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麗 黃文生
摘? 要? 回顧一流課程建設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fā)展歷程,隨著在線開放課程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機械制造工藝學為例,探究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論證優(yōu)質的線上資源、合理的教學設計、完善的教學評價是建成一流課程的保證。
關鍵詞? 在線開放課程;混合式教學;慕課;教學設計;課程思政;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16-0078-04
0? 引言
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近年來,教育部多次發(fā)文,從國家層面落實課程建設,為打通“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保駕護航。2018年6月,教育部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提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要求。同年8月,教育部專門印發(fā)《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1]。2019年10月,教育部發(fā)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消滅“水課”,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啟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雙萬計劃”[2]。
在各類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計劃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建設數(shù)量最為龐大,這是順應目前課程改革趨勢的自然選擇。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簡稱慕課)自2012年在美國推出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動,各國著名大學積極投身慕課的制作和分享中,曾被預言將引起“一場學習和教育的革命”。然而,在轟轟烈烈的初期建設和嘗試運行之后,一些問題開始顯露,如完課率低、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以及學習體驗的不完整性。鑒于在教學實踐中表現(xiàn)出單獨使用慕課存在的局限與障礙,以及滿堂灌式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主動性差,一些高校教師開始嘗試將慕課整合到傳統(tǒng)的課堂環(huán)境中去,以線上線下混合形式支持完整的學習體驗、提高完課率和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實踐證明,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可以充分發(fā)揮慕課的優(yōu)勢,同時為實現(xiàn)慕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重要途徑。國內首批慕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負責人清華大學于歆杰教授[3]認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才是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培訓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一場革命。本文以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為例,就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進行探討和研究。
1? 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建設現(xiàn)狀
機械制造工藝學為機械類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程,常州工學院該課程于2017年3月獲批江蘇省“十三五”規(guī)劃在線開放課程,依托中國大學MOOC平臺,已上線運行六期。經(jīng)過不斷優(yōu)化線上資源,選課人數(shù)逐年上升,如圖1所示,在線學習人數(shù)已過萬人,得到學生和社會學習者的認同。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依托中國大學MOOC平臺面向全社會開放,同時校內學生的課程教學還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即學生課前自主在線完成部分學習內容,教師精心設計線下課堂內容。這種慕課與線下課堂同步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大大地提高課堂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4]。
2? 明確課程建設目標是課程建設的關鍵
在課程建設初期,首先應根據(jù)國家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需求,合理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合理的課程目標是改進教學方法、革新課程內容和完善課程結構的前提,也是課程建設和開發(fā)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思政目標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即教授學生做人的根本道理,自古以來,就是為師者之根本。近年來,隨著課程建設的推進,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課程思政,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
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5]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捕捉思政要素的切入點。如在機械制造工藝學的緒論中論述到我國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從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到制造業(yè)大國,現(xiàn)在正在邁向制造業(yè)強國,可以激發(fā)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信念,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四個自信”。在工程案例分析教學中,激勵學生向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學習他們的愛崗敬業(yè)精神,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善于鉆研的工匠精神和科學探索精神。在分組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遵守職業(yè)規(guī)范、加強責任意識,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只有秉持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將專業(yè)知識和課程思政有機統(tǒng)一,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思政要素,才能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2.2? 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基于工程認證的OBE理念,課程建設首先要明確課程達成的目標,進而根據(jù)課程目標,具體設計教學過程。機械制造工藝學的課程目標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機械制造工藝的基本理論,用于解決制訂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機床夾具設計等機械工程的復雜問題;能夠掌握工藝分析、實驗研究的方法,用以分析機械加工工藝規(guī)程制訂過程中影響加工精度的主要因素,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保證產品質量;掌握工藝方案的技術經(jīng)濟評價方法,用以在機械制造工藝規(guī)程編制和機床夾具設計過程中進行技術經(jīng)濟性評價,以確保達到優(yōu)質、高效、低成本的工藝編制原則。
3? 合理的教學設計是課程建設的核心
教學設計是課程建設的核心。美國人加涅曾在《教學設計原理》一書中定義教學設計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教學系統(tǒng)的過程。教學系統(tǒng)本身是對資源和過程做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盵6]合理的教學設計有利于改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3.1? 教學設計思路
3.1.1? 教學模式完成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MOOC平臺和慕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全程干預學生的學習行為,將教學模式逐步由“以教師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處于輔助學生學習的地位,努力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全力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3.1.2? 實現(xiàn)無邊界的多維度教學環(huán)境
利用在線開放平臺和慕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無時間邊界,師生、生生交流無空間邊界,作業(yè)、實驗無房間邊界,成果共享無校園邊界。
3.1.3? 擠出“水分”,持續(xù)改進
近年來,鑒于知識的快速更新和學時的不斷壓縮,通過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整合課程教學內容,淘汰老舊知識,突出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從而擠出課程中的“水分”,優(yōu)化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通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持續(x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增強教學效果。
