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晏頤 石樂樂 王嘉幸 朱以財
【摘 要】插圖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情感,具有強大的視覺表達力,在多重信息的傳遞和情感共鳴上有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插圖的應用仍存在插圖風格與教材文本聯(lián)系不夠緊密、插圖表達與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符、插圖利用與教師實際教學情境不合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活用教材插圖進行德育滲透的優(yōu)化策略,即以圖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以圖為媒介,提高學生共情能力;以圖為依據,完善插圖制定規(guī)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材插圖 德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9-11-05
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堅持德育為先”作為指導思想。由于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在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升情感體驗及引導正確的價值觀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切實面對社會變革和文化傳承,形成健康的個性和正確的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討如何在課程標準背景下利用語文教材插圖進行德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通過對以往研究的梳理,發(fā)現(xiàn)學界對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德育相關研究較少,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不注重教材中“小插圖”帶來的“大價值”,無法活用教材插圖進行德育。本文基于相關研究成果,輔以心理學相關理論支撐,以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德育價值作為切入點,分析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德育現(xiàn)狀,指出存在的現(xiàn)實性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yōu)化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德育價值
基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文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堅持德育為先”“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指導思想,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通過閱讀與教材插圖相關的認知心理學研究等資料,本文從認知、教學、行為三個維度分析教材插圖在德育方面的價值,從而實現(xiàn)“小圖大用”。
(一)認知價值
由于插圖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能夠將文字中的抽象概念和邏輯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視覺表象,因此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認知價值。在皮亞杰的認知階段理論中,7~11歲的兒童身心發(fā)展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中的兒童只能利用具體的事物、圖像或過程來進行思維或運算,而難以利用語言文字所陳述的事物和過程為基礎來運算。例如愛迪絲、蘇珊和莉莎“3個人中誰的頭發(fā)顏色最黑”的實驗,證明了該階段的兒童在有具體圖像的輔助下能實現(xiàn)更好的識記,但卻很難根據文字敘述來進行判斷。[1]認知階段理論在小學階段教育中的應用之一就體現(xiàn)在插圖的輔助功能上。因為插圖所呈現(xiàn)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直觀性和具體性,其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習內容,掌握文本概念。根據認知階段理論,兒童的感性認知能力在早期階段占主導地位,因此插圖可以幫助小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視覺方式進行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促進認知發(fā)展。
德育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促成學生道德行為的要求,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輸,這種抽象的要求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是過于復雜的。因此,教材以強調體現(xiàn)國家意志、傳播核心價值觀,強化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編寫理念,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德育資源滲透于教材的各個角落,尤其體現(xiàn)在教材插圖中。[2]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了彩色印刷,配有大量清晰、鮮明的插圖,幾乎做到了“一課一圖”。教材根據課程標準,圍繞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求,確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題,用“中國風”的插圖弘揚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為例,插圖類型分為國畫(水墨山水畫、花鳥畫)、水彩畫、攝影、工藝等,其內容涵蓋神話故事、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歷史偉人等多種題材。如封面的《舞獅》圖,鮮明生動的色彩圖畫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舞獅時熱鬧的氛圍,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教材插圖的內容積極地展現(xiàn)著中國特色,傳遞著“中國溫度”,以直觀的圖片為媒介,講述最生動的中國故事,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審美,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水平。
(二)教學價值
