。可倘若換種“程度”呢?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是無情的。這時的它,向我們展示了苦難殘酷的一面。西班牙內戰(zhàn)中,平民死傷無數(shù);滿懷理想的國際縱隊隊員們要么犧牲,要么礙于現(xiàn)實的壓力退出戰(zhàn)斗;在格爾尼卡,國民軍展開了殘酷的屠殺,這才有了畢加索的那滿墻變形的生靈的哭嚎。當一個軍官問起時,畢加索答道:這是您的杰作。
語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9期2023-11-05
- 符號的力量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加索的畫作《格爾尼卡》數(shù)十年來飽受各界人士的爭議,但不可否認,它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之一。1937年,畢加索接受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的委托,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chuàng)作了一幅巨型油畫《格爾尼卡》。自1939年5月開始,根據(jù)畢加索的要求,畫作一直被租借給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直至1981年西班牙恢復了政治自由,《格爾尼卡》終于回歸它的祖國。該作品在1992年7月展于馬德里的索菲亞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之前,曾經在歐洲和美洲的11個國家展出①,它的復制品
大眾文藝 2022年22期2022-12-31
- 《格爾尼卡》掛毯“重返”聯(lián)合國
畢加索畫作《格爾尼卡》創(chuàng)作的巨型掛毯“重返”聯(lián)合國。掛毯現(xiàn)在的擁有者是美國前副總統(tǒng)納爾遜·洛克菲勒之子小納爾遜·A·洛克菲勒。小納爾遜在2021 年年初提出收回掛毯,聯(lián)合國隨后將掛毯歸還。2 月5 日,小納爾遜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收回掛毯是出于“清潔和保養(yǎng)”需要。根據(jù)租借條款,洛克菲勒家族有權收回該掛毯,并在美國或其他地方的展覽中展示,時間不超過6 個月。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格爾尼卡》以納粹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zhèn)格爾尼卡,濫殺無辜的事件為背景,抨擊戰(zhàn)爭
藝術品鑒 2022年7期2022-05-17
- 畢加索名作《格爾尼卡》賞析
的知名作品《格爾尼卡》取材于西班牙內戰(zhàn)之后遭受德國納粹轟炸的巴斯克小鎮(zhèn)—格爾尼卡,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背負了特殊的歷史使命。畢加索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戰(zhàn)爭對生命造成的摧殘。本文主要對《格爾尼卡》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構圖、色彩及形象符號作簡單分析,探討作品的超前性,揭示人們渴望和平的內心訴求。關鍵詞:畢加索;格爾尼卡;形式;符號《格爾尼卡》雖表現(xiàn)戰(zhàn)爭,畫面中卻沒有軍隊、武器和廝殺的場景,但它生動地再現(xiàn)了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小鎮(zhèn)格爾尼卡這一殘忍事件。畫面中,畢加索把
收藏與投資 2022年2期2022-03-09
- 藝術的真相:不必追求“真像”
觀照藝術。《格爾尼卡》:覺得我過于破碎?那就對了牛頭、馬頭、人面,斷劍、斷臂、殘肢,《格爾尼卡》是一幅被畢加索加了“破碎濾鏡”的畫作。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格爾尼卡》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但在“破碎濾鏡”之下,《格爾尼卡》卻有著精心組織的構圖和完整的內核。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的象征含義,稱公牛象征強暴,受傷的馬象征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征光明與希望。如此說來,《格爾尼卡》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和略顯破碎的質感,或許正是戰(zhàn)爭帶給人
廈門航空 2021年12期2021-11-28
- 淺析高中美術鑒賞案例
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進行了分析。此外,嘗試建立由淺入深的方法引導學生獨立觀察,豐富對歷史畫多維度的賞析?!娟P鍵詞】歷史性題材繪畫;內容;藝術表現(xiàn)手法;闡釋方式;《格爾尼卡》歷史性題材的繪畫包含著史實與藝術表現(xiàn)特征。歷史畫一邊呈現(xiàn)作者眼中的“真實歷史”,另一邊具有藝術的表現(xiàn)性。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明白與尊重歷史的真實性,同時需要兼顧“藝術表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并不是簡單圖解作品內容,而是分析作品呈現(xiàn)的“藝術性”,即作品的基本繪畫元素、藝術家的意圖和圖像的意義,體
