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輝++潘文清
【摘 要】思考基礎教育中的兒童地位問題,分析學校辦學資源實際情況,提出新的辦學思想與理念。在學校環(huán)境布局,德育,綜合課程,e課堂等方面的探索積極而且有效。這些使“好玩的教育”從理念落實到實際中。
【關鍵詞】教育;兒童本位;環(huán)境;課程
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這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也給校長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近年來,通過深入思考基礎教育中的問題、分析學校教育教學資源以及評估它們的優(yōu)、劣勢,我們提出做“好玩的教育”的辦學思想。
一、我們的思考
1. 基于基礎教育中兒童本位的思考
基礎教育是面向兒童的教育,而玩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我們的教育能抓住兒童心理認知方面的特點,讓學習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這將多么令人愉悅,多么意義深遠??!我們倡導“好玩的教育”就是把辦學的定位、教學的目的進行轉換,從讓領導喜歡轉換到讓學生喜歡,從讓上級覺得好看轉換到讓學生覺得好玩。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在談基礎教育時,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基礎教育出現(xiàn)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把兒童作為中心、沒把學生作為主體。事實上,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學生,落腳點還是學生。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最重要的是按兒童生理、心理的成長規(guī)律辦事。社會、教師、家長都要為兒童服務而不是為兒童做主。我們的教育,終極目標是讓兒童在快樂和幸福的學習中學有所成,回歸教育的本真。中國的基礎教育才能進入新天地,邁向新時代。
2. 基于學校辦學資源的分析
我們結合學校的實際,對辦學資源進行深入的分析,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我們有足夠的資源支持辦好玩的教育。我校是一所位于城鄉(xiāng)接合部的農村小學,學校占地面積大,有21697平方米。校園環(huán)境恬淡優(yōu)雅,學校布局合理,區(qū)域分明,設施較為完善。有能滿足學生玩樂需要的運動場地,包括足球場、籃球場、兒童樂園、體育館、游泳池等,還有給學生體驗的生物園等。另外,我們的生源分三部分,有15%是沙墟一村的村民,有20%的是小區(qū)居民的子女,65%是進城務工子女,這些孩子及家長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天性自然,實在,有助于推動“好玩的教育”的發(fā)展。
3. 基于傳統(tǒng)特色教育項目與辦學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
學校一向重視體育運動,學校先后被評為廣東省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先進單位、成為廣州市校園足球推廣學校,毽球成為番禺區(qū)體育運動傳統(tǒng)項目。自2013年學校提出“快樂教育”的辦學思想,并沿著快樂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有意義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與我們目前提出的辦“好玩的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二、我們的實踐
怎樣讓快樂教育這一教育愿景更接地氣,更能融入兒童心靈呢?近年來,我們做了如下五個方面的探索。
1. 設計好玩的校園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們的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既是一種管理,又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手段。學校環(huán)境是一種隱性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好學校環(huán)境這本潛在課程,陶冶師生情操,使師生心情愉悅,有著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功效。在進行校園環(huán)境設計時,我們注重營造校園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校園布局合理化,如生活區(qū)、教學區(qū)、運動區(qū)等功能區(qū)的布局相對獨立;校園全方位綠化,校園百花競放、芳草萋萋、綠樹成蔭,儼如公園或花園。我們還根據(jù)學校“辦學理念”,在走廊展示教師的“幸福寄語”、“陽光兒童笑臉墻”;根據(jù)“特色辦學”理念要求,在操場修建兒童樂園、重新修整生物園、設立七彩涂鴉長廊等,增加校園與學生的互動性,讓校園好玩起來,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讓每位師生都能受到快樂校園環(huán)境的無聲熏陶。
2. 重構好玩的管理生態(tài)
