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
- 楊質秀教授運用《傷寒論》柴胡類經方治療中風病的經驗
柴胡類經方治療中風病,觀察六經辨證體系在現(xiàn)在臨床中應用情況,觀察經方在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的應用價值,臨證中如辨證準確,經方療效確切。通過選取楊質秀教授臨證時使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主方治療辨證屬為少陽經本證、少陽陽明合并證、少陽經邪氣擾心證的中風病,取得滿意效果,縮短了中風病康復時間窗,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臨床療效,從而證實了古代經方在現(xiàn)代臨床應用的可操作性。關鍵詞:傷寒論;中風病;柴胡類方;六經辨證中圖分類號:R743.9 文獻標志碼:A 文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23年9期2023-10-05
- 基于“心風”理論淺析中風病發(fā)病機制
腦血管疾病。而中風病發(fā)生的關鍵是血脈病變,且多伴隨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煩躁等心系疾病和神志異常表現(xiàn),在發(fā)病特點、病因病機、癥狀、治療等方面與心風致病密切相關。從心風認識中風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中醫(yī)整體觀念、異病同治及治未病等思想。【關鍵詞】 中風病;心風;腦卒中;冠心??;感染性心臟病【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3)09-0001-05Abstract:The heart wind includes e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上半月 2023年5期2023-06-06
- 崔金海應用調氣化痰法預防缺血性中風病復發(fā)的經驗探討
因素影響,我國中風病發(fā)病率不斷上升,每年新發(fā)中風病人數130 萬~150 萬[1]。有研究報告顯示,初發(fā)中風病患者潛在的復發(fā)因素將使其中1/4~1/3 的患者面臨再次復發(fā)的風險,缺血性中風病復發(fā)帶來的危害將遠遠高于首次發(fā)病,中風病患者每復發(fā)1 次,其病情就會加重,死亡率和致殘率也會明顯上升[2-3]。我國一項研究表明,首次中風病28 d 病死率為24.5%,而中風病復發(fā)的病死率高達60%[4]。中風病復發(fā)會給社會和患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預防中風病患者再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22年21期2022-12-06
- 解表藥外用在中風病治療的臨床護理研究
解表藥外用對于中風病治療的臨床護理方案。方法:選擇2020年1月-2021年12月間入院治療的40例中風病患者。隨機法分組,對照組20例開展常規(guī)康復治療,觀察組20例開展解表藥外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比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的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肌力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為中風病患者開展解表藥外用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可以改善其自理能力,糾正焦慮情緒,且能恢復肌力水平。關鍵詞:
中國藥學藥品知識倉庫 2022年9期2022-05-23
- 調衛(wèi)湯加減聯(lián)合溫灸罐治療中風病偏身汗出的療效觀察
要:目的 觀察中風病偏身出汗應用調衛(wèi)湯加減聯(lián)合溫灸罐治療的效果。方法 圍繞本院收治的60例中風病偏身汗出患者展開研究,均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接受治療,并以隨機抽樣法作為分組依據,將納入患者分為對照組(n=30)及治療組(n=30),兩組患者均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對照組給予溫灸罐治療,治療組給予調衛(wèi)湯加減聯(lián)合溫灸罐治療,對兩組之間治療效果、生活能力及睡眠質量進行分析,并比較分析結果。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為66.667%
中國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6期2022-03-27
- 《金匱要略》中風之淺談
”的概念,并對中風病的發(fā)病機制及其辨證論治作出了詳細闡述,深遠影響后世對中風病的認識及其辨證論治,推動了中醫(yī)的發(fā)展,現(xiàn)淺談仲景對中風病的理解,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借鑒?!娟P鍵詞】金匱要略;中風病;病因病機;治療【中圖分類號】R255.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6-118-02引言:中風,又稱“中風病”,是由于正氣不足、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導致的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經昏仆,而表現(xiàn)為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口舌歪斜
錦州醫(yī)科大學報 2021年6期2021-09-10
- 朱廣旗教授基于苗醫(yī)“通氣散血法”治療中風病臨證經驗
氣散血法”治療中風病的臨床治療經驗。中風病是一種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死、致殘率的難治性疾病。朱廣旗教授認為該病病因病機多為氣壅血瘀導致,治療以通氣散血為法,創(chuàng)制了經驗方“苗藥通竅化栓湯”治療該病,臨床獲得滿意效果?!娟P鍵詞】 中風病;苗醫(yī)理論;治法【中圖分類號】R249.2/.7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1)04-0071-03Abstract:To summarize Professor Zhu Guangqis clini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下半月 2021年2期2021-05-21