教育界·下旬 2021年4期2021-06-15
- 畢加索《格爾尼卡》藝術表現(xiàn)形式分析研究
畢加索油畫《格爾尼卡》具有鮮明的立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特征,用解構、夸張、變形、扭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語言深入刻畫人們在戰(zhàn)爭中飽受痛苦折磨、誠惶誠恐的悲慘畫面,隱喻著人們對世界和平、自由生活,對光明未來的憧憬和渴望。本文從構圖表現(xiàn)、造型表現(xiàn)、色彩和空間等方面解析《格爾尼卡》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形式,探索畢加索油畫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語言和審美特征。關鍵詞:畢加索;格爾尼卡;油畫;表現(xiàn)形式著名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于20世紀30年代創(chuàng)作了大型油畫作品《格爾尼卡》,具有鮮明的立體主義和
科學與財富 2021年34期2021-05-10
- 《聲討暴行的檄文—格爾尼卡》教學案例
名代表作品《格爾尼卡》,通過內容分析、色彩構圖、作品評價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欣賞繪畫作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為學生今后賞析更多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情分析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課程的學習,對一些美術知識如:色彩、構圖、造型等基礎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同時學生自身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對各種美術形式的表達有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小之前的美術課程學習,為“欣賞·評述”領域內容的有效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知道《格爾尼卡》這幅世界
江蘇廣播電視報·新教育 2021年43期2021-03-31
- 畢加索與藤田嗣治畫作中關于戰(zhàn)爭的解析
摘要:《格爾尼卡》是畢加索成名作之一,總共花時十天就完成了這幅巨作。格爾尼卡事件對畢加索影響是巨大且無法估量的,他把全部的自己投入到創(chuàng)作藝術中,用藝術手法來表達自己對法西斯的憤怒和對同胞們的痛惜。而《阿圖島玉碎》是藤田嗣治戰(zhàn)爭畫中比較出名的一幅油畫,戰(zhàn)爭畫在當時的日本是有很大爭議的,因此,法西斯戰(zhàn)敗后,此畫在日本本土有了很大的爭議,這幅畫被認為是對法西斯軍部的獻媚,是不被日本群眾承認的一幅畫作。本文從審美角度來分析這兩幅畫對當代藝術和社會的貢獻。關鍵詞:戰(zhàn)
東方收藏 2021年3期2021-03-15
- 出離憤怒
代表作之一《格爾尼卡》(Guernica),這是他的心血之作,也是他向法西斯宣戰(zhàn)的有力武器。畢加索—20世紀最重要的畫家畢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的馬拉加,世界藝術史上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創(chuàng)新者,立體畫派創(chuàng)始人。就藝術和藝術運動而言,畢加索可能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人物,他也是歷史上最成功、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在他之前,沒有其他藝術家像他那樣對藝術界有如此大的影響,或者像他那樣有大量的追隨者。毫無疑問,他注定作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
收藏家 2021年5期2021-01-15
- 淺談畢加索的藝術創(chuàng)作
不少見,但《格爾尼卡》卻因為它密碼般的抽象形象和極具張力的畫面情緒深深的吸引著觀眾。作為一幅著名的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格爾尼卡》一直被評論為歷史上最活躍和最有力的反戰(zhàn)繪畫之一。本文將《格爾尼卡》與格呂內瓦爾德的《伊森海姆多面折疊祭壇畫》以及魯本斯《戰(zhàn)爭的恐怖》進行對比,試分析畢加索《格爾尼卡》構圖的靈感來源。關鍵詞:畢加索;格爾尼卡;靈感來源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071-01?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0年8期2020-11-23
- 畫作《格爾尼卡》折射出的現(xiàn)代性危機及其出路探討
