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育融合”是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是對新時代“如何培養(yǎng)人”的整體回答。“五育融合”對高校志愿服務提出了更具精神內(nèi)涵、更具學習引領、更具體魄錘煉、更具藝術影響、更具知行合一等新的更高要求。在“五育融合”視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務實踐中,主要存在對“五育融合”理念認知不清晰,缺少有效應用載體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現(xiàn)實問題。對此,高校應準確把握志愿服務所具有的“五育融合”內(nèi)涵,構筑“五育融合”視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務新實踐體系與新評價體系,這樣才能真正保障“五育”在志愿服務中得到充分滲透與落實,不斷提升志愿服務的育人實效。
關鍵詞:“五育融合”;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4)07-0141-05
Realistic Problem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rgration”
Ye JiachengXia Chunyu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14)
Abstract: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it is a holistic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in the new era.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more spiritual connotation, more learning guidance, more physical training, more artistic influence, and mor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under the vision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 such as unclear 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lack of effective application carrier and in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reg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and construct a new practice system and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of volunt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truly guarantee the full penet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educating people.
Keywords: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這明確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為教育現(xiàn)代化指明了方向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diào),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進一步明確了“五育融合”是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是對我國新時期“如何培養(yǎng)人”的整體回答,是對過去“五育分育”模式的結構性改造[3]。當前,對于“五育融合”具體概念與內(nèi)涵尚未有明確定論,本研究中的“五育融合”主要是指將原本分散在志愿服務中的“五育”屬性,以達成高校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方向融為一體的過程。志愿服務是高校開展青年工作的重要立足點,是新時代踐行“五育融合”理念的關鍵載體。所謂志愿服務是指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務工作。奉獻精神是志愿服務的精髓。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自身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志愿服務之“五育”功能已然成為高校引導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成長為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徑,是當代創(chuàng)新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也是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方面。高校應充分把握“五育融合”的核心要義,強化志愿服務的“五育融合”育人功能,主動探尋“五育融合”視域下志愿服務的育人路徑。本文通過厘清“五育融合”與志愿服務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分析開展志愿服務育人工作中的問題,探尋以“五育融合”理念引領高校志愿服務,進而強化高校志愿服務的“五育融合”功能與育人實效的策略。
一、“五育融合”對高校志愿服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五育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高層人才之必然要求,其理念能指導高校志愿服務育人方向,對志愿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要求。
(一)融“德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務更具精神內(nèi)涵
德育是其他各育的靈魂和方向[4],是育人工作的根本所在,對于扣好大學生人生的第一??圩优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yǎng)成至關重要,任何育人工作都應緊密圍繞其開展。融“德育”的關鍵是要將志愿服務的精神內(nèi)涵進行充分升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內(nèi)涵,使得學生充分體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之于學校、社會乃至國家的深刻意義,在志愿服務中培養(yǎng)具有社會責任感、同情心和愛心等良好品德,不斷磨煉其思想品行,提升文明素養(yǎng),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融“智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務更具學習引領