- 基于隱喻認知和知識考古學的中風病中醫(yī)名詞術語研究方法探討
多種詞義內涵。中風病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術語內涵尤為豐富,如“外風”至“內風”,“心神”與“腦神”的演變與發(fā)展,“經絡”與“臟腑”的概念內涵等,故中風病名詞術語規(guī)范化能夠有效減少因社會、文化背景差異引起的學科交流障礙,保障了知識內涵在傳達過程中的統(tǒng)一,但目前尚缺乏針對中風病專題術語內涵挖掘與整理的研究。本文結合隱喻認知與知識考古學,對古代醫(yī)籍溯本求源,充分明確中風病術語內涵與外延,推動學科的傳承與發(fā)展。1 構建中醫(yī)學中風病術語體系的思考1.1 國外臨
環(huán)球中醫(yī)藥 2021年5期2021-05-17
- 從腰夾脊穴論治中風后平衡功能障礙針刺思路探析
。[關鍵詞] 中風病;腰夾脊穴;平衡;功能障礙;針刺;核心肌群;思路[中圖分類號] R246.6?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25-0125-04Discussion on acupuncture thoughts of treating balance dysfunction after apoplexy from Waist Jiaji acupointZHAO Zengchen?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20年25期2020-11-16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風病的臨床護理觀察
要】目的 分析中風病患者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護理措施。方法 本研究主體為76例中風病接受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患者。以護理模式為標準,A組行綜合護理,B組行常規(guī)護理。對比應用效果。結果 A組的生活能力評分高于B組,神經功能評分低于B組(P【關鍵詞】中風病;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措施【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3..01中風病的發(fā)病機制為腦動脈狹窄,導致血流減少或中斷,進而引發(fā)腦細胞死亡[1]。其癥狀為口眼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年23期2020-09-26
- 氣虛血瘀型中風病肢體麻木患者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的效果及治愈率分析
探究氣虛血瘀型中風病肢體麻木患者采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的效果。方法:篩選2018年6月-2020年2月我科室收治的氣虛血瘀型中風病肢體麻木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選擇的治療方案分為探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探究組40例,對照組給予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和針灸治療,探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的治療效果與治愈率數據。結果:探究組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治愈率大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氣虛血瘀型;中風
健康必讀(上旬刊) 2020年7期2020-09-23
- 楊卓欣教授“調任通督”針法理論在中風病中的應用
任通督”法治療中風病在精選任督二脈主穴以達任督脈通、陰平陽秘的基礎上注重按照中風病不同分期、不同證型以及病變所過不同部位和并發(fā)后遺癥狀進行配穴,臨床療效顯著。并附典型病案1例。關鍵詞 中風病;調任通督法;經驗; @ 楊卓欣Application of Professor YANG Zhuoxin′s Acupuncture Theory of “Regulating Conception Vessel and Unblocking Governor Ves
世界中醫(yī)藥 2020年15期2020-08-19
- 通腑法論治中風病急性期
朱玉涵摘要 中風病,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為腦卒中,是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中醫(yī)對中風病的認識歷史悠久,并形成了其獨特的診療體系。臨床中風病急性期患者常見腑實便秘的癥狀,并且腑實消長隨著病勢順逆的變化而變化。近年來,通腑法在中風病急性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臨床重視,本文擬對通腑法治療中風病急性期的研究進展進行概述,為通腑法治療中風病急性期的繼承與發(fā)展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關鍵詞 中風病;急性期;通腑法;下法;化痰通腑;腦卒中;進展Abstract Apoplexy
世界中醫(yī)藥 2020年10期2020-06-19
- 基于數據挖掘中醫(yī)藥治療中風病的用藥特點分析
現(xiàn)代中醫(yī)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用藥規(guī)律及特點。方法 在中國知網搜集中醫(yī)治療中風病的文獻,整理篩選后,使用SPSS 22.0分析藥物的使用頻次、功效分析、高頻聚類分析等。結果 對篩選出的145首處方進行分析,中藥高頻率使用前五位排名分別是:當歸、地龍、川芎、黃芪、石菖蒲,功效多以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為主,高頻聚類分析提示中風處方藥物組成多以鎮(zhèn)肝熄風、活血化瘀為主。結論 鎮(zhèn)肝熄風、活血化瘀法為中醫(yī)臨床治療中風病較為常見及有效的方法?!娟P鍵詞】數據挖掘;中醫(yī)藥;中風病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年6期2020-06-05