要:畫作《格爾尼卡》不僅深刻揭露批判了法西斯的暴行,而且對消除現(xiàn)代性危機具有深刻啟示。從現(xiàn)代性批判維度重新審視《格爾尼卡》,人的碎片化和精神失落等表現(xiàn)都已深刻折射出現(xiàn)代性危機。充滿象征意義的《格爾尼卡》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其敏銳、超前的現(xiàn)代意識觀念,揭示出現(xiàn)代人的精神分裂之痛以及復歸完整的內在渴求。關鍵詞:格爾尼卡;現(xiàn)代性危機;出路偉大的藝術家都是為時代創(chuàng)作?!?span id="xllp553" class="hl">格爾尼卡》(Guernica)這幅被尊稱為“抗議地球上所有戰(zhàn)爭的永恒紀念碑”的畫作,以1937年4
美與時代·下 2020年4期2020-07-14
- 巧教巧評
幅黑白名作《格爾尼卡》非常相似,十分具有藝術性!我立刻去電子黑板上搜索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的圖片,并把這位同學的作業(yè)也并排放了上去。我再次表揚了這位同學,說他的畫頗有大師風范,全班爆起了響亮的掌聲,這位同學的作業(yè)也被大家爭相傳看。這一次他終于露出了一個不好意思的笑容。從那次表揚以后,我明顯感覺到他在上美術課的時候認真投入了不少。上完課后,我有了一些反思:一、 要將學生的興趣化為學習的動力教師遵循學生喜歡追星的心理特征,導入課題,同時又以接地氣的演示,讓變
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教師教育 2020年4期2020-04-28
- 《格林尼卡》因何出名
巴斯克的重鎮(zhèn)格爾尼卡,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致使數(shù)千名無辜的百姓遇難。身在法國的畢加索被法西斯的暴行激怒,毅然畫下巨作《格爾尼卡》,表示對法西斯強烈的抗議。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十分隨意,里面沒有飛機、炸彈、坦克等,只有牛、馬、女人等物體,然而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表象。它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馬為構圖中心,把具象的手法與立體主義的手法相結合,控訴了法西斯慘無人道的暴行。畫的左上方有一個牛頭,眼露兇光,冷漠地看著一切;畫面
百家講壇 2019年13期2019-11-27
- 用圖像學研究方法淺析《格爾尼卡》
0037)《格爾尼卡》(圖1)是畢加索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選用二戰(zhàn)時法西斯納粹對西班牙重鎮(zhèn)格爾尼卡進行轟炸、屠殺無辜的真實事件為創(chuàng)作題材,畫面流露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具有重大的社會象征意義與歷史紀念意義。畢加索將一腔正義與憤怒發(fā)泄在畫面上,多種風格與手法的組合,形成了屬于《格爾尼卡》的獨特風格,通過極度夸張的形象,表現(xiàn)出了對無辜的西班牙人民的同情和對法西斯納粹的野蠻獸性的控訴與憎惡。優(yōu)秀的作品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散發(fā)它的魅力,正如《格爾尼卡》雖然誕生于戰(zhàn)爭、表現(xiàn)
大眾文藝 2019年22期2019-11-25
- 淺析后現(xiàn)代主義繪畫作品《格爾尼卡》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一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繪畫作品之一。以其獨特藝術價值、精簡的后現(xiàn)代主義構圖在傳遞思想的同時,為當代服裝設計者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提供無限靈感和動力。《格爾尼卡》的繪畫特色:以悲劇性的色彩和精簡切割的構圖方式,讓每件服裝增加亮點、賦予內涵、提升價值,具有極為重要的創(chuàng)造性。其研究有助于對后現(xiàn)代主義服裝結構設計的創(chuàng)新設計應用,為更多的服裝設計師提供良好的借鑒。關鍵詞:后現(xiàn)代主義;《格爾尼卡》;構圖;服裝設計中圖分類號:TS941-09?文獻標志
廣告大觀 2019年12期2019-10-20
- 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
活、畢加索、格爾尼卡“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是一句在藝術史中常常提起的話,徐冰就曾說過:“我最初的藝術態(tài)度,或者對藝術的理解,我覺得是帶有核心性的,就是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藝術還原生活,核心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彼囆g為什么高于生活?藝術怎樣還原生活?對此我的理解是,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是來自于生活的,但是這些生活中的素材需要通過藝術家的篩選、構思和再創(chuàng)造,才能形成一幅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所以說藝術高于生活。然后這些藝術作品在一方面能反映藝術家
青年生活 2019年31期2019-09-10
- 畢加索《格爾尼卡》鑒賞
