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莉
摘要:隨著國家不斷的富強壯大,我國在教育事業(yè)上投入大量精力研發(fā)教材,力求讓小學生受到全面的教育,打好教育地基,為接受更廣泛的知識夯實基礎(chǔ)。小學課程教材在時代的推動中不斷修改編纂,實時更新知識,以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為主。科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一門基礎(chǔ)課程,教育目的是引發(fā)學生的奇思妙想,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科學,鞏固書本上的知識。為提升小學科學的教育效率,本文將分析了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現(xiàn)狀,進一步提出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的策略。
關(guān)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科學;應用策略
小學科學教育是一門覆蓋范圍廣、知識面寬的課程,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里面,更多的是“填鴨式”“灌輸式”的培養(yǎng)方式,要求學生背誦長篇大論,卻忽略了他們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教育方式嚴重缺乏科學思維和科學習慣,這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很少質(zhì)疑,變成了學習中的被動者。而科學教育這門課程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求知能力以及質(zhì)疑能力為主,教材上的知識點豐富多樣,并且在生活中處處能發(fā)現(xiàn)科學的影子??茖W教育是二十世紀新增的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里面的知識點涉及物理、生物、化學等,內(nèi)容生動有趣,在擴展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現(xiàn)狀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其要求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以生活化為基準,利用生活知識與科學知識結(jié)合教學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通過豐富的生活材料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科學實驗。當下很多學校對此做出了改變,但仍然不夠,對于生活化的科學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得不徹底。以生活化為基準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教師需要將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內(nèi)容充分結(jié)合,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生活并在生活中感悟科學,真正發(fā)揮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而非簡單地在平時的教學內(nèi)容中穿插一些生活元素。所以,這也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科學素質(zhì),合理管理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正確分配學生科學實驗課程和擁有幫助學生對于科學問題的選擇和評價能力。
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以生活化為基準的策略
1.轉(zhuǎn)變教師科學教學理念與方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是迷茫的,面對客觀的科學原理,僅是利用課本教學已經(jīng)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需要轉(zhuǎn)變自身的科學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用生活化元素豐富課堂內(nèi)容,提高學生科學學習的樂趣,讓學生不再畏懼學習復雜的科學知識,而是愿意主動去探索,這是當下教師所需要為以生活化為基準的小學科學課堂做出努力。
2.創(chuàng)設生活化科學情境教學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會使學生處于一個封閉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只知道埋頭苦學,不會靈活變通。以生活化為基準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改革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教學。教師可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科學,將書本知識與生活知識靈活貫通,使得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在情境中學習,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例如,在進行“光和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在上課前做一個小實驗,將燈關(guān)掉,然后提問學生可以看到教室里的什么東西,學生回答什么都看不到,這時候教師再將燈打開,再次提問學生可以看到什么東西。由此說明,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光,這時可以提問學生在生活中什么樣的情況下燈需要亮一些,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暗一些。學生回答看書、寫字的時候燈需要亮一些,看電影的時候燈需要暗一些,書本上提及在過亮或者過暗的光線下看東西都會傷害眼睛,要學會保護眼睛,了解在哪些情況下要正確地對待光,如電焊工在工作的時候,需要使用防護罩,登山隊員在登雪山時要戴護目鏡。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還可以利用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3.豐富科學生活化實驗材料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主,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也很多,除了專業(yè)的科學設備材料,還有很多科學實驗材料源于生活。專業(yè)的實驗材料有時候沒有直觀性,反而生活中的實驗材料更利于學生觀察與探索,而且相比較專業(yè)的實驗材料,生活中的實驗材料的成本更低,教師則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學生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科學實驗內(nèi)容。例如,在進行“物質(zhì)的變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針對第一小節(jié)內(nèi)容與學生進行實驗探討。如蠟燭是我們熟悉的物品,將蠟燭點燃,讓學生仔細觀察點燃前后的蠟燭分別有什么特點,并舉例說出來。學生通過觀察蠟燭的狀態(tài)變化,可以得出問題答案。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物質(zhì)變化?學生思考并回答:生雞蛋變成熟雞蛋,面粉做成饅頭,樹葉顏色的變化,火柴燃燒,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實驗材料成本較低,可實行性很高。學生也可以由此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物質(zhì)的變化。接著討論鐵釘生銹這一現(xiàn)象,教師讓學生先思考在哪里見到過鐵銹,生活中還是有較多物品生銹現(xiàn)象的,如鐵釘、圍欄等生銹。教師準備一些沒有生銹和生銹的鐵制品,讓學生觀察生了銹的鐵制品和沒有生銹的鐵制品有哪些區(qū)別,分組進行實驗,觀察鐵在什么條件下最容易生銹,分析生銹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可以交實驗報告,寫在活動記錄上,根據(jù)生銹的原因,有許多防銹的方法,教師可以提問學生這些方法有哪些科學道理,如擦去水分、覆蓋搪瓷、加入其他物質(zhì)制成不銹鋼、鍍上不易生銹的金屬等方法都可以有效避免物品生銹。學生通過實驗可以觀察生活現(xiàn)象,并有效地解決生活難題,這才是科學真正的意義。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育源于自然,涉及內(nèi)容廣泛,對于教師的師資能力與教學方法皆有要求??茖W來源于生活,如何從生活處讀懂科學,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索的。生活化教學對于小學科學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科學、走近科學,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夯實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韓英委.淺析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9).
[2]高俊友.探究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應用策略[J].文存閱刊,2019(012):83.F202CFF4-EB6C-4680-B4DB-15BB71F1BD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