3.2? 教學過程設計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其教學過程由線上和線下兩部分組成,線上線下相互融合、互相支撐,既滿足新生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將教師從資源提供者身份主動轉換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激勵者,如圖2所示。
3.2.1? “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下的線上教學
目前,高等教育已經(jīng)進入“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教育”的時代,知識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的知識傳授,而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線上資源的多元化學習[7]。教師面對的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真正的原住民,習慣通過手機、電腦等媒體進行社交和生活。依賴互聯(lián)網(wǎng)的線上教學,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有著豐富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通過豐富的視頻和動畫,使機械圖紙中復雜的機械結構生動地表達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堂測驗便于學生檢測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視頻和課件等在線資源可以反復觀看,便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學習,即使沒有掌握,在隨后的線下課堂中可以更加關注自己的弱勢項,有利于及時得到提升。這種短小精悍的知識點模式和隨時隨地的移動終端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碎片化和個性化學習,符合現(xiàn)代人的學習習慣。
3.2.2? 有效互動的線下教學
構建有效互動的線下課堂教學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功的關鍵。課堂教學不再是滿堂灌模式,教師要主動轉換身份,推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使課堂成為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的平臺,讓知識在思辨中更加深刻地融入學生的思想中。課堂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課堂知識點導入。課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和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便于課堂上的答疑解惑。教師除了通過MOOC平臺上的視頻觀看記錄、討論區(qū)的學生討論和教師答疑之外,課前通過慕課堂智慧教學工具完成簽到和前測等環(huán)節(jié),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學生到課情況和在線學習的掌握情況,從而決定本堂課知識點導入的深度和難度。
2)教師精講。教師的講授不再是滿堂灌,而是根據(jù)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關注重點和難度,答疑解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分析基本理論入手,結合機械類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引入工程實例,將理論知識直接與工程實踐對接,擠壓出課程中的“水分”,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解決“為什么學”“學什么”等問題,引領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將專業(yè)知識和課程思政有機統(tǒng)一。
3)學生探究和點評。由于課前的在線預習,課堂可以釋放出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教師給出結合重點、難點的案例題目,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逐步完善項目方案,在交流中明確分析思路和應用得當原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培養(yǎng)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做中學”。真實的工程案例,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yǎng),強化學生的職業(yè)責任感和團結協(xié)作精神。
4)知識總結。在課程結束前幾分鐘,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和相互點評,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點,進行知識梳理和重點與難點解讀,同時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的潛能給予肯定,使學生從“我學會”轉變?yōu)椤拔視W”,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
3.2.3? 回歸線上的課后強化
下課并非意味著學習過程的結束。課后讓學生在線完成單元測驗和單元作業(yè),引導學生進一步解決問題、理順思路。教師將在線發(fā)起對重點與難點的討論并在線答疑,通過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進一步確保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整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形成一個閉環(huán)回路。
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成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課堂之外,知識的消化過程放在課堂上的教學方法,課內、課外討論答疑的形式,進一步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利用效率,強化了知識的掌握程度,潛移默化中,教師和學生轉換了角色,實現(xiàn)了“學生為本”的理念[8]。
4? 完善的教學評價是課程建設成功的保障
為了避免出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中期末考試前學生忙于臨時抱佛腳,課程成績一錘定音,考試完后學生短時記憶全部清零的不利結果,課程評價應注重形成性評價,進一步細化線上線下課程的各類評價指標,合理評價學習效果,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熱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及時得到學習效果的評價,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體會教師時刻的關注,便于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激發(fā)學習熱情,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也可以使教師從不斷獲得的學生學習評價和反饋信息中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提高教學質量。因此,線上與線下并重的綜合評價體系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批判性思辨的能力、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腳踏實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 結束語
總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要順應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國家建設發(fā)展的需要。教師應秉持立德樹人、玉汝于成的教學理念,明確課程建設目標,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評價指標,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且樹立正確的“三觀”,確保課程目標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1]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A/OL].(2019-10-31)[2020-03-19].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 于歆杰.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9(5):14-18,28.
[4] Holotescu C, Grosseck G, Cretu V, et al. IntegratingMOOCs in Blended Courses[M]//Proceedings at the10th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nd software for Education, Bucharest,2014:478-483.
[5]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6] 加涅,韋杰,戈勒斯,等.教學設計原理[M].王小明,龐維國,陳保華,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 吳義生,盧榮花,徐鳳.試析“一流課程”建設背景下的“供應鏈管理”課程建設[J].新課程研究,2019(17):36-38.
[8] 龔放.唯有確立“教師為要”方能落實“學生為本”:對我國大學教學理念嬗變的再思考[J].江蘇高教,2020(1):7-15.
*項目來源:江蘇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課題“《機械制造工藝學》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項目編號:2019JSETKT046);常州工學院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機械制造工程學》產教融合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編號:30120300000-CJKC-001)。
作者:徐紅麗,常州工學院航空與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從事機械工程方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黃文生,常州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從事電氣工程方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2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