晨旭摘要:《格爾尼卡》是藝術家畢加索創(chuàng)作于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的一件石破天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杰作。獨特歷史背景決定了《格爾尼卡》的特殊意義。畢加索用這幅扭曲變形夸張的巨作將格爾尼卡小鎮(zhèn)慘遭轟炸后的樣貌呈現(xiàn)出來。畢加索創(chuàng)作時表現(xiàn)出的感情和畫作視覺沖擊是值得研究的。關鍵詞:《格爾尼卡》? ?感情? ?畢加索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8-00
藝術評鑒 2019年8期2019-06-14
- 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探索
本文主要以《格爾尼卡》這一作品為例,探討其欣賞課教學的合理指導方法。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課;《格爾尼卡》;美育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新時期也被提出了更高的美術學習要求,比如學生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審美能力、感知能力、鑒賞能力、人文修養(yǎng)等等?!?span id="bxjjvrj" class="hl">格爾尼卡》這部作品在剛開始欣賞的時候,有許多學生都認為這是亂七八糟的、臟兮兮的畫作,看不到美感。但是在深入的賞析過程中,卻能夠捕捉到這一畫作的美,也更能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魅力。一、從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格爾尼
新課程·中學 2019年3期2019-04-25
- 高中美術欣賞教學
代藝術作品《格爾尼卡》,使學生們深切體會到了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的情感表達藝術,從而引導學生們能夠更加珍惜和平,更加熱愛藝術,更加熱愛生活。關鍵詞: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格爾尼卡我在帶領學生欣賞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格爾尼卡》過程中,首先通過有效進行對西方現(xiàn)代藝術作品《格爾尼卡》的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使學生們認識到了畫作《格爾尼卡》,是一幅以反對戰(zhàn)爭、珍愛和平為主題的西方現(xiàn)代藝術繪畫作品;之后我們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展開對西方現(xiàn)代藝術作品《格爾尼卡》欣
世界家苑 2019年2期2019-04-16
- 淺析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內容與形式
創(chuàng)作頗多,《格爾尼卡》是其創(chuàng)作中最為杰出和重要的作品之一,其內容是以控訴和揭露德國法西斯對世界暴行為主,在世界上影響巨大。這幅畫作是對時代背景和法西斯暴行的完美詮釋,融入了畢加索本人的內心情感,從而造就了這幅畫作獨特的風格特點。《格爾尼卡》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在二戰(zhàn)期間,畢加索通過特殊的藝術手法將戰(zhàn)爭中人民面對死亡和困境時的恐慌充分表現(xiàn)出來。本文主要基于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其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探討,分析《格爾尼卡》給人們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因素,以此為后續(xù)的畫
戲劇之家 2019年5期2019-03-28
- 《格爾尼卡》教案
析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首先我們來認識這位畫家——畢加索。(PPT顯示畢加索肖像)畢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十幾歲就已經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畫家。早期話近似表現(xiàn)派為主題;后轉入寫實。1930年有明顯傾向于立體派、超現(xiàn)實主義。他從19世紀末從事繪畫,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據(jù)統(tǒng)計共畫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體派的先驅代表, 當代西方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jù)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夢》《亞威農少女》
學校教育研究 2018年23期2018-10-21
- 畢加索藝術構思一般過程—《格爾尼卡》
