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舉例論證是高中生議論文寫作中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在教考銜接的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向教材學方法”“以教材為檢驗”“化教材為素材”的手段,幫助學生增強舉例論證的力度,提高論證質(zhì)量。
關鍵詞:教考銜接;寫作教學;舉例論證
對于高中生而言,議論文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其中就有“語言建構與運用”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而議論文的寫作正好是對這兩個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在寫作時,學生首先需要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對所給定的作文題進行拆解分析,接下來再對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形成自己的行文架構,最后再通過語言文字將頭腦中所想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出來,可以說議論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學生思維品質(zhì)和語言運用水平的高低,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
此外,從作為“指揮棒”的高考命制的角度看,高考語文試卷緊緊扣住“課標”理念,與教材相呼應,呈現(xiàn)出明顯的“教考銜接”傾向,這也提示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更關注課文的教學以及課文知識向高考能力的轉(zhuǎn)化。但是對于高三學生而言,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才能更好地在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夯實他們的寫作能力呢?在2024年11月舉行的重慶市兩江新區(qū)“強新杯”全區(qū)高中語文教師基本功競賽中,筆者為參賽選手呈現(xiàn)了一節(jié)作文課,嘗試以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舉例論證為切口,以教材為抓手,改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提升議論文寫作質(zhì)量,課后我根據(jù)錄像整理成教學實錄,課程實施的要點列示如下:
一、起點:現(xiàn)實的困境
經(jīng)過之前兩年的訓練,對于高三學生來說,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框架已經(jīng)搭成,學生可以通過使用一些論據(jù)來實現(xiàn)對論點的論證。但在論證的過程中,其質(zhì)量卻難以保證。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展示了月考中某考生的一段真實材料,請學生進行點評。課堂片段展示如下:
師:在剛剛過去的月考中我們寫了這樣一個作文。(PPT展示)
有人認為,青少年成長更需要向外看,因為那樣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有人認為青少年成長更應向內(nèi)看,因為這樣才會明白自己不想要什么。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師:在這次的作文中,小明同學寫了這樣一個片段,請看:
師:首先我們明確一下小明同學的觀點是什么?
生:青少年成長需要向外看。
師:那么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小明同學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呢?
生:舉例論證。
師:你覺得小明的這個舉例論證的力量如何?
生:我覺得他的舉例論證力量不強。
師(追問):為什么呢?
生1:因為我覺得他舉的是自己生活里的例子,看起來很隨便。
生2:還有就是這個例子很個人化,就是像那種“我有一個朋友”“我爸爸曾經(jīng)告訴我”,也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師(總結):的確,舉例論證是我們在進行議論文寫作時常見的一種方法,但如果使用不當,就不能實現(xiàn)論證效果。正如教材中提示我們的那樣:(PPT展示)
有了合適的論據(jù),并不等于完成了論證。論據(jù)再多再好,也不能“自動”證明論點。(必修下冊154頁)
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如何有效舉例,增強文章說服力。幫助小明同學完善他的作文。
筆者設計這個導入環(huán)節(jié)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首先,真實的情境。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情境”“以具體情境為載體”,關于何為“情境”這個問題,《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中有這樣的表述:所謂的“情境”即“問題情境”,“情境活動”是指人們在情境中所進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情境可分為“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選取的是同學們剛剛結束的月考,拉近了和同學們的距離,讓學生可以迅速回歸真實的考試情境,此外,為了增加真實性,筆者也將某個學生的作文進行截圖,完全真實呈現(xiàn)試卷的原本狀態(tài),還讓學生來讀了這段文字,比較糟糕的書寫也帶來了閱讀的難度,也借此機會提醒同學們在考試時注意書寫的重要性??傊?,真實的情境設置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效率。
其次,具體的問題。
議論文的寫作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它需要寫作者通過恰切典型的論據(jù),采用合適的論證方法來實現(xiàn)對論點的支撐和證明。可以說,議論文的寫作是學生思維邏輯全面而綜合的體現(xiàn)。但是邏輯思維所涉及的內(nèi)容廣且深,正如鄭桂華老師所言:“僅語文學科涉及的邏輯,至少就包括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以及語言表述方面的邏輯”。但另一方面,高中的語文學習課時又非常有限,因此必然地需要對教學重點進行篩選和確認。筆者認為具體到論證方法這個方面,在高中學習階段舉例論證是一種常見的手法,但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學生卻不能很好地實踐和運用,并不能實現(xiàn)很好的論證效果。所以筆者將增強舉例論證的有效性作為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層層推進,助力學生議論文質(zhì)量的提升。
二、準備:前置的知識
準確了解學生情況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前提,只有對學生有了準確的把握教學才會有針對性。由此,為了檢查學生對舉例論證的了解程度,筆者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師:剛剛大家都說小明同學的舉例論證都是一些個人化的例子,說服力弱。那么我想請問大家,你們覺得怎樣的舉例論證才更有說服力呢?