- 針刺治療中風病與腦功能重塑的研究進展
不同針刺方法對中風病與腦重塑性之間的關系進行綜述。關鍵詞:針刺;中風病;腦功能重塑中圖分類號:R255.2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20)02-0094-03中風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嚴重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高,致殘率也高。在全球范圍內,其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1]。針刺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康復手段之一,近來已被西方國家廣泛認可、接受[2]。中風后腦神經元損傷,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紊亂,致腦功能受損,而在適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20年2期2020-05-11
- 朱璉興奮法聯(lián)合康復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臨床觀察
朱璉興奮法;中風病;肩手綜合征;視覺模擬評分;肩關節(jié)功能【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2-0084-04PKeywords:Zhu Lian Excitatory Method;Post-Stroke;Shoulder-Hand Syndrome;Visual Simulation Score;Shoulder Joint Function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下半月 2020年1期2020-04-10
- 金元醫(yī)家對中風病病因病機與證治概述
朱 凱,王中琳中風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病證,中風病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腦梗死、腦出血、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血管痙攣等疾病。近年來中風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該病具有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點[1],現(xiàn)系統(tǒng)回顧中風病的中醫(yī)文獻記載,為豐富臨床治療方法及提高病人生存質量等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1 金元之前中風病文獻記載金元之前多認為中風與“外風”密切相關,醫(yī)家對于中風病研究肇始于《黃帝內經·素問》,其云“血之與氣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0年20期2020-01-09
- 中風病肩手綜合征臨床治療研究
要】目的 評定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采取中醫(y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50例中風病肩手綜合征患者,以隨機雙盲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25例。試驗組開展中醫(yī)穴位電針治療+中藥內服治療,對照組開展中醫(yī)穴位電針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中風病;肩手綜合征;中藥;內服;電針DOI:10.14163/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20年16期2020-01-03
- 孫西慶教授運用五臟辨證治療中風病經驗微談
慶【摘 要】 中風病病位雖在腦,但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五臟氣血通過經絡均可上達于腦。孫西慶教授治療中風病多從整體觀出發(fā),認為五臟皆可令人中風,尤其看重脾、肺二臟對于中風病的影響。并提出治療中風病應根據患者不同臨床表現(xiàn)辨證論治,不可把思維只局限于某一臟。五臟論治中風病不僅豐富了中風病的病因病機,也為中風病的預防、康復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娟P鍵詞】 孫西慶;中風病;五臟辨證;經驗【中圖分類號】R27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下半月 2019年7期2019-10-23
- 基于陽明經穴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現(xiàn)狀
激陽明經穴治療中風病的臨床應用研究現(xiàn)狀。方法 檢索國內外近10年來臨床采用經皮電刺激陽明經穴治療中風病的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分析。結果 經總結分析應用經皮電刺激陽明經穴治療在中風后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吞咽功能、疼痛、便秘等方面均取得有效性治療效果。結論 經皮穴位電刺激陽明經穴作用是多方面的,治療過程中無嚴重不良反應報道,有廣闊的應用空間。關鍵詞:陽明經穴;經皮穴位電刺激;中風病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9年8期2019-10-08
- 新安醫(yī)家王仲奇治療中風的用藥特色規(guī)律及系統(tǒng)聚類分析
醫(yī)家王仲奇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用藥經驗。方法:整理篩選出《王仲奇醫(yī)案》關于治療中風病的58首效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及《中藥別名大辭典》對藥物名稱進行規(guī)范化統(tǒng)一,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0構建臨床方藥數據庫后,并對數據進行頻數、性味歸經、聚類等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結果:《王仲奇醫(yī)案》中治療中風病的58首方藥中統(tǒng)計出使用藥物109味、用藥頻數755次;使用頻數≥8的28味藥物中,使用頻數前6味藥物依次是:石斛、蒺藜、茯神、遠志、豨簽草(制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上半月 2019年5期2019-09-28
