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因其具有可視化、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化和關聯(lián)性等特點,在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文章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層面,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完善思維導圖、使用思維導圖三種具體的策略,探究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思維導圖 策略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當今教育的重要任務。歷史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僅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和歷史經驗的任務,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歷史認知和社會責任感的關鍵學科。《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歷史課程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初中階段開設歷史課程,引導學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歷史,形成國家認同感,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學仍然面臨著諸如課程內容繁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記憶負擔過重等問題,直接影響著歷史課程的有效開展和順利實施。
基于此,筆者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進而有效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
一、內涵分析
1.歷史核心素養(yǎng)。
所謂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而針對初中歷史學科,則提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五大核心素養(yǎng)。其中唯物史觀強調了對歷史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和社會變遷的規(guī)律性認知。時空觀念則要求學生具備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理解歷史的能力。史料實證側重于學生獲取、解讀和運用史料的能力。歷史解釋重點強調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的能力。而家國情懷則更關注學生基于歷史現(xiàn)象形成的正確的國家觀念和文化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既是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價值所在。
2.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由著名腦科學專家東尼·博贊提出的一種圖形化、可視化的思維工具。該工具以主題為核心,通過向外輻射多個分支來代表具有從屬關系的子主題,從而建立知識之間的網(wǎng)絡結構。思維導圖具有可視化、網(wǎng)絡化、系統(tǒng)化和關聯(lián)性等特點,是目前教學中使用較多的思維工具。
二、研究意義
1.構建時空架構,培養(yǎng)時空觀念。
在日常教學中,有效利用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和空間框架,從而加深對歷史發(fā)展的整體認識。教師可以通過繪制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脈絡圖,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歷史進程中的因果關系,從橫向拓展和縱向加深兩方面建立起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形成更加立體的時空觀念。
2.基于史料分析,指向唯物史觀。
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史料進行篩選和分析,在合理研判的基礎上逐步掌握史料分析的方法,同時還要基于批判性的視角來思考歷史事件,指向唯物史觀的形成。
3.整合歷史知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受學情的影響,并不需要掌握高深的學科理論,但在價值觀的引領方面則需要重視。在實際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可以幫助他們將分散的知識點進行重組,使復雜的概念通俗化、煩瑣的事件條理化、雜亂的線索清晰化。這樣,學生在整合歷史知識、掌握相關史實的基礎上,可以有效培養(yǎng)家國情懷,激發(fā)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總之,通過將思維導圖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有效促進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三、策略分析
1.教學內容概述。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一課選自統(tǒng)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本節(jié)課以絲綢之路為主線,按照時間順序設計了三個子欄目,分別是: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漢朝對西域的管理。作為中西方溝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絲綢之路從古至今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節(jié)課著重從文明溝通的視角展開講述,引導學生在對絲綢之路基本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到中外溝通的重要性以及我國自古以來對西域的領土主權,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2.實施策略分析。
(1)課前預習:繪制思維導圖,聚焦核心素養(yǎng)。
學生有效學習的關鍵在于對教學內容的充分預習。由于本節(jié)內容較為繁雜,橫跨的時間尺度較長、地域空間較廣,同時涉及多個歷史人物及背景史料等,若沒有充分的預習,則很難掌握其中的發(fā)展脈絡和知識內涵。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來進行充分的預習,以此來錨定學習重難點。具體思路參照下表:
(2)課中討論:完善思維導圖,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
思維導圖的重要作用除了能揭示知識本身的內涵外,還能凸顯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性,而對知識關聯(lián)性的深度分析則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思維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課前繪制的思維導圖,利用5W1H的分析方法使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5W1H分析法也稱“六何”分析法,其核心包括六個方面: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和如何(How)。該方法具有結構性、系統(tǒng)性的特征。具體可參考下表:
(3)課后作業(yè):使用思維導圖,踐行核心素養(yǎng)。
“教—學—評”一致性理論認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整體的評價是一致的,因此教學過程也應該有及時的評價,這樣才能深化教學效果,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而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評價,則是完善課后作業(yè)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貫徹“雙減”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基于此,教師可將思維導圖作為主線,通過填空、連線、舉例、擴寫等方式,來落實學生的課后作業(yè)。
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思維導圖與實踐性作業(yè)相結合?;幢笔凶鳛榛春?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課本知識與本地的紅色資源相聯(lián)系,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四、結語
通過對《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的研究與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將思維導圖作為輔助工具,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還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未來還可以探索更加多元化、數(shù)字化的思維導圖制作工具,這將進一步豐富思維導圖的應用場景,使其成為更加高效的教學輔助手段。此外,教師還可以考慮將思維導圖與其他教學方法相結合,如開展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注:本文系安徽省淮北市2022年度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應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和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BJK223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