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
摘 要:“評價和教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應用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創(chuàng)建智慧課堂,開發(fā)“即時記錄系統(tǒng)”“視頻切片系統(tǒng)”以及“社交APP系統(tǒng)”等軟件,從而形成、發(fā)展、提升“教學評一體化”。秉持“評價即學習”的理念,建構以“學”為中心的科學教學模型,實現(xiàn)科學教學從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向“教學評一體化”轉變。
關鍵詞:小學科學;智慧課堂;教學評一體化
“評價”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教學往往需要評價的支撐、支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評價作為一種“促學”的手段,更要將“評價”納入科學教學,成為科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評一體化”已經(jīng)成為科學教學的必然走向[1]。將“評價”納入科學教學,能讓學生的學更有效、更持久、更深入。在網(wǎng)絡發(fā)達的今天,教師充分應用媒體、網(wǎng)絡等,創(chuàng)建“智慧課堂”,能讓科學“教學評一體化”。
一、開發(fā)“即時記錄系統(tǒng)”,形成“教學評一體化”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不僅僅包括紙筆測驗,更包括表現(xiàn)性評價的應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以科學的評價作為杠桿,去撬動學生的學。為此,我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應用多媒體軟件開發(fā)了“即時記錄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表征、確證、認定等,從而促進“教學評一體化”的轉型升級?!凹磿r記錄系統(tǒng)”的教學評一體化的操作實施,讓教師、學生的身份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地“傳授”,學生不再是簡單地“接受”,師生、生生之間締結了一種嶄新 關系,即“合作研學關系”。
小學科學課堂“即時記錄系統(tǒng)”的開發(fā)、應用,能讓學生動態(tài)地、真實地記錄科學實驗情況,也能讓教師更真實、更便捷地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情,去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具體學習動態(tài),對每一位學生形成差異性的認知[2]。在科學教學中,我們建立了學生的學習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并不斷對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進行更新。顯然,學生的“即時記錄系統(tǒng)”是一個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它不僅記錄學生當下的學習情況,更能追溯、查閱學生過往的學習情況??梢赃@樣說,“即時記錄系統(tǒng)”整合了傳統(tǒng)的“檔案袋評價”與“表現(xiàn)性評價”的優(yōu)勢,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有機統(tǒng)一。
例如,在教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教科版六年級上冊)時,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設置表格,讓學生進行對比實驗,并進行即時記錄,這是一種縱向層面的對比。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控制變量法”以及多媒體課件進行橫向對比,即將不同學生的縱向實驗結果呈現(xiàn)出來進行對比。通過這種橫向對比,學生普遍達成共識,認識到哪一種形狀更具有抗彎曲能力。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不完全歸納,得出了科學的實驗結論,即“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減少材料的寬度或者長度從而增加材料的厚度,能大大提升材料的抗彎曲能力?!睂τ趯W生的即時記錄,我們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在評價中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實驗中的優(yōu)勢、長處與不足,從而更加理性地展開科學學習。
二、開發(fā)“視頻切片系統(tǒng)”,發(fā)展“教學評一體化”
在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在科學教學中開發(fā)了“視頻切片系統(tǒng)”,借助于這一系統(tǒng),發(fā)展科學“教學評一體化”。在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精彩的課堂表現(xiàn)畫面截屏、錄制,同樣也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疑點、盲點等課堂表現(xiàn)畫面截屏、錄制,形成一種集“檔案袋評價”與“表現(xiàn)性評價”等諸多功能的、具有聲色光影特色的評價系統(tǒng)[3]。相比較于“即時記錄系統(tǒng)”,“視頻切片系統(tǒng)”更鮮活、更生動、更有現(xiàn)場感,更能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反思。