- 密云基層醫(yī)生對中風病中醫(yī)診療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評價
醫(yī)療機構中開展中風病中醫(yī)診療方法推廣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對北京市密云區(qū)醫(yī)院及19家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122名臨床醫(yī)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密云區(qū)醫(yī)院及社區(qū)醫(yī)院中風病治療的中成藥使用率20% - 40%。區(qū)醫(yī)院與社區(qū)醫(yī)生學歷和技術職稱等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中風病;中醫(yī)診療;培訓中風病,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語言謇澀或失語,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為主癥的疾病,為臨床多發(fā)常見病。本病屬于西醫(yī)腦血管病范疇,因其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9年8期2019-09-07
- 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對風痰阻絡型中風病患者神經功能及中醫(yī)證候的影響
療對風痰阻絡型中風病患者神經功能及中醫(yī)證候的影響。方法:從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風痰阻絡型中風病患者中選取68例進行研究,以隨機抽簽法將其分2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中醫(yī)證候積分進行比較。結果: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NIHSS)得分、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有改善(p【關鍵詞】中風病;風痰阻絡型;化痰通絡方加減;神經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9年12期2019-07-08
- 頭皮針運動療法治療中風病的療效觀察
皮針運動療法在中風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50例中風病患者分為25例/組(收治時間:2017年4月-2018.3月)。對照組--普通針刺聯(lián)合運動療法,觀察組--頭皮針運動療法。對比各項功能評分。 結果:3個療程后,觀察組患者FAC綜合功能評分(8.04±1.15分)、FMA運動功能評分(25.63±6.15分)、Brunnstrom運動功能控制能力評分(4.51±1.06分)都高于對照組患者(p值【關鍵詞】中風病;頭皮針;運動療
健康大視野 2019年11期2019-06-17
- 劉完素治療中風特色的研究
大特色。并對其中風病認識的背景、病因、病機、治療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整理,以冀對臨床診治起一定的借鑒作用?!娟P鍵詞】中風病;六氣;火熱中風病是臨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謇語澀,偏身麻木為主癥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歷代醫(yī)家多有所論述。在唐宋以前,外風論是主流思想。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畢生重視《內經》的理論研究,創(chuàng)火熱論。論述中風注重火熱病機,則是其一大特色。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認識到中風發(fā)病的內在因素,更為難能可貴。下面本文將對劉完素
現(xiàn)代養(yǎng)生·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5-28
- 中風患者手功能障礙的診治概況
考?!娟P鍵詞】中風病;手功能障礙;診治概況【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4..01中風病在《黃帝內經》里有“偏枯、偏風”等描述?!督饏T要略》言:“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中風使然。”表明肢體活動不利是其重要表現(xiàn)?,F(xiàn)代醫(yī)學的腦卒中當屬中風病。本文就中風手功能障礙的診治情況綜述如下。1 手功能障礙的評估臨床多用量表法[1],包括肌力和肌張力量表,如運動力指數(motricity index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9年34期2019-02-10
- 探析古今中風病的發(fā)病機制
110034)中風病又名“卒中”“腦卒中”或“腦中風”,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同時伴有口舌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日益加重,中風病發(fā)病率隨之上升,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fā)病。1 中風病病名后世醫(yī)家將《黃帝內經》中的“煎厥”“薄厥”“偏枯”“大厥”等名稱歸納到中風病的范疇。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首次將“中風病”作為病名使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
中國民間療法 2019年24期2019-01-06
- 中風病始發(fā)態(tài)氣虛血瘀證臨床特點的回顧性分析?