【摘 要】《格爾尼卡》是著名的西班牙畫家、藝術家畢加索的代表作。這幅作品轟動一時,在二十世紀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藝術構思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不經讓人產生思考,畢加索在創(chuàng)作《格爾尼卡》是如何進行構思,從而展開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娟P鍵詞】畢加索;藝術構思;格爾尼卡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49-01藝術構思是指藝術家運用已掌握的藝術創(chuàng)造本領將生活中素材,經過藝術家藝術思維形成一種審美意象。通過藝術構思
戲劇之家 2018年14期2018-06-08
- 《格爾尼卡》教案
析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首先我們來認識這位畫家——畢加索。(PPT顯示畢加索肖像)畢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十幾歲就已經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畫家。早期話近似表現(xiàn)派為主題;后轉入寫實。1930年有明顯傾向于立體派、超現(xiàn)實主義。他從19世紀末從事繪畫,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據(jù)統(tǒng)計共畫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體派的先驅代表, 當代西方最有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jù)了不朽的地位。代表作有《夢》《亞威農少女》
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 2018年17期2018-03-04
- 油畫《格爾尼卡》
0)?油畫《格爾尼卡》申丹丹(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 日照 276800)1 《格爾尼卡》的震撼魅力1.1 《格爾尼卡》的視覺力量畢加索西班牙現(xiàn)代藝術流派——立體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中有成千上萬的繪畫作品而且相當豐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從最初的具象到抽象,又到變形、夸張。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立體主義” 的概念,經過長期發(fā)展得到世人公認。其藝術觀念和語言變化多端。其中,《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以紀實的角度記錄了暴政及野蠻的戰(zhàn)爭給廣大的勞苦群眾帶來的痛苦。(
小品文選刊 2017年14期2017-11-25
- 解析《格爾尼卡》
畢加索創(chuàng)作《格爾尼卡》的時代背景決定了該畫的獨特之處,在二戰(zhàn)的背景下,這幅充滿情感、觸動人心的作品以立體主義的形式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驚恐、掙扎和痛苦。更是他藝術生涯中一件獨特的代表性巨作。關鍵詞:《格爾尼卡》;藝術形式;象征寓意;藝術語言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杰作。此畫用了象征和暗喻的表現(xiàn)方式處理畫面,并結合了立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通過超越時空的畫面組織關系,和黑白灰三種色調組織
神州·中旬刊 2017年9期2017-10-14
- 向西的旗幟
與恐懼:通往格爾尼卡之路》的畢加索作品展。在這場在印象派大師畢加索故鄉(xiāng)舉辦的展覽上,參觀者能看到來自全球30多個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的150幅畢加索作品。而這整場展覽都是為了一幅畫而存在—巨幅壁畫《格爾尼卡》。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克斯地區(qū)的重鎮(zhèn)格爾尼卡?!?span id="h5z5dlh" class="hl">格爾尼卡》就是80年前畢加索對這一暴行的控訴和對在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在創(chuàng)作這幅畫時,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xiàn)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xiàn)實?!彼苍鴮ιw世太保說這幅畫是“他
第一財經 2017年16期2017-05-16
- 杰作
幅他的名畫《格爾尼卡》的復制品,這幅畫描繪了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后的慘狀。一位德軍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杰作嗎?”“不,”畢加索面色嚴峻地說,“?!奔偃缒闶钱吋铀?,你會說什么呢?閃爍,閃爍,讓你鬼精鬼精的點子閃出來,怎么搞笑怎么答,怎么聰明怎么答。來信請寄《作文大王》“老叔私塾”收。也可以掃封面上的二維碼,告訴我們你的答案,回答出彩者有機會和四寶團來個親密接觸!