生1:我覺得舉例應該要權威(師板書“權威”),你說一些名人的示例肯定比你自己的故事效果要好得多,名人大家都知道,如果是你的話,其他人也不知道你是誰啊。(大家笑)
師(追問):那么你覺得針對小明的觀點,你可以幫他舉一個權威的例子嗎?
生1:我暫時想不到。
師:其他同學呢?
生2:我想到一個。就是在《沁園春·長沙》里,毛主席他就是向外看了,看到了當時時局的動蕩,然后看到了世界上的真實情況,然后他才下定了決心要去作出改變。這就可以證明向外看很重要,才能知道自己的目標志向。
師:確實,通過權威的例證能加強舉例的力量,因為他具有更強的代表性。還有嗎?
生3:我覺得舉例還可以豐富一些,多一些(師板書“豐富”)。就是如果一個例子不夠的話,我多舉幾個例子也行,多總比少好嘛。(大家笑)
師:嗯,可以通過數(shù)量來取勝。可是,僅僅只是數(shù)量多就一定力量強嗎?
生4:我覺得這個不太對,因為如果你舉的例子很多,但是都不是跟這個論點相關的那有什么意思呢?
師:所以舉例論證還應該要注意什么呢?
生4:我覺得還應該要有針對性(師板書“針對性”),就是說你覺得這個例子得是跟這個論點緊密聯(lián)系的,才更有說服力。
師(總結):很好,同學們各抒己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都很不錯,說明大家對于如何實現(xiàn)舉例論證的有力都有自己的一些感性認識,但是如果思維要深入則必然需要從感性走向理性。
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一個重要概念,即“最近發(fā)展區(qū)”。它具體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fā)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維果茨基認為,教學不應只適應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而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nèi)容,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這啟示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也更應該關注那些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到的知識,為學生提供支架,輔助學生進階升級。
對于“怎么樣的舉例論證才是有力”這個問題,學生在經(jīng)過了多年的學習和寫作后,實際上都多多少少有所了解,有一定的感性認知,但是僅僅有這些感性的認識還不夠,知道這些“論證有力”的原則也不夠,重要的是將其落到實處,真正地轉(zhuǎn)化為寫作的能力。筆者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探索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對這一具體問題的認知了解程度,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進階做好準備。因為,誠然“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告訴了我們,學生有潛力可以實現(xiàn)進步,但是過難或者過易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須要以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為前提,設定合適的內(nèi)容,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發(fā)展。
三、突圍:教材的利用
在對學生現(xiàn)有基礎有了清楚把握的情況下,接下來就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恰當?shù)南薅葋韼椭鷮W生進行提升。如何才能提升舉例論證的說服力,筆者嘗試以教材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搭建支架。具體的操作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向教材學方法
師:其實我們的課文中就有很多經(jīng)典的論說文,其中也不乏舉例論證的有效運用,我們可以先向課文學習,看看前輩們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舉例論證的,從中又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
比如,我們一起看第一條,在《勸學》中,作者為了要證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個看起來有點抽象的觀點,他舉了什么例子呢?原文中怎么寫的?
生:作者寫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師: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是如何實現(xiàn)舉例論證的有力的呢?
