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12345”心理育人新模式的具體含義是:“1”是一個根本任務,“2”是兩個基本目標,“3”是三育并舉育人理念,“4”是發(fā)揮四方聯(lián)動機制,“5”是五位一體育人模式。在“12345”心理育人模式下,全面開展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心理育人成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三全育人;心理育人模式;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中一體化育人體系進程的重要一環(huán)。立足于“三全育人”的視角,研究心理育人新模式,構建心理育人長效機制,能夠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心理育人的成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三全育人”視域下構建心理育人體系的重要意義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全面部署了“三全育人”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原則、內容、要求、方法和舉措。[1]“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凸顯“人人都要育人,時時都要育人,處處都要育人”的工作理念。結合“三全育人”的理念,明確心理育人的總體目標,明確育人主體,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將心理育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貫穿落實到高校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實施心理育人新模式,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心理育人格局。
“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既是對當下育人項目、載體、資源的整合,更是對長遠育人格局、體系、標準的重新建構。應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優(yōu)勢,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在心理育人方面,高職院校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積極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提升心理素質,培養(yǎng)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實效性。[2]本文以“大思政”為教育觀,以“三全育人”為方法論,研究心理育人模式的構建,探索機制路徑,以期提升高校心理育人成效,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心理育人模式的構建及實施
心理育人作為“十大育人”體系之一,是全員、全過程與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延伸。在“三全育人”視域下,加強各種育人力量的協(xié)同聯(lián)動,把心理育人融入課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育人工作中,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在實踐中,我們創(chuàng)建了高職院校“12345”心理育人新模式。
(一)“1”——一個根本任務
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大學生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其最直接的作用是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促使他們養(yǎng)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將心理育人納入“三全育人”機制是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有效途徑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學生心理育人工作于個體而言能保障自身健康的全面發(fā)展,于學校而言能保障校園和諧安定,于國家而言是實現未來國家良好發(fā)展的基礎。
(二)“2”——兩個基本目標
兩個基本目標是:守住生命的線,提升心理品質的線。如何守住生命的線?高職院校應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領導小組,在校黨委的直接指導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斷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的政治站位。為有效防范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應加強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心理危機預防干預體系建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咨詢服務、完善心理咨詢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普查與排查機制、健全心理危機預防與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心理危機轉介診療機制等五種途徑,為需要咨詢的學生、危機事件當事人及相關人員提供支持性心理輔導,通過全員參與為學生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最大程度地減少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
如何提升心理品質的線呢?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及方法基礎,通過課程、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全過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心理品質,幫助他們找尋自身的性格優(yōu)勢并善用性格優(yōu)勢,不斷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調節(jié)自我,健全人格,提升抗挫折的能力、感恩能力及幸福指數,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tài)。
(三)“3”——三育并舉育人理念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tǒng)一,構建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更好地服務于高校師生。高職院校可以將“育人”“育德”“育心”三者融合,形成三育并舉的育人理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育人”指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大學生身處新時代,要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我們?yōu)椤坝恕辟x予三原色當中的紅色,大學生要成為一個有正氣的人、有志氣的人、有底氣的人?!坝隆敝笌椭髮W生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在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培育中提升能力,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我們?yōu)椤坝隆辟x予三原色當中的藍色,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成為遵守社會公德的模范,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貢獻。“育心”指大學生的認知、情緒情感、意志行為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主觀、客觀世界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以及個性的相對穩(wěn)定性。我們?yōu)椤坝摹辟x予三原色當中的黃色,期望大學生能夠不畏艱難、向陽而生、積極樂觀,成為一個內在和諧、內外和諧的人。
(四)“4”——四方聯(lián)動機制
1.加強校內各部門聯(lián)動,全員共建心理育人體系,在校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心理健康中心與學院各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促進學生身心成長。加強與二級學院領導和教師的聯(lián)系,掌握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情況,實施積極的動態(tài)干預,為學生實現個人發(fā)展目標,提供心理支持。關注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加強與后勤服務部門和學生管理部門的定期聯(lián)系,及時掌握學生日常需求,用心陪伴學生成長。加強心理教師與輔導員和班級、宿舍心理委員的聯(lián)系,重視發(fā)揮朋輩關系作用,及時發(fā)現并干預心理危機事件,全力保障學生安全。最終形成上下協(xié)同、全員共建的心理育人體系。
2.加強學校、家庭聯(lián)動,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積極拓寬學校與家長的交流渠道,增進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了解和關心。通過發(fā)布“致家長一封信”、開設“開學第一課”、開展家長接待日、舉辦新生家長會、開辦家長課堂等方式加強家?;印i_通家長咨詢熱線,完善心理援助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向學生家庭拓展,讓家長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了解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通過與家長互通信息,互相協(xié)作, 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聯(lián)動的心理育人新途徑,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3.加強學校、社會聯(lián)動,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激發(fā)學生的感恩情懷,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志愿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學校“五四青年”“最美在校生”“優(yōu)秀學生”等活動中,可以將學生志愿者學時作為評選的重要依據,在評比中注重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德行的實踐和培養(yǎng)。如疫情期間,學生參與社區(qū)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共情能力、服務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問題理解和解決的能力等,提升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為勇于擔當的時代新人。
4.加強學校、企業(yè)合作,提升學生的職業(yè)心理素養(yǎng)。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教師深入企業(yè),企業(yè)一線管理者或者工作者進入課堂。雙方互通有無,不斷更新育人理念,學校了解企業(yè)對學生職業(yè)勝任力、職業(yè)心理素養(yǎng)的需求,企業(yè)了解學生技術、技能掌握情況以及職業(yè)規(guī)劃。通過“2+1模式”、現代學徒制模式等,讓學生參與頂崗實踐、專業(yè)實習,在實踐中,學生不斷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情緒管理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利用校企共同育人模式,關注在企業(yè)實習、入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學校、企業(yè)聯(lián)動,及時對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
