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霞
[摘 要]兒童詩是兒童認識世界、豐富情感、發(fā)展想象、實現(xiàn)自我、學習語言的典范。兒童詩的教學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把兒童詩還給兒童,使兒童詩真正地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在賞讀品味兒童詩的過程中,感受兒童詩的語言魅力,在充滿童趣而又貼近生活的兒童詩學習中,發(fā)展心智,享受詩意的童年。
[關鍵詞]兒童本位 兒童詩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9-026
兒童詩以其清純的情感、豐富的想象、明快的節(jié)奏頌揚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深受兒童的喜愛。兒童詩是兒童認識世界、豐富情感、發(fā)展想象、實現(xiàn)自我、學習語言的典范。因此,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兒童詩教學,絕不能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要從兒童的視角,用最貼近兒童的方式引領他們與詩歌對話,與大千世界對話,讓他們在賞讀品味兒童詩的過程中,感受兒童詩的語言魅力。
一、用詩歌教學喚醒想象
詩歌教學應該是學生感知、感悟詩詞美的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獲得文本思想和言語智慧的過程。要想讓學生“悠然心會,妙處說與君聽”,需要教師不斷地喚醒學生的情感。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秋天》的第二小節(jié)時,朱惠慧老師在學生充分讀詩,理解、想象詩歌情境的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喜歡作者筆下的秋風嗎?說說喜歡的理由。”并讓學生分享自己打滾或者奔跑的經(jīng)歷,然后再與學生聊當時他們的感受。這樣設計,豐富了詩歌的形象,喚醒了孩子的詩心,激發(fā)了他們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詩歌教學和閱讀教學一樣,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喚醒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喚醒學生內(nèi)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并以此來潤澤他們的心靈,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
二、讓詩歌教學充滿童趣
兒童詩教學是對生命的啟蒙教育,應該從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以兒童的視角,用最貼近兒童生活的方式引領兒童的心靈與詩歌、自然、生活對話。這種對話洋溢著生命的活力,滋養(yǎng)兒童的精神世界。
朱惠慧老師在教學《秋天》時,緊扣一個“嚷”字創(chuàng)設情境:“現(xiàn)在我們就是果園里的一只只蘋果、一串串葡萄,秋風在你的身邊奔跑,在你的腳底下打滾兒。此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嚷起來。請你也來嚷一嚷……”“秋天果園里的水果可多啦,可愛的小柿子在哪里?你也來嚷一嚷!”“還有橘子、梨子,咧著嘴笑的石榴……都來嚷一嚷!”這樣入情入境的體驗,以兒童的視角去還原詩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詩歌教學課堂產(chǎn)生獨特的魅力。孩子們在不經(jīng)意間就進入了兒童詩所營造的廣闊而迷人的想象空間,領會了詩歌所傳達的情趣和作者對秋天的情意。
三、讓詩歌教學貼近生活
兒童詩的讀者是兒童,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啟發(fā)孩子體會詩歌中的童趣。因此,教師要賦予詩歌豐富的生活意義,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獲得更多的生活感悟。朱老師在教學“桂子”“羊腸小道”“肥膘”“葡萄”“紅纓”“柔韌”這一組詞語時,在學生正確認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質疑:“說說哪個詞語自己還不理解。”有一個學生說不知道“紅纓”一詞是什么意思。朱老師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說說“紅纓”指的是玉米的哪個部分;并出示了一幅成熟的玉米圖片,讓學生在圖上指一指,幫助學生在詞語學習中認識事物。然后,朱老師還出示了戴在將軍戰(zhàn)馬頭上的紅纓以及帶有紅纓帽子的圖片,并且借助字典,讓學生明白將軍戰(zhàn)馬頭上的紅纓是榮耀的象征;讓學生再聯(lián)系詩歌中的語句,體會此時玉米舉著紅纓的高興和自豪。
詩中有關玉米的描寫只是作者筆下眾多的秋天景物之一,但“玉米舉著紅纓樂了,忘掉一個夏天的煩惱”這一充滿生活情趣的形象,有力地渲染出秋天的喜悅。這種聯(lián)系生活的詞語教學,讓一幅幅鮮活的畫面呈現(xiàn)在孩子們的眼前,使他們真實地感受到閱讀詩歌的愉悅幸福。
三、讓詩歌教學遠離功利
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安粚W詩,無以言?!痹娫~之美,在于感悟,在于閱讀,在于傳承。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如何更好地傳播傳統(tǒng)文化,領略詩詞之美呢?教材中編入不少的兒童詩,主要是為了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激發(fā)孩子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墒牵械慕處熢诮虒W時,做深入細致地分析講解,以理解為目的,忽視兒童的學習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對兒童詩產(chǎn)生了高不可攀的畏懼感,繼而談詩色變,漸漸失去了學習兒童詩的興趣。于丹說過:“要喚起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每天強迫孩子必須學多少?!币虼耍姼璧慕虒W要做到遠離功利。
在兒童詩的課堂上,如果教師心中不僅有課堂,而且還有詩,還有兒童,那么詩句就會從兒童的心靈深處自然流淌出來。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走進兒童詩,感受兒童詩的魅力,引導他們在快樂中閱讀,在閱讀中成長。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