魯迅曾說,“書籍的插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3]相比于大段的文字內容,在課文中輔以插圖的形式往往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形象記憶,這也意味著插圖對于德育具有積極的價值。根據佩維奧的雙重編碼理論,學生在接受圖文信息時的過程分為三步:首先,接受文字呈現(xiàn)的材料并建立文字表征的聯(lián)結,進入長時記憶并形成命題;其次,接受視覺呈現(xiàn)的材料并形成視覺表征,建立記憶儲存中的心像;最后,建立文字和視覺表征的參照連接,文字表征提供了規(guī)范敘述,視覺表征形成了直覺性的形象,建構出了用于實踐的心理表征。[4]這樣的圖文聯(lián)結往往比單獨的圖片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在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時,學生通過建立這樣的圖文聯(lián)結,可以在閱讀課文和生活實際運用時聯(lián)想到相關插圖,形成一種記憶的輔助機制,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自覺。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為例,這篇文章記敘了母親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支持和鼓勵“我”買書的往事。課文中用大篇幅的環(huán)境、外貌、動作描寫講述了“我”糾結地去到母親工作的地方,被母親工作的艱苦環(huán)境所震驚,而母親卻仍然給我錢,支持我讀書的經過。這段文本的周圍配有相應場景的插圖:擁擠的工廠里,“我”站在狹窄的過道里,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那便是“我”的母親。在這幅圖里,泛黃的色調凸顯出了工廠的破舊,工人的臉上掛著疲憊的愁容,母親縮在縫紉機前,表情專注,“我”的眉頭已然皺成一團。這幅生動直觀的插圖給予了這段課文描寫最好的呈現(xiàn),它將母親的辛苦和勞累,“我”內心的糾結和心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xiàn)了母愛的偉大。在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和解讀這一插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所傳遞的主題思想,在加深人物形象特點的同時,進行相關的道德教育。如有的學生進入青春期后容易忽略母親的奉獻,對自己幸福富足的物質生活感到心安理得。教師可以結合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與母親相處的細節(jié)、發(fā)現(xiàn)母親辛勞的付出,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白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學會尊敬,懂得感恩。
(三)行為價值
教材中生動直觀的插圖能夠引導學生深化個人情感和提升道德品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其思想境界和精神素質,以促成健康積極的社會行為。插圖對于德育行為塑造的積極價值體現(xiàn)在個體行為和社會行為兩個方面。首先,在個體行為層面上,班杜拉提出的社會認知理論中指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新的行為。[5]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新的技能和知識,并且可以加速學習過程。社會認知理論強調觀察的重要性。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經驗,學生可以學習到新的技能和知識,并且可以了解到不同情境下的行為方式和社會規(guī)范。觀察也可以幫助發(fā)展社交技能,并且更好地了解社會。例如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中配有“小女孩和小男孩分享彼此的喜好”的插圖,在圖片中,兩個小朋友微笑友善,彬彬有禮。一年級學生通過對于圖片的觀察認識,就能意識到在人際交往時要表現(xiàn)出禮貌友好的行為,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發(fā)展。模仿也是社會認知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模仿可以幫助人們學習新的行為,并且在實踐中運用,而插圖的直觀性為學生的模仿行為搭建了即時的平臺。在一年級上冊的《大還是小》這一課中,插入了“小男孩自己穿衣服”和“小男孩給小女孩撐傘”這兩張圖片。通過讀取這兩張圖片,學生可以模仿“小男孩”的行為,加上教師的引導,培養(yǎng)自己獨立完成穿衣服的能力以及幫助他人的善良品質。
其次,從社會行為層面來看,如果學生在德育方面受到了插圖的影響,特別是正值他律道德階段向自律道德階段轉化時期的小學生,則有助于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人。這些道德意識的形成將指引他們不僅表現(xiàn)出追求個人的利益的行為,而且還會積極地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和社會建設,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力量,這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插圖的德育行為作用能夠被充分挖掘,將對學生的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學生成為有思想、有情感、有責任心、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為社會的繁榮和發(fā)展作出貢獻,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應用現(xiàn)狀
為了解當前小學語文教師使用教材插圖進行德育的現(xiàn)狀,本文以教師使用插圖進行教學設計的頻率、教師對于插圖資源的認識、插圖的使用價值和問題等方面為切入點,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問卷調查以江蘇省泰州市、蘇州市等地小學在職語文教師為樣本,共回收問卷520份,且全部為有效問卷。問卷設置了14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以了解教師對于插圖的德育價值認識和使用插圖進行教學的現(xiàn)狀等。在對問卷調查數(shù)據初步分析后,針對部分教師進行了一對一訪談,以進一步挖掘小學語文教學中插圖使用的現(xiàn)狀。在整合問卷、分析數(shù)據、梳理訪談內容后發(fā)現(xiàn),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插圖的應用存在一些問題。
(一)插圖風格與教材文本聯(lián)系不夠緊密
插圖作為教材的“第二語言”,是一種直觀生動的教學載體,也是教材中的圖像系統(tǒng)儲存以及傳遞信息的重要構成。由于教材的權威性和普適性,對于插圖風格的要求必定是極高的,合格的插圖應當能形象、簡潔地表達文本的內容,輔助學生記憶,幫助教師進行教學。但是,由于圖畫具有抽象性和多樣性特征,部分教材中存在插畫風格相對抽象的現(xiàn)象,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在本次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選擇插圖時會考慮多種因素,如學生興趣、插圖風格、插圖內容等,并針對教師在使用插圖進行教學時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見圖1),多數(shù)教師認為“插圖風格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度珖行W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規(guī)定“照片、地圖、插圖和圖表要和教材內容緊密配合”,這要求插圖內容要與文本內容高度一致。如果插圖過于抽象,則不僅無法起到輔助教學和識記的作用,而且還會造成學生閱讀的不便,影響其學習和理解的過程。
(二)插圖表達與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符
教材插圖作為重要的學習輔助手段,其切適性也是需要著重關注的。相比于文字信息,學生對于圖像信息的接收是更即時、更直接的。因此,圖片內容的選擇必須切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符合學生的階段性理解能力,不能夠超出學生在相應階段內的認知水平。在問卷調查中,有39.42%的教師反映插圖內容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不符的情況。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有些低年級學生過早接觸了一些復雜的插圖,但這些插圖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來說是沒有生活經驗支撐的。這不僅無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而且容易讓學生在梳理課文時產生困惑。此外,在學生形成道德觀念的重要時期,插圖對于其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塑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部分教材插圖中存在角色性別分布不均衡,男性人物形象插圖明顯多于女性人物形象插圖的情況,且對男女性的職業(yè)、家庭分工等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男性多是科學家、工程師等角色,女性多為教師、護士等角色,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更是多以正在從事家務勞動的形象出現(xiàn)。[6]這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一定影響,因此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科學看待插圖,以免學生產生錯誤觀念,影響其社會行為。
