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群
摘? ?要:教育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路徑?!半p減”政策提倡“提質增效”,重視教育教學的科學性、高效性和實用性,倡導讓學生在高效課堂中,以適應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式學習,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師要立足“雙減”政策,積極構建“提質增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率的同時,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地理學習質量。
關鍵詞:“雙減”政策? ?初中地理? ?“提質增效”
教育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路徑,長期以來都受到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半p減”政策提倡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以更為科學的方式推行教育,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高效且高質量地接受知識。對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課堂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初中地理教學“提質增效”的策略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學要“提質增效”,并不是簡單地提高教學效率,而是要在確保學生高效率吸收及內化地理知識、習得地理技能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觀念、地理思維、地理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等多維度的素養(yǎng),讓學生獲得有助于終身發(fā)展的關鍵能力。
(一)與生活“接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
生活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素材。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實現(xiàn)“提質增效”,教師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征,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以此激活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有效理解和認知,使學生更好地思考和學習地理知識,達到“提質增效”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天氣與氣候”時,由于這部分內容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實用性強,因此,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放映“每日天氣預報”的電視節(jié)目。讓學生在觀看節(jié)目的過程中,初步了解天氣與氣候的相應地理圖示,并結合生活實景,如雨雪天氣、不同時間的空氣質量等,體會地理知識的直觀性與實用性。這樣的課堂教學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與生活“接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做地理模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地理模型是地理教學的重要工具,是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重要窗口。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制作地理模型,或使用地理模型展開趣味地理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優(yōu)化地理學習體驗,激發(fā)地理探究熱情。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地形和地勢”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制作地形與地勢模型的預習任務,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內容。在課堂上,可以先讓學生展示自己做的地理模型,并講解自己制作模型的過程和模型所蘊含的知識。然后,教師讓學生通過對“實景”的觀察,形象直觀地了解地形與地勢的種類和樣貌特征,以此增強學生對各種地形與地勢的掌握和認知,深化學生的地理學習。
(三)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教師要想實現(xiàn)“提質增效”的教學目標,就要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實現(xiàn)“質”的提升。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更好地交流與思考,實現(xiàn)合作學習與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南方地區(qū)”的“自然特征與農業(yè)”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將這一部分知識點從多個角度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總結與提煉,如氣候、地形和農業(yè)等。在學生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后,提出相應的問題,由各小組推選成員回答。在此過程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充分參與課堂的互動,并在小組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二、初中地理“提質增效”的課堂設計
(一)課前預習:清掃知識障礙,積累認知經(jīng)驗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學要想實現(xiàn)“提質增效”,教師就要轉變在課堂上集中講授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將地理概念、地理規(guī)律的學習“前置”到課堂預習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或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清掃知識障礙,積累認知經(jīng)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確立了不同的預習思維訓練點和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以確保預習的針對性,幫助學生積累認知經(jīng)驗。針對基礎較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筆者制作了課件,引導學生了解氣溫曲線圖的作用及基本繪制步驟,要求學生自行收集近期的氣溫變化數(shù)據(jù),制作相應的氣溫曲線圖,并觀察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針對基礎中等的學生,筆者制作了微課,引導學生觀察氣溫變化,歸納出氣溫變化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筆者制作了趣味性較強的科普視頻,以生活化的案例、直觀的圖片和視頻啟發(fā)學生觀察氣溫及其變化。通過分層次的預習任務,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積累一定的認知經(jīng)驗,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做好鋪墊。
(二)課中互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注重合作探究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學“提質增效”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合作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方式,而創(chuàng)設情境契合學生的思維特質。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發(fā)展與合作”時,教師可以以“一帶一路”為主線,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分布、國家之間的差異、國家之間的合作為主要探究內容,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這樣的合作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家之間的差異,還可以通過補充拓展性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與資料,進一步指導學生認識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情差異,最終引導學生認識國家之間合作的必要性,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發(fā)展觀。
(三)課后鞏固:“量身定制”作業(yè),發(fā)揮作業(yè)的功能
作業(yè)是“雙減”政策強調的內容,也是實現(xiàn)教學“提質增效”的重要載體。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學生“量身定制”差異化的地理課后作業(y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亞洲”后,筆者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學習成效、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等因素,劃分學生的層次,為學生“量身定制”了兩大板塊的作業(yè)內容。第一,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筆者設計了基礎鞏固作業(yè):請在亞洲地圖內適宜位置填寫海洋、海灣、大洲、島嶼、河流等具體名稱,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第二,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完成基礎鞏固作業(yè)的基礎上,筆者設計了能力提升作業(yè):為什么印度尼西亞多火山?為什么印度尼西亞以種植熱帶作物為主?這類作業(yè)既能發(fā)散學生的綜合思維,也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減”政策能減輕學生的學業(yè)壓力,緩解學生的不良學習情緒,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不僅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充足的探究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真實的生活,感受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價值,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精神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李靈.淺談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減負增效提質”[J].中學物理,2014,32(4):44-45.
(作者單位:江西省浮梁縣新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