例如,教學“神奇的小電動機”(教科版六年級上冊)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猜想:怎樣讓電動機轉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自己帶的小電動機外殼拆卸下來,研究各個部分的功能、作用。諸如“磁鐵有什么作用?”“轉子由哪些部分組成?有什么作用?換向器的作用是什么?”“電刷有什么作用?”“電流是沿著怎樣的線路流過線圈的?”等,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做一個“電動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還進行自行探索,諸如“用兩個磁鐵會讓轉子轉得更快嗎?”“怎樣改變轉子轉動的方向?”等。在學生“動手做”的過程中用視頻記錄學生實驗成功和失敗的過程,以及一些創(chuàng)新的做法和效果等。在切片視頻記錄的基礎上,將這些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引導學生進行對比。
“視頻切片系統(tǒng)”能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夯實學生對科學實驗過程的表象,有效促進科學教學“教學評一體化”的發(fā)展。
“視頻切片系統(tǒng)”是一種靈動、智慧、開放的系統(tǒng)。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視頻切片系統(tǒng)”融入、嵌入學生的科學學習之中,揭示學生科學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科學學習目標的達成。借助于“視頻切片系統(tǒng)”不僅僅可以對學生學習結果、學習目標等予以定性,而且要瞄準學生科學學習結果、目標的達成過程?!耙曨l切片系統(tǒng)”讓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與目標同頻共振,能為學生的科學學習提供靈動的、持續(xù)性的支持動力。
三、開發(fā)“社交APP系統(tǒng)”,提升“教學評一體化”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開發(fā)“即時記錄系統(tǒng)”“視頻切片系統(tǒng)”,而且可以利用“社交APP系統(tǒng)”,從而有效地提升科學“教學評一體化”[4]。相比較于前兩個系統(tǒng),這樣的“社交APP系統(tǒng)”有助于將科學課堂學習引向課外,從而有效地拓展、延伸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在科學教學中,最為常見的社交APP軟件主要有“微信”“QQ”等。因此,在多媒體網(wǎng)絡化時代,平板、手機等也可以成為學生常見的一種學習載體、媒介、工具等。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微課的鏈接、典型的科學實驗小視頻、練習題、檢測題等放置在微信群、QQ群之中,學生在完成相關學習內容之后,會得到一些適恰的評價。這樣的評價,相對于師評、互評,更具有一種客觀性、合理性。學生利用社交APP軟件,鏈接相關科學網(wǎng)站,能夠有效地完成相關的課時內容學習檢測、單元內容學習檢測、重難點內容的微視頻講解,等等。比如教學“日食和月食”(教科版六年級下冊)這一部分內容,很多學生對日食和月食發(fā)生的過程中太陽、地球和月亮等的位置關系模糊不清,對相關的環(huán)食、偏食、全食等認識不清,對本影、偽本影、半影等的概念也認識不清。為此,我們將相關內容的微視頻地址鏈接到微信群、QQ群之中,引導學生深入感知。同時,借助于日食、月食的科學實驗儀器進行科學模擬實驗,幫助學生認識日食、月食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借助于模擬實驗,引導學生借助于社交軟件進行充分地交流、研討,認識日食、月食發(fā)生的原因,并能根據(jù)對日食、月食成因的認識,推斷日食和月食發(fā)生的時間。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相關重難點內容、把握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之后,我們在社交軟件上嵌入相關的練習,鞏固、拓展、延伸學生的認知。
“評價和教學”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優(yōu)化學生科學的教與學,也必須優(yōu)化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評價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動力引擎,將評價嵌入到社交系統(tǒng)軟件之中,猶如給學生的科學學習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科學教學中,“教學評一體”的轉型升級就是一場革命,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評價注重結果的弊病,而更加注重過程評價?!敖虒W評一體”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動機等出發(fā),以信息技術為相關的手段、支撐,整合各種課程資源、素材等,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技術分析、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學生科學學習的質的飛躍[5]。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秉持“評價即學習”的理念,建構以“學”為中心的科學教學模型,實現(xiàn)科學教學從傳統(tǒng)的“教為中心”向“教學評一體化”轉變。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夏雪梅.“教學評一致性”:意義與含義[J].中小學管理,2013(1).
[2]崔允漷,沈毅,吳江林.課堂觀察Ⅱ: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89.
[3]李金釗.課堂教學公平觀察量表的設計及觀察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2(3).
[4]張菊榮.“教學評一致性”給課堂帶來了什么[J].中小學管理,2013(1).
[5]蔣銀華.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設計[J].中小學管理,2013(1).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