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識基礎和智力支持[5],要求教育活動能促進大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發(fā)展智能。融“智育”要讓志愿服務更具專業(yè)性與學習引領性,更具專業(yè)與技能要求的志愿服務活動能促進學生核心本領的養(yǎng)成。因此,高校志愿服務應以基礎技能與專業(yè)知識作為依托,充分發(fā)揮其學習導向作用,引導大學生扎實學習本領,提升技能,反哺開展更高水準、更高質(zhì)量的志愿服務。
(三)融“體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務更具體魄錘煉
體育為其他各育提供體質(zhì)的準備和生理的基礎[6],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通常與大學體育課程關聯(lián)密切。融“體育”賦予志愿服務活動體魄錘煉、堅強意志功能,需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zhì)、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達到強身健體、錘煉體魄與意志的目的。一般來說,單次志愿服務活動的內(nèi)容越豐富、服務時長越多,任務難度越大,對志愿者個體的體質(zhì)與意志力要求就會越高,這就要求志愿服務要基于學生整體的身體素質(zhì)情況,設計合理的活動強度,有效錘煉大學生身體素質(zhì)。
(四)融“美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務更具藝術影響
“美育”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思維[7],蔡元培認為美育要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其本質(zhì)就是情感性。融“美育”就要求志愿服務要更具有藝術性與影響力,充分的藝術性,能夠讓學生發(fā)現(xiàn)、欣賞乃至創(chuàng)造生活中的美,使得其審美能力、創(chuàng)意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能在志愿服務中得到提升,而足夠的影響力能讓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每一位大學生感受到這一次服務的價值內(nèi)涵與意義所在,在情感上對志愿服務產(chǎn)生美的共鳴,使他們的內(nèi)心情感得到滿足。
(五)融“勞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務更具知行合一
勞育對于人的發(fā)展具有特殊意義,即鼓勵大學生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素養(yǎng)[8]。融“勞育”要求志愿服務應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厘清勞動與服務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做事要身體力行。比如對于需要具備專業(yè)技能的志愿服務活動(醫(yī)療服務、維修工作等)要讓大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和操作方法,讓他們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勞動產(chǎn)生了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勞動素養(yǎng)和服務質(zhì)量。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高校志愿服務的現(xiàn)實問題
當前高校志愿服務組織對志愿服務的“五育融合”理念認識不到位、實施環(huán)境不理想是阻礙“五育融合”在志愿服務領域滲透的主要因素。
(一)“五育融合”的理念認識不到位
組織志愿服務項目的領導者或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可能難以理解和接受“五育融合”的思想理念,并可能導致在志愿服務等活動中缺乏對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方面的關注和積極參與。
1.誤認“五育融合”就是要五育平均
“五育融合”是針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中存在“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問題的背景下提出來的[9],目的是解決“五育”之間“彼此分離”“相互割裂”[10]。類似的情況延申到志愿服務領域,目前多數(shù)師生認為,開展“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是應當對每一“育”平均用力。在推行“五育融合”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只是機械地將五育分成五個部分,以為只要在每個方面花費相等的時間和精力,就能達到“五育融合”的目標。
2.誤認“五育融合”就是要“五育”齊全
大多數(shù)志愿服務活動的指導者認為“五育融合”就是“打補丁”,缺什么補什么就好。在進行“五育融合”志愿服務時認為“五育”元素出現(xiàn)得越多越好,在一次活動中要把“五育”都融合進去。因此,志愿服務的組織者在設計本次志愿服務時,往往容易偏離原本的志愿服務目的,錯把“融五育”作為目標,費盡心思構思本次活動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哪幾育,還缺少哪個元素,想方設法湊齊“五育”。
(二)“五育融合”的志愿服務實施環(huán)境不理想
1.“五育融合”停滯理論層面,缺少有效應用載體
當前,多數(shù)志愿服務指導教師在組織實施志愿活動中往往以達成某個現(xiàn)實任務為目的,而忽視了志愿服務給大學生所帶來的教育作用,即便知曉“五育融合”的理論概念,在設計志愿服務活動時也很少直接站在育人的角度去思考,未能將“五育融合”思想貫穿其中,甚至認為志愿服務就僅僅是勞育和體育?!拔逵诤稀崩砟铍m多次在各級會議、文件中被提及,但在具體志愿服務方面的體現(xiàn)并不明顯,大多是強調(diào)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因此,當前的“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仍缺乏有效載體。
2.“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育人成效評價體系不清晰
傳統(tǒng)的志愿服務評價往往圍繞志愿服務價值(個人能力和服務效果)開展[11]。但“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成效還未有清晰可靠的評價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建設難點。第一,量化的難度大。由于“五育融合”并非是“五育”的簡單加減法,更加強調(diào)“整體性”,因此在開展評價量化中,如何合理有效量化“五育”的“整體性”是“五育融合”志愿服務評價的一大痛點。第二,干擾因素復雜多樣。評估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升育人效果,然而“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評價除了融合度外,還受到許多內(nèi)部因素干擾例如志愿服務項目的性質(zhì)、參與者的個人特點、志愿服務機構的組織能力等。評估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從而準確評估育人效果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另外,育人效果往往是長期的,難以在短期內(nèi)被測量,需要付出較長的時間成本。
