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睎
摘 要:小學生的質疑能力,對其自身其余各項能力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重視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能力,而學生的質疑能力則時常被忽略。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文章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質疑能力;培養(yǎng)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改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學生只有學會質疑,才能在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一、設計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興趣
根據(jù)小學生的發(fā)育特征,讓小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語文知識,到主動掌握學習方法去學習語文知識,其中的關鍵點在于思考。而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幫助小學生從回答問題的狀態(tài)轉變?yōu)樽约喊l(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減少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和環(huán)境,將學生的思維引入相應的情境中[1],使其感到疑惑,且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再加上平時教師和學生之間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和諧歡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會將自己的質疑大膽地說出來。這個過程體現(xiàn)了思考的重要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出自己的質疑,并跟教師一起解決問題,最終促進了自己思維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講解《蝸牛的獎杯》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明確如下教學目標。
1.帶領學生找出本課需要學習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詞語的意思,讓學生開動腦筋對需要學習的生字進行組詞,并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變化。
2.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3.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并且有感情地通讀課文。
4.閱讀課文之后,組織學生在班級里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讓學生踴躍發(fā)言,營造歡快的學習氣氛。
5.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榮譽,不要驕傲,要把今后學習和生活中得到的每一次榮譽當成是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教學的重點:教會學生識字,寫字;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提出問題的環(huán)境和氣氛;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題目產生疑惑,讓學生想象蝸牛會通過什么方式得到獎杯,大膽地想象課文的內容,然后經過對課文的通讀,抓住課文的重點,從而領悟課文想要表達的哲理[2]。
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先和學生玩一個猜謎游戲。教師出一個謎語讓學生猜,并用謎語引出蝸牛。然后,教師展示帶著翅膀的蝸牛圖片,讓學生將其與平時在生活中見到的蝸牛進行對比。之后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情境,讓學生對蝸牛和獎杯產生質疑,鼓勵學生舉手進行提問:“蝸牛行動那么慢,怎么會和獎杯聯(lián)系在一起呢?為什么現(xiàn)在的蝸牛沒有翅膀?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質疑對課文進行閱讀,在閱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解答蝸牛的翅膀是如何弄丟的,為什么蝸牛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這就是教師創(chuàng)造的質疑情境。教師要讓學生產生質疑,小學生的好奇心會讓其對質疑的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這個過程鍛煉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了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提出質疑的主動性。
二、創(chuàng)造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勇于提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jù)課本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機械地學習書本內容,忽略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思考。這種教學模式下,哪怕對教師給出的答案存在質疑,學生也只會忽略自己的疑惑,不會深究,更不會去找方法證實。部分教師經常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固有的模式中,在教學的過程中總以自己為中心[3]。教師圍繞著固定模式的教案進行教學,即使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見解,也不會被采納,只是固執(zhí)地按照教材中的內容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種課堂氛圍是枯燥的,教師只是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
例如,當教師給出問題“盛開的玫瑰花像( )”時,小學生會給出很多奇怪的答案。這種直接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并沒有從小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沒有一個合理的問題情境,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種課堂氛圍是緊張的。為了改變這種課堂氣氛,教師要與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相處模式,尤其是對學習偏差的學生,更要多關心他們。平時在課下,教師可以多與學生交流,尊重學生,成為學生的朋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則要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言,學生提出質疑時,要及時地給予肯定,比如教師可以說“你說的話有道理”“你想得很周到”“你很聰明”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有效地提高其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提出質疑的能力。此外,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多交流知識內容并且在交流過程中得到啟發(fā),這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其他人的意見和對問題的看法,并結合他人的不同看法開拓自己的思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在交流中,即便學生說錯了,教師也不應批評,因為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學生質疑能力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克服害怕出錯的心理,讓學生學會思考,敢于發(fā)問,從而深入理解所學知識,這才是新課改的主要目的[4]。
三、讓學生學會提問
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學好語文可以幫助學生強化邏輯思維能力。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新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所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世上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提問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最后運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一)不敢問變成敢問
學習語文既不是學會知識,也不是收獲結論。疑問會使學生心中的疑惑發(fā)展為認知沖突,進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學會提問。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幫助學生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提升學生質疑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有廣度、有深度地思考問題。即便教師覺得很多問題不合理,也不應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是要尊重學生,從多個角度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并且鼓勵學生繼續(xù)學習,提出更有意義的問題。
(二)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的問題
每個小學生的成長特點都存在差異,因此提出的問題也深淺不一。教師需要結合學生不同的特點,鼓勵學生勤思考,善提問,并且教師要起到示范作用。想要讓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教師可以對學生說:“老師平常都是怎樣向你們提問的,我都問了些什么呢?”倘若很少有學生舉手,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還可以對學生講:“你提的問題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我們是否可以換個角度提問?”這樣鼓勵學生多次發(fā)問,然后找準時機發(fā)掘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最后通過簡潔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當學生提出質疑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并且耐心地為學生進行講解,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不能忽視學生的提問,或是挖苦學生,讓學生心理受挫,自尊心受到傷害。
(三)利用課題進行啟發(fā)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題目有時會給學生留下許多疑問,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文章題目蘊含的問題進行思考。
例如,教師在講授《孫中山破陋習》時,學生會產生疑問:孫中山打破的是什么樣的陋習?課文有講道:以后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此時就有一位學生提問:“這件事為什么會深深地刺痛他幼小的心呢?”教師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他,而是讓他回想一下前面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自主尋找答案,最后學生自己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姐姐由于裹腳的原因,才會悶悶不樂。
(四)利用關鍵詞激起疑問
教師要在學生學習課文的同時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討論環(huán)境,讓學生自行在課本中找到整篇文章的關鍵詞,并引導學生對關鍵詞展開討論。
例如,在教學《月是故鄉(xiāng)明》時,教師會講述這篇文章表達的思想是“月是故鄉(xiāng)明”,這時學生在找出關鍵詞后會對教師提出疑惑:為什么只有故鄉(xiāng)的月亮才更明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也是教師備課工作的重點。這時教師要對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你很棒,老師也正想提問這個問題?!苯酉聛斫處熢贋閷W生講解《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五)在課文重點中引導學生提出疑問
在課文中會出現(xiàn)中心句或總結語,其具有概括課文的作用。在《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課文表達的重點,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月亮只有故鄉(xiāng)的才明亮?難道月亮會有很多個嗎?倘若學生沒有抓住問題的重點,教師可以對學生講:“你提的問題十分有價值,但是老師覺得你還可以認真地讀一下課文,看看能不能提出更好的問題。”這樣能讓學生認真地思考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偠灾?,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提問的正確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大幅提升學習效率[5]。
四、促進學生養(yǎng)成質疑好問的習慣
在課堂中,教師要重視應用問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養(yǎng)成提問的好習慣。
例如,在《臥薪嘗膽》的教學中,有的學生會產生質疑:吳國的大臣都要求滅掉越國,以除后患,但獲得勝利的吳王十分驕傲,不聽取大家的意見,答應了勾踐的請求,這是為什么呢?文中最后講的是越國出奇兵滅掉了吳國,奇兵是什么兵呢?這些問題不在課文內容里面,此時,教師不用去講解,可以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去看白話版《史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6]。只有解開束縛,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學生才能夠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屬于基礎學科,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加強學生的語文功底,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吳榮珍.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探討[J].中外交流,2019(4):109-110.
周艷婷.基于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探討[J].魅力中國,2020(31):215.
呂光芬.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8):121.
劉愛連.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9(57):53.
孫麗艷.簡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0):85.
王秀花.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20(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