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
“太不可思議了,這臟兮兮的、亂七八糟的畫是畢加索的作品嗎?一點都不美。”筆者在執(zhí)教人美版《格爾尼卡》一課時,學生第一次看到《格爾尼卡》時都不免這樣評價。是??!怎樣引導學生欣賞這“臟兮兮”的畫呢?從哪兒看到它的美呢?通過探索,以《格爾尼卡》為例,我覺得現(xiàn)代美術“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讓學生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
要想真正認識美術作品,就必須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的一個小鎮(zhèn),1937年,德國戰(zhàn)機向格爾尼卡猛烈轟炸,造成很多平民無辜傷亡。得知這一消息后,憤怒的畢加索懷著對法西斯的厭惡和鄙視,以這一事件為題材,只用了6個星期的時間,創(chuàng)作完成了巨幅壁畫《格爾尼卡》。該畫以立體主義語言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災難,鞭撻了法西斯的罪惡行徑。學生了解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后,就很容易理解畫面為什么這么“臟”“亂”“黑”。
二、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很多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他們只想看到“美麗的圖畫”,往往忽視了畫面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而《格爾尼卡》這幅畫中,重傷的馬、身體被炸碎了的士兵、手里抱著死去的孩子的母親、拖著腿走路的婦人……都表達出了強烈的思想和情感,足以讓學生產生震撼之情。
三、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欣賞畫面
多角度欣賞畫面有兩層含義:一是畫面直觀形象的表達,二是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乍看起來,《格爾尼卡》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fā)現(xiàn)在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jīng)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tǒng)一的秩序。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了受傷掙扎的馬;第三段表現(xiàn)了“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第四段則是一個絕望的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夸張變形的形象,表現(xiàn)得統(tǒng)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jié),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四、要倡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大膽的評論
《格爾尼卡》中有一朵非常不起眼的小花,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提問:小花在這里又有什么含義呢?在課堂上,有的學生說是對戰(zhàn)士的紀念,有的學生說是美好生活被踐踏,還有的學生說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他們的說法筆者都給予了肯定,而不給唯一的答案,這樣處理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作者單位 湖北省當陽市實驗中學)
新課程·下旬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