三、“五育融合”視域下高校志愿服務育人的突破路徑
面對“五育融合”視域下高校志愿服務實施問題,高校、志愿服務組織應準確把握“五育融合”賦予志愿服務的更高要求,以新時代“五育融合”內(nèi)涵重構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生態(tài)體系,探索“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保障志愿服務育人工作提質(zhì)增效。
(一)把握“五育融合”內(nèi)涵,明確育人理念新方向
當前,絕大多數(shù)師生并不知悉準確的“五育融合”內(nèi)涵,存在片面認識,把握好“五育融合”理念之于開展好“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準確把握“五育融合”首先要對“融合”要有正確的認知?!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是這樣解釋“融合”一詞的:不同的事物合成一體[12]。換言之,融合的前提就是要有不同的事物,這些事物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通過相互調(diào)和、滲透,逐漸形成一個共同體。故而,“五育融合”是十分注重過程的,這決定了“五育”之間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協(xié)調(diào)性、制約性,“五育”之間不因“融合”而被掩蓋,追求的是“五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叭诤稀钡淖罱K目的始終是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而服務。因此,“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育人是貫穿整個志愿服務過程,并非開展志愿服務的某種方法,其最終目的也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明晰志愿服務中的“五育融合”絕非“能融就融”。一次志愿服務不一定要“五育”齊全,志愿服務的質(zhì)量并非由“五育”的多少來決定,而是放眼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使得各育的有機組合、相互促進和共生共長。這就要求志愿服務組織者、指導者把持有“度”,根據(jù)《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有機”是“融合”的尺度,在設計志愿服務內(nèi)容時,要有橫向與縱向思維,強調(diào)的是育人功能的整體,包括志愿服務知識技能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關聯(lián)等。
“五育融合”要達成目標、內(nèi)容、實施的“一體化”[3]。也就是說“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不僅僅是服務內(nèi)容層面上的融合,還包括志愿服務目標與實施的融合,即需要一致性地回答“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整體來說,“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包括三重含義:一是目標的融合,把原本拋離在外的志愿服務的目標統(tǒng)籌到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范圍內(nèi);二是內(nèi)容的融合,志愿服務本身具有強烈的“體育”與“勞育”性質(zhì),要把其他三育融入其中,融合各育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三是育人過程的融合,即選擇有助于發(fā)揮志愿服務“五育”功能的策略。
(二)構建高校志愿服務新實踐體系,完善育人生態(tài)環(huán)境
志愿服務的開展,其本身是高校開展“體育”與“勞育”工作具象載體,這兩大育人元素在常規(guī)志愿服務中已得到了一定的融合,也是當前大多數(shù)志愿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所能直接觀察或體會到的志愿服務“五育”屬性。構建基于“五育融合”育人導向的志愿服務實踐體系,關鍵在于使“德育”“智育”與“美育”得到充分深化,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導向,融入志愿服務全過程,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育人生態(tài)。
堅持融“德”立人,強化志愿服務價值引領。一方面,志愿服務價值應當體現(xiàn)志愿者個體為社會和他人無私奉獻、互助合作、傳遞愛心和正能量的精神,以及通過志愿服務行為帶來的社會發(fā)展和個人成長。志愿服務組織應該清晰地傳達志愿服務的意義和目標,讓志愿者了解他們的參與對社會和他人的影響。另一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志愿服務價值的理論遵循。高??蓪iT通過開展紅色專題的志愿服務活動提升價值內(nèi)涵,如開展二十大精神宣講、紅色文化傳承、革命遺址保護、支援貧困地區(qū)等系列公益性志愿服務活動的方式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在大學生中廣泛傳播,將“從紙上學”與“在實踐中學”結合起來,使其成為“志愿服務+思想政治工作”的響亮名片。
堅持融“智”啟人,提高志愿服務專業(yè)要求。志愿服務是一種特殊的實踐育人形式,不僅強調(diào)做,亦強調(diào)“學”。開設志愿服務相關課程是提升志愿服務質(zhì)量,構建“五育融合”志愿服務“智育”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是全方位貫徹“五育融合”,融“智”啟人的有效策略。以課程化的形式來組織志愿服務,要求將此類志愿服務課程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納入第一課堂或第二課堂,或給予學分和課時,并分配指導教師等方式搭建課程。在志愿服務課程內(nèi)容上,“五育融合”式志愿服務課程可基于志愿服務相關知識、志愿服務相關技能、社會對志愿服務需求為中心展開,可參照“五育融合”式課程的開設,設置“知識+”“活動經(jīng)驗+知識”“社會需求+知識”三種形式[13]。