做好玩的教育還要讓教師感覺教育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需要引導教師主動投入其中,讓他們在“好玩”中找到存在感和意義。如果將教師的工作看成是“登山”運動,那么我們應該為他們營造“登山”的氛圍和目標。一所學校若只有一座“山”,所有老師“登山”就只有一個目標,我們需要指導教師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登山”路徑。于是我們就有了基于項目管理的“項目制扁平管理”嘗試。學校把實施的各項改革工作,以項目化方式“推送”給行政部門或教師組建的團隊,由項目組按學校要求組織人員、制定計劃,并全程負責實施、達成目標。根據(jù)發(fā)展需要,學校每年將推送多個項目供教師選擇參與;每個項目團隊的教師,根據(jù)項目需要,可以來自相同年級,也可以來自不同年級。
3. 開展好玩的德育
活動是載體,我們注重特色化辦學,精心設計相關活動,并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系列,讓學生在系列化的活動中體驗學校特色,參與學校特色的構建。注意大型活動與小型活動的有機結合,既造成聲勢,又有機滲透。例如,我們以節(jié)日為契機,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活動。如“五一”勞動節(jié),開展別開生面的小鬼當家體驗活動,春節(jié)、端午、中秋開展“走進傳統(tǒng)文化之旅”體驗活動等。我們還抓住教育的重要契機,利用儀式開展教育活動,如新生開學典禮、畢業(yè)班的畢業(yè)典禮等,讓學生感受作為一名學生的光榮與使命。結合市橋城區(qū)的常態(tài)活動——讀書節(jié)、辯論周、科技節(jié)、運動會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豐富多彩、充滿趣味的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變說教為體驗,讓教育深入學生心中,內化為成長的動力。
4. 開發(fā)好玩的課程
“好玩”需要讓課程連接生活。只有讓學生學習的課程與生活連接,學生才會有無窮的學習動力。學校教育通過生活實踐,以綜合化走向學科統(tǒng)一完整。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就是本著這樣的認識。形成了凸顯學校特色的足球、籃球、毽球主題活動課程,有關于社會熱點的課程,有基于師生興趣的自選課程,還有基于學科的拓展課程等。小社團自選課程同樣精彩紛呈。開設“學科拓展類、語言藝術類、生活技能類”等社團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形成了豐富有趣的沙墟一小社團活動課程體系,目前我校的社團活動有近30個,于每周星期四下午第二、三節(jié)進行。豐富多彩的校本活動課程實現(xiàn)語文、數(shù)學、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課程、課堂融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求深層次的學習,學習不再是痛苦的事情,而是學生快樂成長的有效載體。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也讓學校的品牌創(chuàng)建成效喜人,毽球、足球、閱讀社團被評為番禺區(qū)優(yōu)秀社團, 2016年學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國足球特色學校。
教育還應該是“有感”的學習過程。小學生年齡雖小,在教育中不能只是做聽眾,需要調動其全身感官,通過親身體會獲得知識與經(jīng)驗,成為學習的主人。今后,我們將嘗試構建訓練學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五感”課程。通過在學生熟悉的自然、社區(qū)、學校、家庭等四類生活情境中開啟五感訓練活動,打開五感世界、發(fā)展抽象能力、與世界互動連接。
5. 重構好玩的課堂
“好玩”需要讓學習走向自主。近年來,我們緊緊跟著番禺區(qū)課改——研學后教的步伐,構建了有學校特色的“三導三學”研學模式,積極探索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智慧教育——電子書包的實驗,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沙一e”課堂模式。課前,老師會在電子書包里傳送學案、微課、圖片、文字資源、研學問題等讓學生自主學習,或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將學習過程前置。課堂上,老師通過課前測試及瀏覽電子書包反饋出來的情況,或小組展示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課堂上學生展示學習、互動交流的時間更充分。課后,學生借助電子書包,進行拓展探究性學習,把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闊更深入的天地。借助微課、推送前置性學習任務,借助電子書包、電腦等移動終端實現(xiàn)課堂的翻轉。讓學習隨時隨處可行,讓學習充滿驚喜與樂趣!近年來,我校的智慧教育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全國雙課堂《學報》、《廣東教育》有學校電子書包專欄介紹。五位教師成為區(qū)電子書包實驗中心組成員。參加全國新技術個性化賽課,音樂課例獲一等獎,英語課例獲二等獎。潘文清、郭錦輝、李偉、楊陽寫的論文《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三導三學”教學模式研究》在混合學習國際會議曁教育技術國際研討會宣讀并在其核心刊物《Blended Learning Alig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s》發(fā)表。
讓教育變成“好玩”的事情,不是矯情做作,而是教育人內心的一種詩意追求?!昂猛妗钡睦砟钚枰覀儗逃3旨で榕c專注,需要我們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需要,需要我們基于教書育人的本心?!昂猛妗本褪亲尳處熃痰糜幸饬x、學生學得有意思?;貧w教育者的初心,教育可以成為真正“好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