生:就是他列舉了我們?nèi)粘I钪蟹浅3R姷某塑囼T馬,過河坐船這樣的例子。就是他都是很具體的(師板書“具體”),大家都知道,所以大家就更容易理解。
師:很好。這也啟示我們要想實現(xiàn)有力的舉例論證,我們可以舉出那些生動具體的例子。
那么其他的課文又給我們怎么樣的啟發(fā)呢?現(xiàn)在請大家拿出必修上下冊的教材,自主完成剩余部分的內(nèi)容。每組完成一篇課文。
(表格展示如下)
作為語文教育的先驅(qū)前輩,葉圣陶先生將語文歸結為“聽說讀寫”四大能力,在現(xiàn)在的語文學界,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讀寫結合”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根本辦法?!伴喿x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笨梢?,閱讀應該成為寫作的助力和推手。誠然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終極目標,但是如果沒有任何的支撐這個目標必然是難以實現(xiàn)的,這也不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基本要求。所謂“課本”便是“一課之根本”,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礎和依托。目前的考題在命制過程中體現(xiàn)出明顯的“教考銜接”傾向,試題的命制者緊扣教材當中的所學,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在新的情境、新的問題之中考察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真實的語文水平,因此具體到本節(jié)課談論的主題,在教考銜接的背景下,我們也可以“反求諸己”,通過對課文中經(jīng)典篇目的學習和把握,提煉出實現(xiàn)舉例有效性的原則,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體系的上位框架。
《拿來主義》這篇課文中,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種物品,分別是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這四類物品從性質(zhì)上來說各有不同,有的是有好處的,我們的態(tài)度就是好好吸收不拋棄;有的是有好有壞的,我們就應該取其優(yōu)點加以利用;有的是有壞處的就應該要果斷拋棄掉,這提示我們在舉例時可以進行分類討論,以實現(xiàn)論證的多角度、多側(cè)面,立體完備。
《上圖書館》中,為了給青年學生說明上圖書館的樂趣,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學習期間在圖書館中的美好體驗,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實現(xiàn)了更好的論證效果的傳達,這啟示我們舉例應該要有讀者意識,選擇那些貼近讀者的例子會更有力量。
《齊桓晉文之事》中,作者從鄒人與楚人作戰(zhàn)的具體事例出發(fā)開始討論,但目的卻并不止于此,而是引出了后面對為政之道的闡釋,這也啟示我們舉例時可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才能實現(xiàn)論證的深刻。
總之,在教考銜接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深挖教材課文中的有效信息,把它作為模仿的范本,提煉出作為基礎性的原理,為寫作打好第一步。
(二)以教材為檢驗
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知識梳理,學生已經(jīng)建構起了加強舉例論證力度的原則,從感性認知的層面上升到了理性概括的層面。但正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還需要及時進行檢驗,于是筆者安排了如下的環(huán)節(jié):
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要想恰當舉例,強化說理就必須遵循典型權威、豐富多樣、有針對性、生動具體、分類討論、貼近讀者、由淺入深的原則。
為了幫助小明,他的好朋友小張也幫他在教材中找到了幾個例子,那么按照我們剛剛所講的原則,你覺得小張的例子哪個或者哪些最恰當、力量最強呢?現(xiàn)在請前后桌的四名同學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討論,然后派出一名代表來展示你們的討論結果。(PPT展示如下)
1.《“探界者”鐘揚》鐘揚:本以無線電專業(yè)考入少年班,但入校后開闊了眼界,發(fā)現(xiàn)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于是轉(zhuǎn)向植物學。
2.《讀書:目的與手段》黑塞:以書本向外學習,是“最好的教育”。
3.《與妻書》林覺民:看動蕩之時局,明捐軀之志向。
4.《哦,香雪》香雪:看世界之大,明學習之志。
5.《諫太宗十思疏》魏征:“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告誡我們要傾聽外部的聲音,才能更好地幫助自己成長。
6.《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小時候看到饑荒慘狀,從而勵志作出改變。
7.《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毛澤東:更好地認識世界,實踐的重要性。
8.《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加來道雄:從觀察池塘中的鯉魚聯(lián)想到科學世界的規(guī)律。
生1:我們組覺得第四個“香雪”的例子力量是最強的,因為按照貼近讀者的原則來說,香雪跟我們正好是差不多的年紀,都是同齡人,她從火車開來之后就好像打開了外面的新世界一樣,她才想要去換那個鉛筆盒,我們用這個例子來證明“向外看”這個論點的話,就更有共鳴。
生2:我們組覺得鐘揚的例子最有力量。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跟第一組的同學一樣,因為鐘揚也是學生考入大學開闊了眼界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志向,這個身份跟我們差不多,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鐘揚很典型,是很多科學家向外看的代表。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它很具體,因為我們也有同學可能在選科的時候先選了物理,然后覺得不適應又轉(zhuǎn)到去學歷史了,就跟鐘揚一樣,就是很活生生的。
生3:我們組覺得第七個例子力量最強。因為你只有先改造了學習,態(tài)度先端正了才能做到更好地認識世界,但是這個是還不夠的,然后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需要去做,去實踐,要把思想上的東西,去通過實際的實踐做出來,所以這個就是遵循了剛剛講的由淺入深的原則。