(三)插圖利用與教師實際教學情境不合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仍有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會忽略插圖的存在。例如在“您在備課中會考慮使用課本插圖進行教學設計嗎?”這一問題中,有52.88%的教師選擇了“偶爾使用”和“不使用”;在“您教學中使用插圖的頻率”這一問題中,有65.38%的教師選擇了“偶爾在每節(jié)新授課或復習課時使用”“不定期使用”和“不使用”。由此可見,插圖的使用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教師對于插圖的利用率低不僅是“不知道要用”的問題,而且還是“不知道怎么用”的問題。部分教師由于教學觀念相對單一固化,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一味使用灌輸式教學方法,無暇顧及插圖,甚至忽略文章中的情感價值和審美意趣。
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語文的魅力,在精美的插圖中感受人間詞話,使學生身臨其境地“觸摸”時代情懷和文人風骨。在“您有沒有接受過與課本插圖進行德育滲透相關的教育培訓”這一問題中,將近40%的教師選擇了“沒有”。事實上,有的學校在集體備課或者教研的過程中會忽視對插圖的解讀,這就導致教師幾乎不具備對插圖的欣賞和解讀能力,也不知道如何關聯(lián)圖文,或者在哪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插圖。而插圖一般蘊藏著豐富的內涵,無論是將其作為課堂導入,還是解讀人物形象時的輔助,教師都應該深挖其背后蘊藏的育人因素,培養(yǎng)學生讀圖的情感意識。教師除了向學生講解基礎的語文知識點,還要通過插圖這種直觀的形象強化學生的價值認同,真正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
三、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的德育優(yōu)化策略
語文課程將立德樹人作為最主要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德育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在鮮麗明亮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傳遞中國文化的課文插圖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首先,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關注插圖的內容,把握德育元素。其次,為完善教材插圖,相關部門要牢牢守住“質量關”,確保教材插圖內容合理合情,以達到“小圖大用”的目的。
(一)以圖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讀圖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其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而且體現(xiàn)在日常對于知識的分析理解能力上。為進一步發(fā)揮插圖資源的價值,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讀懂圖片內容。例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封面插圖是“泥塑”,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在生活中可能沒有接觸過泥塑,要讀懂這幅精美、有趣的插圖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搜集有關泥塑的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讀圖中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經過多次的讀圖訓練,學生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璀璨,以充分涵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其次,教師應在讀圖中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外拓展中選擇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插圖作為教學材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提高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并在教學中逐漸建立起良好的圖像語言體系,引導學生掌握圖像的表現(xiàn)手法、符號和視角等知識。
(二)以圖為媒介,提高學生共情能力
教師在利用插圖教學時結合具體事例,往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具體事例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理解文本。在講解時,可以選擇與文本相關的視頻進行展示,通過視覺和聽覺等多感官刺激,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本表達的情感。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小組討論,通過交互式的討論深化學生的共情能力。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傾聽其他同學的看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文本中所表達的內涵。最后,教師可以開展情境教學。通過角色扮演、繪畫、寫作等方式,讓學生將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情境具象化,從而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例如泰安市岱岳區(qū)某小學2021年舉辦的手繪《四個太陽》課文插圖活動,學生以繪畫的方式畫出了他們心中不同色彩的太陽,深刻感受到陽光帶給世界的美好,從而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更深入。
(三)以圖為依據,完善插圖制定規(guī)范
要使插圖資源的教學軌道更加通達,應重視教材的編訂,以真正落實插圖教學的效用。完善的圖文使用規(guī)范應當成為確保教材圖文內容質量的第一關。因此,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教材圖文使用標準,讓插圖的制定有理有據,保障插圖的基本質量,避免出現(xiàn)科學性問題。除此之外,還應健全插圖的審查制度和評價制度,充分發(fā)揮文化藝術和心理學等領域專家的能力,通過多方審查評價,確保插圖的科學性和切適性。[7]只有教材插圖本身的質量得到了保證,各方教學主體才能更有效地使用插圖,從而更深入地研究插圖,更好地發(fā)揮插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3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3-24.
[2]陳海燕.教材插圖的德育價值簡析:以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8(7):57-59.
[3]魯迅.南腔北調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61.
[4]宋振韶.教科書插圖的認知心理學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22-26.
[5]任朝霞,陳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138-140.
[6]宋美亞,季楠.中小學教材插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23(1):61-64.
[7]常超.教科書插圖的科學性問題及對策[J].中國出版,2016(2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