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文短教,需要語文教師依據(jù)單元要素、課后習題和學生學情抓住切入點,引領學生學會自主探究。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有多篇文字較多、篇幅較長的課文。文章以此為例,論述創(chuàng)設長文短教的高效課堂的方法:把握單元要素,關注課后習題,立足兒童本位。
[關鍵詞] 長文短教;語文教學;兒童本位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好增與減的辯證關系。面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多篇長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運用減負增效策略,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快樂學習。
一、長文的概念及特點
長文通常指的是容量大、篇幅長、思想情感較為深刻的文章。從客觀角度來說,在人教版教材中,第二學段超過800字,第三學段超過1000字的現(xiàn)代文被稱為長文。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就有不少大篇幅文章。從主觀角度來說,那些由于文質兼美,具有較高文學價值而被教師“拉長了”教的文章也被稱為長文。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寫景文,其中有不少美詞佳句,如“淙淙”“蔥蔥蘢蘢”“千萬縷”“密密層層”等。學生對詞語的陌生感也給理解文章加大了阻力,從而使文章被隱形擴容。
二、長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一)“蜻蜓點水式”教學
面對長篇幅、深思想的課文,許多教師都會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逐段逐層甚至是咬文嚼字地講讀,“眉毛鼻子一把抓”的教學模式無形中就拉長了課堂時間,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表面關注了很多語言知識點,但實則根本不能深入悟透文章要素,導致了“蜻蜓點水式”的學習結果,根本無法實實在在地消化知識。
(二)忽略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識字量尚少、閱讀速度較慢的三年級學生極易形成學習疲憊感,教學達不到最佳效果。皮亞杰的兒童思維發(fā)展階段理論提出,年齡在7~12歲兒童的思維處于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兒童思維結構發(fā)展中,應充分關注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及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長文的教學設計必須注意到這一特點,過量、過深的講解將會超出學生現(xiàn)有的理解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對學習長文產(chǎn)生懼怕、厭煩的情緒。
三、長文短教的策略方法
(一)把握單元要素,明確“目的地”
人教版語文教材對不同主題的課文進行了歸類,從三年級課文開始每個單元的篇章頁用簡潔的語言點明語文要素,明確單元的教學目標(本單元的閱讀和寫作的教學重點)。這就是貫穿于整個單元教學中需要重視和落實的總目標。
以三年級上冊為例,第三單元、第四單元和第六單元的長文較多。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感受童話中豐富的想象元素,這個單元的課文篇幅都很長。雖然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童話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這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體會人物形象,感受童話體裁文章的特點,進而為本單元的習作打下基礎。第三和第四單元,從內(nèi)容上說,都是以童話故事為主題,但對閱讀訓練的要求卻在循序漸進地提高,從“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到“一邊讀一遍猜測,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從感受到猜想、預測,讓學生從閱讀課文的“旁觀者”轉變?yōu)殚喿x課文的“參與者”,這是提升閱讀訓練要求的能力的過程,也是由讀到寫的過程。第六單元以“祖國山河”為主題,包含四篇寫景類的精讀課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這個單元主要的教學目標是抓住關鍵句子來思考和理解段落的內(nèi)涵。這是對第二單元教學目標的升華,體現(xiàn)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的學習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學時應重點引導學生根據(jù)關鍵詞來理解段意,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式。小學語文學習目標體系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它決定了不同年級、不同冊次之間語文要素的密切關聯(lián)。在教學中,教師既要明確“這個”語文要素與前后冊次相關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又要環(huán)顧左右,把握好“這個”語文要素和本冊其他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只有把握好各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才能明確單元教學的定位,找到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的適切點。長文的脈絡比較隱秘,假如其教學目標為一個“理想目標地”,那課后習題則是通向教學目標的“最佳路徑”,它本身即是優(yōu)質資源,既表達了教材編著者的意圖,明確了教學內(nèi)容,又為教師提供了思考路徑,是學生學習的“腳手架”。
比如,第三單元是童話主題單元,如何感受童話故事的豐富性呢?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在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感受主人公的形象特點,而每篇課文后的習題都是很好的抓手?!顿u火柴的小女孩》提示我們關注:小女孩劃了幾次火柴?每次擦燃后她看到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愿望?略讀課文《那一定會很好》的閱讀提示引導學生思考:它從種子到木地板,這個變化背后是有怎樣的經(jīng)過?《在牛肚子里旅行》課文教學中,課后習題給了學習提示:在閱讀中關注主人公對話的心情,體會青頭與紅頭的友誼,畫出旅行的路線。在了解了紅頭的遭遇后,筆者讓學生仔細自由默讀,品一品描寫青頭的句子,出示課后習題:哪些語句讓你覺得它們是很要好的朋友呢?默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到三個地方的句子來談談。筆者引導學生邊讀邊畫出相關句子,圈出關鍵詞,并完成學習單,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指導讀后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緊扣重點詞句深入體會語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學生在朗讀體驗中暢談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了品析詞句和自主閱讀的水平。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進行指明讀、同桌讀、男女分角色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引導學生深入情境,學生體會到兩只小蟋蟀的友誼之深,感受到童話主人公青頭的機智勇敢及對朋友的關心。最后讓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說說感受。學生將對文章內(nèi)涵的感悟表達出來,體會到了課文傳揚的精神品質。教學目標就這樣一層一層地遞進,順其自然地達成了,整個過程中規(guī)避了逐一、死板的分析,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二)立足兒童本位,支持“駕駛者”
教師要貼近學生,知其所思、知其所困,對學生及學情進行深入把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要求及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年段特點,為他們量身打造學習長文的最佳模式。
以三年級學生為例,比較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課標要求三、四年級的學生能夠粗略知曉文章大意,并可以與他人交流感受。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適當?shù)靥岣邔W習要求,但不要過多追求高學段的寫作手法剖析和對人物思想的深化理解。在語文學習能力上,三、四年級的學生較一、二年級時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顯著提升,課前已經(jīng)可以通過查工具書、借助生活經(jīng)驗、詢問他人等多種方式認識生字詞,課上可以借助圖表或者一些關鍵問題來理解文章內(nèi)容。
因此,對于第二學段學生的長文學習,教師可以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訓練,指導學習默讀、略讀等閱讀形式,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長文的效率。如筆者在教學第三單元略讀課文《那一定會很好》時,先讓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文,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和含義。課堂上,筆者首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引導他們說一說“這粒種子先成了_____,又成了______,再成了_______。這是一個怎樣的經(jīng)過?”圈出它在不同時期變化成的物體。其次,找一找“那一定會很好”這句話在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對應的是什么愿望,用橫線畫出來。再讀一讀,從哪些地方看出主人公覺得“這樣很好”呢?最后,讓學生在階梯式的板塊遞升中感悟主人公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四個板塊可以歸納為尋歷程—找愿望—品人物—悟心態(tài)。
對于篇幅較長的文章,教師應當關注學生語言發(fā)展的需要,并把握好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梯度,以學定教,立足于學情,這樣才能確定合適的教學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馮芹.刪繁就簡,為語文課堂“瘦身”——例談語文課堂教學之舍與得[J].語文知識,2017(5):63-64.
[2] 張龍.對小學語文“長文短教”教學設計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3):23-24.
[作者簡介]張杰(1992—? ? ),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市石塘灣中心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