生4:我們組選的是第三個林覺民。因為我們覺得他很有典型性。就是林覺民作為開眼看世界的新一代,他看到了社會的真實現(xiàn)狀,然后才有這個想法,我覺得他不僅是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革命前輩的代表,所以我們覺得這個最有力。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教學活動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中最為重要的包括了鞏固性原則和連貫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強調(diào)復習、練習對鞏固知識的作用,他認為復習的主要任務不是在記憶中再現(xiàn)已經(jīng)忘記了的東西,而是預防遺忘,而連貫性原則則認為要想使教學取得好的效果,就應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所謂“實踐出真知”,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前述知識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因此進行及時的知識鞏固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檢驗學生是否理解了上述環(huán)節(jié)中總結出的加強說服力的原則,并且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理性知識框架來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將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落到實處。其次,連貫性原則提示我們教學應該具有系統(tǒng)性、持續(xù)性,該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以學生的前置知識為基礎,在難度升級任務的引導下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活力,促進學生認識的進階。
(三)化教材為素材
通過以上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首先已經(jīng)掌握了增強舉例論證力度的原則,并且通過實際活動加以了檢驗,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中,筆者引導學生從“讀”過渡到“寫”,向課文學作文,搜集素材,為接下來的寫作活動做好準備。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師:看來,小張確實給小明選出了不少恰當?shù)睦?,幫助他提升了說理的效果。那現(xiàn)在也請大家?guī)蛶托∶?,按照剛才所講的原則到教材中去找找合適的例子。
生1:我找到的是《裝在套子里的人》,我覺得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就非常典型,你看就是作者都在極力強化他的那種封閉,那種閉塞,我覺得可以在小明的作文里面把它當成一個反面的例子,他就是沒有向外看。剛剛大家說的都是一些正面的例子,我覺得如果加上一個反面例子的話就會更豐富一點。
生2:我覺得《玩偶之家》里面的娜拉挺合適的,她就是在通過丈夫?qū)λ膽B(tài)度那么大的變化,一會兒說她是寶貝,一會兒又說她是偽君子,然后才發(fā)現(xiàn)了在家庭里自己的地位其實就是個附庸,所以她最后就勇敢地走出家門了,也算是向外看世界去了。
生3:我找到的是《修辭立其誠》這篇課文里的例子。在這篇課文里他說“人類的主體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應以正確地認識世界為依據(jù)。只有正確地認識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時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世界的認識,但是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還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條件?!蔽矣X得這符合由淺入深的原則,因為只有先正確認識了世界才能去改造世界。
“教考銜接”啟示我們要特別關注教學與考試的密切關系,具體到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可以將教材中的課文進行積極利用,對相關事例進行提煉總結,找好準確的切入點,將課文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寫作素材,幫助學生建構作文的“血肉”。
四、落地:文字的呈現(xiàn)
《新課標》提示我們要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激發(fā)問題意識。此前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已經(jīng)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輸入,但就此還是不夠的,還應該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寫作的輸出,這是本堂課的旨歸。課堂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如下:
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已經(jīng)幫小明找好了恰當?shù)睦?,那么現(xiàn)在就讓我們動起筆,把思想轉(zhuǎn)化為文字,幫助小明同學升級他的這段作文。
(原文開頭)我認為,一味地向內(nèi)看,青少年可能會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他也會陷入迷茫之中。
(生1)我們的成長就好像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和營養(yǎng),而這些都需要向外攝取。古有魏征直言敢諫,有“思江海下百川”之語,告誡我們傾聽外部的聲音;近有香雪,用廣大的世界指引自己向外學習知識;今有鐘揚因入校開闊眼界發(fā)現(xiàn)了自己真正的內(nèi)心所想而轉(zhuǎn)專業(yè)投身植物學。因此,我們只有向外看才能促進自己的成長。
(生2)烈士林覺民便是向外看到時局的動蕩,看到國家之所需,人民之所需,才明了了自己要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向外看助力我們撥開前路陰霾,看得越遠,見識越廣,才能明晰自己想要追求之為何,想要改變之為何,想要得到之為何。世界之大,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香雪通過綠皮火車看到時代的差異,看到世界遠比我們認知的廣闊,從而知道自己想要達到如何的目標,過怎樣的生活,明確學習志向。如今,對于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們,一代又一代從向外看獲得心之所向的前輩跨越時間的長河,為我們指引著道路——學會向外看,才能擺脫迷茫,有了目標,才會有動力。
可以看到,在經(jīng)過了對舉例論證的清楚認知之后,學生開始有意識地運用相關的增強舉例力度的原則,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圍繞觀點選擇合適的例子進行論證。在相同的觀點下,前后對比起來,論證的質(zhì)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總結起來,在“教考銜接”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積極利用教材資源,深入開發(fā),找好教材與考試之間的連接點,助力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