堅持融“美”化人,激活志愿服務情感認同。志愿服務的情感認同是指志愿者對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情感態(tài)度和認同感。它反映志愿者個體與志愿服務活動、組織以及所服務的社群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和親近程度,而激活志愿服務情感認同的關鍵在于讓志愿者們感受到志愿服務的“美”。如用活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陣地,讓志愿服務精神、優(yōu)秀志愿服務典范和人物進課堂、進頭腦,如通過邀請優(yōu)秀志愿人物進課堂講志愿服務精神,讓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產(chǎn)生情感和價值認同。建立積極的志愿者體驗,確保他們能夠勝任自己的角色,同時要給予志愿者認可和表揚,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和付出被重視和肯定。加強志愿服務宣傳,讓現(xiàn)有志愿者感受到自己的貢獻被認可和分享,志愿服務之美被激活而深入人心。
(三)探索志愿服務新評價體系,保障育人提質(zhì)增效
“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應能系統(tǒng)性回答“五育”功能在志愿服務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融合,育人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保障“五育融合”行穩(wěn)致遠的關鍵所在,能為更好發(fā)揮志愿服務“五育”功能提供反饋和改進機制,促進育人工作進入良性循環(huán),保障乃至提升育人質(zhì)量。當前,關于“五育融合”視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務評價幾乎仍是一片空白,大多還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主要是基于“五育融合”本身提出評價體系構想。
“五育融合”評價的重點在于強化“整體”。這就意味著要打破“五育”之間簡單相互疊加思維,轉而在整體的框架內(nèi),在“五育”相互關聯(lián)的層面上,做好思考評價[14]。因此,“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評價同樣應聚焦“整體”,不應將“德智體美勞”某一要素拿出來單獨評價,而是要對“五育融合”在志愿服務中產(chǎn)生的效果作出整體性評價。比如,在評價一系列志愿活動時,不應該單獨把“德育”拎出來,應評價系列志愿活動中的“德育”是如何橫向促進“智育”、如何推動“體育”、如何激活“美育”、如何發(fā)揮“勞育”。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評價不應該僅針對某一次志愿服務本身開展評價,而應站在全過程育人視角,置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劃藍圖中再做出精確評價。
另一個關鍵,是建立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可操作性從志愿服務的具體行為、特點上對“五育融合”功能成效進行描述,這亦為困擾評價體系構建的一大難題。劉登琿和李華等人提出,應把育人度和融合度作為評價“五育融合”的基礎指標。其中,育人度指學習過程中多大程度上從知識教學、內(nèi)容教學轉移到學生學習上;融合度指育人方式上體現(xiàn)整體育人的本質(zhì),包括均衡性、平等性、關聯(lián)性、整體性等方面[3]。延伸到志愿服務領域,育人度應能體現(xiàn)個體在志愿服務中獲取知識與技能的程度,包括志愿服務目標能否回歸學生核心素質(zhì)培育,志愿服務過程是否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志愿服務設計上是否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堅持強調(diào)育人效果;融合度應能體現(xiàn)志愿服務多大程度上達成“有效融合”,包括志愿活動中“五育”數(shù)量與層次上的均衡,“五育”發(fā)展機會的平等,“五育”間相互促進的程度及“五育”志愿服務理念在學生校園生活、學習、科研中的滲透。
四、結語
高校要把握好“五育融合”的核心內(nèi)涵,用其思想理念指導與改進志愿服務相關工作的開展,努力構建“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志愿服務實踐體系,使育人方向更加明確、育人功能更加多樣、育人成效更加顯著。同時,高校應深入探尋“五育融合”視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務評價體系,真正保障“五育”在志愿服務中得到了充分滲透與實踐,最終促成“五育融合”、志愿服務先行的新局面,從而為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本刊評論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求是,2018(18):9-10.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3]劉登琿,李華.“五育融合”的內(nèi)涵、框架與實現(xiàn)[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5):85-91.
[4]桑新民.對“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的哲學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1991(6):159-166
[5]池夏冰,馮鐵山.“五育融合”的生成邏輯與運行機制[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2(4):61-71.
[6]馮建軍.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理據(jù)與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14.
[7]鐘柏昌,劉曉凡.論“五育融合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22(1):86-94,104.
[8]于超,于建福.五育并舉 "知行合一:黃濟先生勞動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質(zhì)[J].教育研究,2020(8):56-64.
[9]李政濤.“五育融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J].人民教育,2020(20):13-15.
[10]楊明全.課程知識的譜系建構及其學術取向的演變:現(xiàn)代課程論百年發(fā)展的鉤沉與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20(4):31-45.
[11]李晗,鄭凌冰,李紅.大學生志愿服務評價國際比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97-100.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107.
[13]項純.五育融合的學校課程實踐方略[J].中國德育,2021(13):51-56.
[14]靳蔭雷,朱寧波.“五育融合”的現(xiàn)實透視、內(nèi)涵審思及路徑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23(4):33-39.
作者簡介:葉嘉城(1995—),男,漢族,浙江溫州人,溫州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夏春雨(1977—),男,漢族,吉林洮南人,法學博士,溫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