(五)“5”——五位一體育人模式
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讓關注心理健康理念入心入腦。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和調適技能。創(chuàng)設“1+3+X”課程結構,創(chuàng)新使用“知”“體”“訓”“咨”四位一體授課模式,即將知識和技能的認知、情感體驗、心理訓練、心理咨詢四者融為一體,增加學生的課堂體驗、分享、互動和訓練,實現翻轉課堂的效果,突顯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3]
在“1+3+X”課程結構中,“1”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通過必修課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理論,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及認識;“3”指開設3門選修課——“幸福心理學”“愛情婚姻心理學”“大學生人際交往與生活適應團體”,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癤”指開設若干個特色工作坊,通過主題工作坊,如“快樂心理工作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工作坊”“大學生職業(yè)心理素養(yǎng)提升工作坊”等,建立同質/異質性團體,使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2.以“心理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陽光心態(tài) 。
(1)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動,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如“3·25”善愛我、“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月活動、“10·10”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宣傳活動等。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大賽系列活動,如心理劇大賽、心理健康知識大賽、微視頻大賽等。通過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工作氛圍,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拓展宣傳渠道,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面和覆蓋面。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站、心理健康網站、微信平臺、公眾號、易班網、手機客戶端等媒介發(fā)布新聞、微視頻,轉載心理健康知識。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協(xié)會”為依托進行廣泛宣傳,在校園廣發(fā)心理健康知識手冊、護心卡、書簽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程度,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為培養(yǎng)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陽光工匠奠定堅實基礎。
3.以“心理咨詢”為重要抓手,助力學生構建和諧自我。本著在第一時間為學生提供最好心理服務的原則,心理健康中心每天應開設不少于8小時的預約和咨詢服務,開通心理咨詢服務熱線,向學生公布心理咨詢機構的咨詢信箱、網址和預約電話。通過面詢、電話咨詢、微信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提供線上、線下的心理健康指導和咨詢服務,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自我。
在開展多種形式咨詢服務的同時,加強心理咨詢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值班、預約、訪談、記錄、回訪、轉介等制度。建立心理咨詢數據安全保護機制,嚴格檔案管理,保護學生隱私,杜絕信息泄露。遵循心理咨詢職業(yè)倫理要求,針對每位來訪學生,均需有知情同意書、咨詢記錄、評估記錄、危機記錄以及危機干預情況等資料并及時存檔。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個案的研討與督導活動,心理健康教師需定期參加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心理咨詢職業(yè)勝任力。
4.以“危機干預”為關鍵抓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完善普查與排查機制。完善心理健康狀況普查機制,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堅持每年對新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一次全面普查,做好約談、跟蹤服務等工作,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危機風險排查評估機制,做好跟蹤、監(jiān)護,將重要時段的排查、重點人群的排查與定期排查相結合,切實守住生命的紅線。
(2)健全危機預防與快速反應機制。將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納入學校應急管理體系中,進一步完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嚴格落實學生心理信息定期上報制度和校園危機事件即時報告制度,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網絡體系,完善從學生骨干、輔導員到二級學院(部門)、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機制。做好心理問題高危人群的預防和干預工作,特別注意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fā)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發(fā)生,做到心理問題盡早發(fā)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同時做好心理危機學生的跟蹤服務,全員、全方位、全過程防范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3)建立心理危機轉介診療機制。建立和暢通從二級學院到心理健康中心再到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機構的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對疑似患有嚴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學生,應及時通知其法定監(jiān)護人,學校有關人員應協(xié)助監(jiān)護人做好監(jiān)控工作,及時將學生轉介到專業(yè)機構接受診斷和治療。轉介過程應詳細記錄,做到有據可查,并按照有關規(guī)定做好心理危機事件的善后工作。重視對危機事件當事人及其相關人員提供支持性心理輔導,最大程度減少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5.以“朋輩互助”為重要方式,讓友愛為青春護航。學生心理骨干是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層力量,是心理工作隊伍的重要補充,發(fā)揮著朋輩心理互助的關鍵作用。[4]朋輩心理互助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一種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具有自發(fā)性、親情性、友誼性和簡便有效性。[5]由于朋輩之間年齡相仿、閱歷相似、價值觀相近,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朋輩的支持和互動力量,可以有效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助人和自助能力。
根據朋輩互動發(fā)揮作用的情況,各高職院??梢愿鶕皡^(qū)域” “地域” “類型院校”等籌劃建立若干高職院校聯(lián)盟,開展朋輩互助分享活動,將良好的朋輩互助經驗進行溝通、交流和學習,通過跨校、跨區(qū)域、跨地域的融合,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
結 語
“三全育人”視域下開展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構建心理育人新模式,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是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方式,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積極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理清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促進各要素的最優(yōu)組合和各方資源的高效利用,可以最大化地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效[6],為培育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幫助他們形成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成為新時代高素質工匠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亞平,施向峰.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模式建構研究[J].青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3):24-27.
[2] 左春平.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8(15):220-221.
[3] 楊雯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以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1,42(36):157-158.
[4] 班蘭美.“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路徑探析——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1(11):126-128.
[5] 楊雯雯.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防護“五位一體”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20(30):8-9.
[6] 高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成才,2021(20):72-73,80.
收稿日期:2022-11-23
基金項目:2021年度黑龍江省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職心理育人工作路徑研究”(SJGZY2021032);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2021年校內一級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HZY2021SY005);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yè)心理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ZJB1422142)
作者簡介:楊雯雯(1986- ),女,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