作文大王·笑話大王 2017年4期2017-05-05
- 解讀《格爾尼卡》的色彩和構圖
67)解讀《格爾尼卡》的色彩和構圖王麗陳鯤(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402167)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它是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巨作,本文以《格爾尼卡》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作品的形象表現(xiàn)力為啟示,分析了作品《格爾尼卡》的悲劇性色彩和三角構圖,論述了色彩和構圖對畫面所起的作用,進而分析了色彩和畫面對人心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于畢加索創(chuàng)作《格爾尼卡》的色彩和構圖進行簡練的總結,呼吁藝術學者向畢加索學習。畢加索; 格爾尼卡
大眾文藝 2016年14期2016-12-06
- 《格爾尼卡》的“美”
1000)《格爾尼卡》的“美”金倩倩(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廈門361000)畢加索作為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格爾尼卡》是其代表作之一。畢加索在這幅作品中運用了黑、白、灰三色的組合、拼貼,采用了古典的三角形構圖,創(chuàng)作了豐富的象征性形象,充分地表達出對侵略戰(zhàn)爭和法西斯暴行的憤怒,同時讓觀者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畢加索;格爾尼卡;戰(zhàn)爭;象征性1937年4月26日,天空中突然出現(xiàn)的德軍飛機,打破了西班牙西北部巴斯克地區(qū)的小鎮(zhèn)格爾尼卡的平靜,德軍的飛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3期2016-10-25
- 我這樣講《格爾尼卡》
[3]二、《格爾尼卡》的啟示1.記敘的要素與世界名畫組接《格爾尼卡》是人教版新版七年級下冊的課程。作為世界名畫其地位與意義不用我贅述。引導學生看懂這幅畫是最讓老師幸福的事,我的方法是:把語文的記敘文知識與繪畫藝術組接,就是用記敘文的要素與畫面內容對接,以此形成敘事鏈條,一步步找到解開《格爾尼卡》內容的鑰匙。將記敘文的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fā)生的起因,經過,結果。與畫面搜集的信息對接,學生得到這樣的一組關系:時間——晚上(畫面通篇的暗青色);地點——某
新教育時代·學生版 2016年5期2016-10-21
- Guernica
兩處古跡——格爾尼卡(Guernica),它經歷了西班牙內戰(zhàn)的悲劇;羅耀拉城堡(Loyola),它見證了耶穌會創(chuàng)始人的誕生和皈依。1937年4月26日德國空軍的飛機轟炸只是摧毀了格爾尼卡小鎮(zhèn)的一部分。除去一座年代久遠的博物館和幾幅散落在小鎮(zhèn)角落的畢加索名畫《格爾尼卡》的臨摹品,如今小鎮(zhèn)上再也找不到其他關于這場戰(zhàn)爭的記憶。露天市場區(qū)曾是轟炸的主要投射目標,它如今面貌一新,喧囂熱鬧,和古老的小鎮(zhèn)一起煥發(fā)著青春的活力和節(jié)日的快樂。很久之前,西班牙各省代表曾聚集到
中國國家旅游 2016年8期2016-08-12
- 和平的使者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丁寧(廣東工業(yè)大學 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本文研究分析畢加索創(chuàng)作《格爾尼卡》的目的、過程和歷史背景,追尋和揭示其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并通過介紹繪畫的原理詳細分析作品中各種圖形符號例如馬和公牛的特殊涵義。全文通過對畫作的詳細論述,來揭示《格爾尼卡》深刻的主題內涵,進而突出其在20世紀藝術史及西班牙內戰(zhàn)史上的重要地位。巴勃羅·畢加索;《格爾尼卡》;西班牙內戰(zhàn);70多年前西班牙著名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創(chuàng)作繪制了舉世聞名
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16年3期2016-07-31
- 對話畢加索——格爾尼卡
胡曉萌《格爾尼卡》這幅壁畫是畢加索作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響力及歷史意義的杰作,畫面表現(xiàn)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情景;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夸張變形的形象,表現(xiàn)得統(tǒng)一有序。通過動態(tài)的多方位圖片欣賞和故事解析,使孩子感受灰色調的畫面所表達的那種悲憤情感,并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大膽畫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與孩子共同欣賞《格爾尼卡》及與作品有關的小視頻,感受畫面所表達的悲憤感。2.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大膽表達
幼兒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6年9期2016-02-18