100700)中風病多是在正虛積損的基礎上,由于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內風叢起、風火夾痰、夾瘀上阻清竅,致使神機失用。內風的產生多責之于陽盛,《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動變。[1]”陽氣變動應包括陽盛和陽虛兩方面,因而不僅陽盛可以生風,陽(氣)虛亦可生風。然而自清·王清任提出中風病“氣虛血瘀”學說以來,后世臨床醫(yī)家對氣虛血瘀證的關注多集中在中風病恢復期,對以氣虛血瘀證為始發(fā)態(tài)證候的中風病則認識不足。在臨床實踐中,以氣虛血瘀為中風病始發(fā)態(tài)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18年11期2018-12-17
- 經方化裁治療中風后便秘驗案2則
德喜【關鍵詞】中風病;便秘;大承氣湯;生白術;三化湯【中圖分類號】R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9..02大承氣湯最早出自于仲景之《傷寒論》,用于治療陽明腑實證之痞、滿、燥、實、堅?!秱骼碚摗吩唬骸靶皻馊胛?,胃中氣郁滯,糟粕秘結,奎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1]承氣湯“通可去滯,泄可去邪……使塞者利,正氣得以舒順?!盵1]三化湯出自劉完素的《素問氣宜保命集》,書中提出:“若忽中臟者,則大便多秘澀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年29期2018-11-19
- 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針灸推拿及康復治療現(xiàn)狀
值?!娟P鍵詞】中風病;痙攣性癱瘓;針灸;推拿;康復【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患者出現(xiàn)中風后遺癥會使腦功能造成嚴重的損害,應用有效的方法對中風患者進行早期治療是保障患者身體健康和良好恢復的關鍵。中風患者出現(xiàn)痙攣性癱瘓大都出現(xiàn)在發(fā)病后3周時間左右,持續(xù)的時間一般會長達3個月之久,這段時間是患者腦中風后恢復的必經時期,并且這一階段也是臨床治療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如果在相關醫(yī)務人員對患者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年28期2018-11-19
- 中風病后期內風證候與簡化mRS問卷的功能結局相關性分析
的 探究急性期中風病患者后期(第7天)中醫(yī)證候要素分布情況與smRSq的功能結局的相關性。方法 連續(xù)入組2016年12月1日~2017年4月31日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腦病中心腦病科首次中風病急性期住院患者140例,對入組患者逐一于起病90 d根據smRSq進行電話隨訪,最終符合標準且完成電話隨訪納入研究共12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起病第7天中醫(yī)證候要素量表評分及起病90 d smRSq評分,各證候組間比較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中醫(yī)證候要素
醫(yī)學信息 2018年12期2018-10-20
-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中風病常用中成藥適宜人群經典判別分析
典判別分析研究中風病常用中成藥適宜人群的臨床特征。方法:查詢電子處方集系統(tǒng),篩選應用量最大的前3種中成藥,利用經典判別分析對常用中成藥適宜人群建立數學模型,分析模型對不同人群的預測能力。結果:篩選出中風病應用量最大的前3種中成藥為燈盞生脈膠囊、銀杏葉滴丸、強力天麻杜仲膠囊,共納入203例受試者,利用經典判別分析構建數學模型,對3種中成藥組測試集進行預測,總判別正確率為76.24%。結論:利用基于最大似然法的經典判別分析構建中成藥適宜人群的數學模型,對3種中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上半月 2018年8期2018-09-18
- 中藥針刺綜合方案治療中風病急性期臨床研究
刺綜合方案治療中風病急性期的臨床療效。方法 方便選取86例該院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中風病急性期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施中藥針刺綜合方案進行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意識障礙程度及病損程度變化情況。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GCS評分分別為(12.08±3.37)分、(12.14±2.86)分,治療后分別為(14.21±6.15)分、(14.77±4.68)分,組間比
中外醫(yī)療 2018年5期2018-05-23
- 臍灸治療中風病便秘的臨床觀察
目的觀察臍灸對中風病便秘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2組均接受康復訓練,每 d 1次;觀察組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接受臍灸治療,每2 d 1次。2組療程均為2周。治療前后采集臨床癥狀總積分評估排便情況。結果治療后,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總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改善(P關鍵詞:中風病;便秘;臍灸中圖分類號:R25635?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5-0094-02中風病發(fā)生后患者便秘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8年5期2018-03-18
- 淺析國醫(yī)大師任繼學對中風病的理論見解
摘要】任老認為中風病病因為寒(邪)、虛(正)相搏,造成陰陽失衡為發(fā)病之本,風、火、痰、瘀、濁為發(fā)病之標, 其病位在“腦之氣街”及“腦中血?!?,將中風病分為瘀塞經絡、風痰熱盛、絡損血溢、后遺癥四種證候進行論治, 提出開閉、固脫、理氣、豁痰、潛陽、化瘀、益腎七法;【關鍵詞】任繼學;中風病;病因病機;辨證論治【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4..02任繼學教授將畢生貢獻于中醫(yī)藥事業(yè),悉心育人,先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年34期2018-02-24
