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利
摘要:筆者從教三十余年,組織參與校本教研無數,針對當下校本教研的現狀,提出自己的思考,從校本教研方式的角度,從自修、同伴互助、主題研討、專業(yè)引領、協(xié)同研討、信息技術融合幾個方面探討了新形勢下校本教研轉型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校本教研;方式轉型;思考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國家對學校教育和教師職業(yè)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信息技術的介入,隨著“空中課堂”“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模式的展開,我們的校本教研的方式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作為身在一線的教研工作者,如何讓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如何促進校本教研針對性和時效性?如何把校本教研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如何推廣校本教研成果……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小學校本教研方式的轉型的幾點思考
基于筆者所見的小學現狀與思考,在進行學校校本教研的設計和實踐中,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用校本教研方式的變革推動校本教研的發(fā)展,促進教師參與教研的廣度和深度,是完全可行的。
(一)任務驅動式自修
教師的自我學習提升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方式,學校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對不同時期教師提出不同要求,以學期為周期,完成自修的任務,促進教師自我成長,提高校本教研效率。例如對新入職教師要求一學期閱讀1—3本教學專著并結合班級教學實際完成讀后感;聽優(yōu)秀課例1—3節(jié)并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完成聽后反思;上一堂合格課并完成一篇切合實際的教學反思等,有任務、有壓力,才有動力、有效果。
(二)課堂觀察式聽評課
在校本教研中,教師之間互相聽評課一直是一項重要內容。那么如何讓其“舊貌換新顏”呢?課堂觀察無疑是更好地選擇。學校在制定聽課記錄的同時,也給每個聽課教師安排了課堂觀察任務。在新課程理念下,把之前聽課的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生,確立了聽評課標準:學生課堂提問率、學生回答問題覆蓋率、學生課堂專注度、個別學生課堂表現等,要求教師在聽課期間重點關注學生的表現,同年級組教師進行分工,每個教師重點關注一個方面,然后進行匯總,課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幫助上課教師反思教學的同時,引領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對同一教師每次聽課的記錄進行統(tǒng)計,每學年進行一次匯總,幫助教師系統(tǒng)地反思教學效果,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三)主題式校本研修
為了增強校本教研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主題式研修是重要的方式,針對學校的實際,可以安排不同的研修主題,組建研修團隊,對全體教師進行研修培訓,校本教研效果會更佳。主題式教研還要以“微課題”研究為助力,學校應當積極引導教師針對自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開展校本課題研究,適當簡化科研的流程,以“問題描述”“研究措施”“過程實踐”“研究成果”為主體,解決一個個的小問題、小主題,幫助教師將校本研修走向深入。
(四)問題式專業(yè)引領
專業(yè)引領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途徑,為了是引領更有效,更有針對性,學校應該在邀請專家以前,利用信息技術對學校教師進行問卷式調研,了解教師期待解決的教育教學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梳理,有針對性地邀請專家就某一個學校老師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培訓,才能有效果。比如針對現在流行的“大單元備課”,就需要首先了解學校針對這一問題自我研修的狀況,同時收集教師面臨的問題,然后有針對問題,有目的地請專家對教師進行引領,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五)協(xié)同式校本教研
1、師徒協(xié)同
師徒結對是校本教研的老辦法,是為了幫助新入職教師快速成長的重要方式。給予每個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引薦一位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成熟教師,要求一對一重點幫扶,每周師傅至少聽一次徒弟的課,進行一次師徒交流研修。同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不但要求師徒之間互相學習聽課,也要求年級組、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高級教師每周至少聽一節(jié)年輕教師的課,同時進行課后交流。同時,同年級組成熟教師每月至少聽一次組內年輕老師的課,多溝通交流。如此形成立體協(xié)同的幫扶模式,既促進了年輕教師成長,也讓中老年教師、骨干教師有了展示的舞臺。
2、年級協(xié)同
每學期舉行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展示,幫助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具體做法是:同年級組教師組成教學研究共同體,集體備課——試講——交流反思——試講——反思交流——展示課;最后是全校語文教師組成教學研究共同體,個人反思——集體交流——評價總結。通過這樣層層研究,既幫助青年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專業(yè)成長,也調動了其它教師的教研積極性和參與性,讓全體教師參與到教研當中。
3、任務協(xié)同
每學期學校開展一個校本教研的大主題,如“指向閱讀的識字教學”,針對這一任務,組建研究團隊,針對年段特點,全體教師卷入研究,“理論學習——課例研討——教學實踐——反思總結”,各階段各團隊任務分工明確,最后完成任務,讓所有教師在協(xié)同研究中得到成長。
4、校際協(xié)同
協(xié)同式校本教研除了本校教師的協(xié)同之外,還可以和兄弟學校針對某一主題進行協(xié)同研究,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學校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六) 信息技術融和式校本教研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而線上線下教學的交織必然帶來校本教研方式的變革。因此,學校校本教研應當針對不同情況,合理運用線上直播、視頻會議等教研方式,同時和線下培訓相結合,加強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應用,把微課引入課堂,在校本教研的內容注重信息技術的運用,以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
二、結語
校本教研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校應當在對本校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系統(tǒng)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創(chuàng)建深入到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和學生發(fā)展評價等方面的校本教研特色,充分發(fā)揮好校本教研功能,優(yōu)化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探索“讀、研、思、踐”四合一校本研修途徑,促進全校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保證教學活動以學科育人為導向,有序、規(guī)范、高效地運行。
參考文獻:
[1] 王增強.“五標教研”:一種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J]. 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9(04): 11-13.
[2] 鄭海珊,陳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例談[J].教學與管理,2006(26):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