- 《內戰(zhàn)的預感》與《格爾尼卡》的差異性比較分析
的預感》與《格爾尼卡》的差異性比較分析楊佳欣 (內蒙古師范大學 010000)20世紀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不到50年,西方藝術卻呈現(xiàn)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各個流派都開始標新立異,怕自己趕不上潮流,雖然都有獨特性,但是不同流派之間也存在很多共性。達利的《內戰(zhàn)的預感》與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恰是身處不同的流派運用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詮釋著人類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戰(zhàn)爭不僅摧毀著我們美好的世界,也摧毀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心靈,我們都向往和平的生活。因此本
大眾文藝 2016年15期2016-01-28
- 淺談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藝術之美
淺談畢加索《格爾尼卡》的藝術之美王壇(武漢理工大學430070)摘要:《格爾尼卡》的藝術之美,絕對不是歌功頌德裝模作樣的美,也無意取悅大眾,更不是純粹做以裝飾僅供觀賞或娛樂的美。它雖然交織著暴力與浩劫,但卻以其獨特的陌生之美、和諧之美與生命之美。關鍵詞:格爾尼卡;畢加索;藝術美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它并不能讓欣賞者一眼就拍案叫絕,甚至會令人不安??烧沁@種一反傳統(tǒng)藝術常態(tài)的轟炸性視覺沖擊以及它發(fā)人深省的思想內涵,讓所有平庸無奇的“二次元復制作品”敗下陣來。
大眾文藝 2015年24期2015-07-13
- 《格爾尼卡》的威力
云也退《格爾尼卡》編者:[法]阿蘭·塞爾出版: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定價:58元2003年2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科林·鮑威爾在聯(lián)合國講話,為美國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尋求各國的支持。在他背后,本來掛著一幅畫,聯(lián)合國官員特意用藍色幕布把它遮了起來,他們后來的解釋是:為了不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感到“視覺上太困惑”。這幅畫是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遮蔽正是暴露。《格爾尼卡》的被遮蔽,反而凸現(xiàn)出了它的威力。自從有了這幅畫,人們對戰(zhàn)爭的理解加深了許多。在小布什政府預備出征中東時,世界各
中國新聞周刊 2015年15期2015-05-14
- 一個人“同課異構”演繹多彩美術課堂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藝術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作品,契合課標:“了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知道重要的美術家和美術作品,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系,初步形成審美判斷能力。”的要求,是欣賞教學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我正是以《格爾尼卡》教學為例,設計“認識作者”“探討話題”“欣賞內容”“了解背景”四種導入方式,實施“同課異構”。(一)認識作者,導入新課1.設計意圖《格爾尼卡》的作者畢加索,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的代表人物,極富創(chuàng)造性和影響力。設計以“
新課程(中學) 2015年3期2015-03-10
- 真實的《格爾尼卡》
——基于符號互動論的思考
4)真實的《格爾尼卡》 ——基于符號互動論的思考楚 洋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運用了很多象征符號,正是這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符號,使越來越多的人被賦予了與畢加索同樣的感受?,F(xiàn)如今,它已經成為警示戰(zhàn)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人們也永遠不會忘記格爾尼卡的災難和痛苦。它不僅昭示著人們要愛好和平,更體現(xiàn)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社會互動同樣反映著藝術與人道的交融。畢加索;格爾尼卡;符號;社會互動畢加索是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
大眾文藝 2014年3期2014-07-14
- 以《格爾尼卡》為例探索初中現(xiàn)代美術欣賞教學
