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合
摘要:教師應立足于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聯(lián),以教材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中讀寫結合的關鍵點,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并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從借助教材展開教學、采取多元化方法展開教學這兩個方面入手,闡述了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具體策略
引言: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個主要內容。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增進閱讀與寫作的銜接關系,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開展語文學習,促進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诖?,教師應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引導學生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維度全面發(fā)展。
一、依據(jù)文章的內容展開讀寫結合教學
在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都是因為教師割裂了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所存在的關聯(lián),也就是說往往在閱讀課堂之中并沒有完成寫作內容的滲透。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會使得學生雖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卻不知作者是怎樣完成文章寫作的,從而導致閱讀的效果受到一定影響。通過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閱讀,不僅能夠呈現(xiàn)出豐富的寫作內容,還能夠為學生展示多樣的寫作方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文章的閱讀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真正地做到讀寫結合。如此,有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以及寫作方法,為之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通過讀寫結合提升審美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文學作品強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初步形成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統(tǒng)編教材中的課文文質兼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鑒賞、評價,可以讓學生對“美”形成基本的認識。同時,教師設計讀寫結合環(huán)節(jié),則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心中的美用文字表達出來。例如,在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時,作者用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對準了雨后街道上的景色,用文字勾勒出鮮明的色彩,描畫出生動的畫面,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生動的雨后秋景圖。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啟發(fā)學生從色彩美的角度品味課文,欣賞作者的寫作手法;另一方面設計隨堂練筆活動,要求學生分析顏色對比在勾勒畫面中的作用,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仿寫課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在進行文本的閱讀時,語言是最為基礎的內容,與此同時閱讀也是學生獲得豐富知識的主要活動之一,主要是因為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為之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應有效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并且能夠做到以文章閱讀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邊閱讀邊寫作,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貓》這一篇文章時,文章的開始作者便說明小貓的性格是古怪的,接下來又從不同的方面通過細節(jié)描寫的方式來呈現(xiàn)小貓古怪的性格,當然在此過程中也說明了小貓的可愛。作者在對小貓進行描寫時,所使用到的語言較為精彩,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要求學生一邊進行文章的閱讀,一邊進行優(yōu)美語句的勾畫,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具體來說,就是在讀寫結合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要求學生對閱讀文本的內容進行整合,完成知識框架的構建;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具體的讀寫結合任務;最后,就是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閱讀,并且圈畫出在文章中哪些部分能夠看出作者對于小貓的喜愛。當學生完成這些任務時,便實現(xiàn)了對文本內容的充分理解,也積累到了豐富的語言素材。
四、閱讀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與寫作往往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僅僅要做到以文章閱讀為主來引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還應該指導學生在對文本進行分析以及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多樣的寫作方法。通過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不同形式的練筆活動,促使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能夠完成語言的建構以及運用。在此過程中,有助于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也可要求學生依據(jù)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來完成寫作的活動,如此,學生便能夠對文本的內容進一步理解,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海上日出》這一課內容時,作者依據(jù)時間的順序,采用生動形象的描寫方式呈現(xiàn)出海上日出的具體過程,并且展示不同階段日出的特征。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時,要立足于日出的過程,以不同階段的特征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模仿寫作。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仿寫,是寫作初期積累豐富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方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對文章進行仿寫時,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寫作的難度,同時,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仿寫存在不同形式的練習,例如材料、結構以及表現(xiàn)手法等等,教師可以依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比如說,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依據(jù)學校中的某一個場所來展開刻畫,學生在進行寫作時,能夠依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以及情感對文本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與建構,與此同時,還可以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掌握不同形式的寫作方法,從而為今后在寫作中的自由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讀寫結合發(fā)展文化素養(yǎng)
語文課程人文氣息濃厚,包含著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在教學中,教師應借助語文學科優(yōu)勢,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區(qū)的文化,拓寬文化視野,初步形成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tài)度。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文化滲透,引導學生認識文化現(xiàn)象,學習并運用文化知識,引導學生表達對文化的態(tài)度。例如,在學習了《景陽岡》一課后,教師要求學生拓展閱讀,組織學生進行《水滸傳》的整本書閱讀,并設計“書寫讀后感”的任務。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借助《水滸傳》中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特點,促使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啟發(fā)學生從現(xiàn)代視角表達閱讀感悟,體會書中人物的優(yōu)點以及存在的局限性,進而讓學生以更加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良好的思維品質都是必不可少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chuàng)造性想象開始發(fā)展起來,而抽象邏輯思維的形成依然與感性經(jīng)驗密切相關。根據(jù)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要求,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借助語言文字形成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發(fā)展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例如,在學習《觀潮》一課時,教師一方面利用視頻、文字為學生營造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場面;另一方面還應啟發(fā)學生思考作者敘事的脈絡,理清時間規(guī)律,開展練筆活動。
結論: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時能夠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所存在的關聯(lián),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商慶娥.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優(yōu)化小學語文群文閱讀體系構建的研究[J].課外語文,2021(36):20-22.
[2]丁金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容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1(99):22-24.
[3]盧葉紅.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習作指導策略分析[J].名師在線,2021(34):34-35.
[4]許建玲.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訓練研究[J].甘肅教育,2021(23):73-75.
[5]朱夢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研究[J].課外語文,2021(3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