- 中風病的臨床中醫(yī)康復治療觀察及探討
5年1月接收的中風病患者70例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他們都是采用的中醫(yī)康復治療。臨床治療的效果是,治愈了50例,顯效果的有10例,有效果的有5例??傆行?2.8%。我們通過對他們采用中醫(yī)治療的方法并且觀察臨床效果,認為中醫(yī)治療的辦法豐富,并且操作簡單,非常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娟P鍵詞】中風病;中醫(yī)治療;康復治療;觀察【中圖分類號】R2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1現(xiàn)在社會,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的狀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年33期2018-02-08
- 針灸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
等為主要癥狀。中風病的病勢急、病情重,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復發(fā)率、死亡率,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目前,中風病在臨床運用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主要體現(xiàn)在針灸治療機理的運用方面。事實上,筆者在中風病的臨床中,運用針灸技術為中風患者大大地減輕了身體的不適,為針灸在臨床上的運用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本文試著從針灸治療中風病的臨床運用療法出發(fā),闡述針灸在中風病領域的實用效果。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筆者在呼和浩特市蒙醫(yī)中醫(yī)醫(yī)院獲取
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7年74期2018-01-22
- 補陽還五湯配合針刺治療中風病恢復期的規(guī)范化研究
湯配合針刺治療中風病恢復期的規(guī)范化。 方法 方便選取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中風病恢復期患者100例,收取時間為2015年2月—2016年5月,中風病恢復期患者采用補陽還五湯配合針刺治療,觀察中風病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的語言功能評分、肢體功能評分、口舌功能評分、神智評分以及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 結果 中風病恢復期患者治療后語言功能評分(85.23±3.67)分、肢體功能評分(70.99±3.67)分、口舌功能評分(80.34±2.16)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
中外醫(yī)療 2016年33期2017-03-02
- 中風病針灸穴位的演變與思考
要】 總結古今中風病取穴變化, 從病因與治療上探索其內在規(guī)律, 發(fā)現(xiàn)陰陽變化為其主線, 標本兼治貫徹始終, 結合康復評價是提高療效的關鍵?!娟P鍵詞】 中風病;穴位變化;診治水平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91中風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 歷代針灸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具有一定的治療優(yōu)勢。從古代到現(xiàn)代都比較重視針灸取穴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查閱歷代幾個典型時期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穴位變化, 作者從不同角度觀察針灸治病的演變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年30期2016-12-28
- 淺析中醫(yī)中風病的病因病機
要】本文主要從中風病的理論溯源和發(fā)病機制等方面來闡述臨床中風病的病因病機和發(fā)病規(guī)律,并結合現(xiàn)代研究,找到中西醫(yī)論治的結合點進行分析,相信對臨床診治中風病起到借鑒作用?!娟P鍵詞】中風病;理論溯源;發(fā)病機制;現(xiàn)代研究本文論述的中風病不同于《傷寒論》所指的“傷寒中風”,而是基于機體素虛,氣血不足,加之飲食勞倦、七情內傷、感受外淫等,使臟腑陰陽功能失調、氣血逆亂,直上犯腦,導致腦絡瘀阻或者腦發(fā)溢血,西醫(yī)在臨床上通常表達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臨床上病患常表現(xiàn)為突
科技視界 2016年18期2016-11-03
- 中醫(yī)脾胃論中風病病機及其診治
的 探究脾胃論中風病病機及其診治。方法 回顧性分析44例中風患者臨床資料, 采用補氣活血法、通腑瀉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療,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8.97±3.38)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的(24.78±5.32)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關鍵詞】 脾胃論;中風病;病機與診治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38中風又被稱為腦卒中, 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年21期2016-08-19
- 一分為三辨證方法在出血性中風病的應用研究*
032)出血性中風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fā)率的特點[1],辨證是中醫(yī)學獨特的認識疾病、診斷治療疾病的途徑[2],對于出血性中風病至關重要。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林亞明教授提出以“一分為三”的辨證方法指導臨床實踐,把辨陰證、陽證、陰陽錯雜證作為概括其他辨證方法的綱領[3]。張舞青[4]對缺血性中風病“一分為三”的辨證方法做了相關臨床研究,驗證了使用“一分為三”辨證方法可代替“94 標準”,指導缺血性中風病的辨證診斷。本研究擬以“一分為三”的辨證方法