執(zhí)教人美版《格爾尼卡》一課時,學生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時都不免這樣評價。是啊!怎樣引導學生欣賞這“臟兮兮”的畫呢?從哪兒看到它的美呢?通過探索,以《格爾尼卡》為例,我覺得現(xiàn)代美術“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要讓學生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要想真正認識美術作品,就必須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的一個小鎮(zhèn),1937年,德國戰(zhàn)機向格爾尼卡猛烈轟炸,造成很多平民無辜傷亡。得知這一消息后,憤怒的畢加索懷著對法西斯的厭惡和鄙視,以這
新課程·下旬 2013年2期2013-07-09
- 班德拉斯出演畢加索
7年,西班牙格爾尼卡小鎮(zhèn)被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畢加索聞訊極為憤慨,創(chuàng)作了名為“格爾尼卡”的油畫以表示強烈抗議。這幅畫作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以支離破碎的場景表現(xiàn)格爾尼卡被轟炸后的慘景,表達出一種沉郁、慘烈的感覺。電影打算用33天的時間線展現(xiàn)畢加索在創(chuàng)作這幅名作時混亂焦慮的情緒,更將描述畢加索與情人法國藝術家多拉·瑪爾的愛情故事?,F(xiàn)年52歲的班德拉斯從影30年,曾以銀幕上的 “佐羅”形象聞名全球,《原罪》、《蛇蝎美女》和《穿靴子的貓》等不同類型的電影展示了
環(huán)球時報 2012-02-232012-02-23
- 《內戰(zhàn)的預感》與《格爾尼卡》的差異性及其原因分析
的預感》與《格爾尼卡》的差異性及其原因分析陳厚娟(黃山學院藝術系,安徽黃山245041)薩爾瓦多·達利和畢加索都分別是開創(chuàng)一代繪畫史的藝術先驅,受人景仰的畫壇奇才。雖然許多評論家認為兩人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繪畫風格趨同,但兩人就同一戰(zhàn)爭題材卻存在表現(xiàn)手法截然不同的表現(xiàn)。達利的畫面木然的表現(xiàn)這戰(zhàn)爭的血腥和無人性,而畢加索的畫面則充滿著對人民的同情,同時也對未來充滿信心。而這不同的表現(xiàn)后面有深刻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內戰(zhàn)的預感;格爾尼卡;差異性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巢湖學院學報 2010年4期2010-08-15
- 現(xiàn)代藝術的高峰:《格爾尼卡》
羅·奧特羅作格爾尼卡是位于西班牙巴斯克地區(qū)中部的比斯卡亞省的一個小鎮(zhèn)。對巴斯克人來說,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很深的感情寄托,因為象征著他們的神圣、自由的大樹長在那里。1937年4月26日那個趕集的日子,街道上人頭攢動,熙來攘往,為佛朗哥服務的禿鷹軍團的德國飛機一個小隊接著一個小隊起飛,對格爾尼卡進行了三個半小時連續(xù)不斷的轟炸。這些飛機像進行猛烈襲擊的演習一樣把大批炸彈和燃燒彈扔在這個平民小鎮(zhèn)上。這種襲擊方式后來用在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轟炸中。這次襲擊造成了兩千
外國文藝 2009年2期2009-04-30
- 格爾尼卡七十年
徐迅雷格爾尼卡,格爾尼卡,七十年前的格爾尼卡。那一場人類的災難,也是對藝術家的考驗。1937年4月26日,那本應該是“人間四月天”,德國法西斯空軍恣意轟炸了西班牙歷史名城、風光旖旎的小鎮(zhèn)格爾尼卡,當時恰逢集市,兩千名無辜平民喪生,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畢加索。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chuàng)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杰作已經成為警示戰(zhàn)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畫面里沒有飛機沒
雜文選刊 2007年18期2007-05-14
- 格爾尼卡
光旖旎的小鎮(zhèn)格爾尼卡,當時恰逢集市,2000名無辜平民喪生,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畢加索。憤怒的畫家畢加索,揮筆創(chuàng)作了大型油畫《格爾尼卡》。七十年過去,這幅杰作已經成為警示戰(zhàn)爭災難的文化符號之一,也使格爾尼卡的悲劇永遠留在了人類傷痕累累的記憶中。畫面里沒有飛機,沒有炸彈,卻聚集了殘暴、恐怖、痛苦、絕望、死亡和吶喊。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瀕死長嘶的馬匹……這是對法西斯暴行的無聲控
意林 2007年19期2007-02-11
- 畢加索怒斥蓋世太保
幅他的名畫《格爾尼卡》的復制品。這使一向在巴黎遭到冷落的德國軍人感到受寵若驚。此事一經傳出,電臺、報社的記者紛紛前來采訪。這時,恰巧一個德軍“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加索:“這是您的杰作嗎?”不料畢加索卻憤怒地回答說:“這是你們的杰作!”名畫《格爾尼卡》描繪了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遭德軍飛機轟炸后的慘狀。因此,畢加索的回答,使這個德軍頭目目瞪口呆。(摘自《春城晚報》)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6期198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