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5年5期2015-08-10
- 王松齡教授治療中風病類證、變證學術思想拾萃
王松齡教授治療中風病類證、變證學術思想拾萃王彥華(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王松齡教授出身于中醫(yī)世家,從事醫(yī)學教研40余年,中醫(yī)學理論基本功扎實,臨床經驗豐富,尤其是對治療腦病科疑難雜癥有獨到之處,在治療中風病方面亦有獨到的經驗。王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總結擬命名出“中風病類證、中風病變證、中風病壞病,中風病并病”,并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揭示中風病相關病證的病因病機與發(fā)病機制,運用中西醫(yī)特色療法與先進技術進行有效結合,療效確切。王松齡
中醫(yī)研究 2015年9期2015-05-04
- 崔應麟教授治療中風病的學術經驗※
崔應麟教授治療中風病的學術經驗※鄭偉鋒 崔應麟*(河南省中醫(yī)院腦病二區(qū),鄭州450002)中風病已經成為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何降低中風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復發(fā)率,提高人類生存質量,是從事中風病防治的醫(yī)務工作者未來研究的重點。吾師崔應麟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元氣虧虛是中風病發(fā)病的根本原因;痰瘀互阻是中風病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久病入絡是中風病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重要原因。據此,創(chuàng)立了益氣活血通絡祛濁法防治中風病,驗之臨床,療效確切。益氣活血;通絡祛濁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5年5期2015-01-31
- 《針灸大成》中風病用穴規(guī)律探討
?《針灸大成》中風病用穴規(guī)律探討申偉1,張永臣1,2(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 250014;2.單秋華全國名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濟南 250014)對《針灸大成》中關于中風病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臨床選穴提供依據。收集《針灸大成》中針灸治療中風病的文獻,對腧穴的使用頻次、歸經、種類、分布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共收集針灸治療中風病處方的文獻共51條,共使用71個穴位,總頻次為241次;十四經穴68個,總頻次236次,占97.93%;三陽經腧穴所占比例為65.97%
上海針灸雜志 2014年8期2014-06-14
- 腦梗死牛津郡社區(qū)卒中項目分型與中醫(yī)中風病診斷?
一般認為,中醫(yī)中風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腦梗死、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在國際疾病分類編碼(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和中國疾病分類編碼(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CCD)中,中風病中西醫(yī)均共用一套編碼?,F(xiàn)代影像學檢查的快速發(fā)展, CT/MRI在臨床的普及應用,為中風病的早期診斷提供了重要手段,拓展突破了中醫(yī)四診的限制,擴大了“望診”的
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 2014年12期2014-02-09
- 構建中風病辨病治療體系的思考
261041)中風病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斜,舌語謇澀或失語,偏身麻木為主癥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隨著社會的進步,歷代醫(yī)家對中風病的病因、病機、診斷、鑒別、治療等方面的認識在逐漸發(fā)生變化。在唐宋以前,中風的外風論是主流思想;唐宋以后,內風論逐漸占據主要地位?,F(xiàn)代在《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中提出:風、火熱、痰、血瘀、氣虛、陰虛(陽亢)六類。然而,豐富多彩的理論并未給臨床療效帶來本質上的提高。至今,中風病仍然是疑難病,雖診斷明確,但復發(fā)率、致殘率仍居高不
中醫(yī)藥信息 2014年2期2014-01-25
- 芻議祖國醫(yī)學對中風病的認識
150040中風病,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語言謇澀或失語,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為主癥的疾病。 因本病起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風名之[1]。 歷代醫(yī)家對中風病極為重視,論載頗豐,但所論不一。因此,對歷代重要醫(yī)籍中中風病的論述進行整理研究,為今后中風病的研究方向和臨床治療開創(chuàng)新思路。1 中風病病名的演變中風病名稱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該時期中風病的名稱的特點或以癥狀命名, 或以病因命名。 以病因
中外醫(yī)療 2013年6期2013-02-02
- 論中風病三期辨治
王愛麗關鍵詞中風病分期辨治臨床經驗中風病辨治,可分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三期。筆者認為本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為肝火旺風生,痰瘀熱互結,腑不通腸實,治則為涼肝熄風兼下瘀熱,通腑泄熱并化痰瘀;恢復期的主要病理是正虛邪實,虛實夾雜,正虛在肝腎,邪實為風痰瘀,治則為上病治下,治下補肝腎熄內風,取上開腦竅化痰瘀;后遺癥期的主要病理為氣虛血瘀,痰濁不化,絡脈痹阻,治則為益氣活血通絡,并用蟲藥搜剔。
浙江中醫(yī)雜志 2004年9期200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