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霞
[摘 ? ?要]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工作過程中,應結合學生學情舉行知識講座,把握疏導契機,引導學生大膽挑戰(zhàn)自我,讓他們在主題活動中宣泄情感,健全激勵機制,促使他們感受成功,這些方法能調節(jié)學生心理,起到德育效果。
[關鍵詞]個體差異理論;心理疏導;初中班主任
初中是學生身心迅速發(fā)展的階段,他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心理問題,班主任需要對他們進行合理引導。學者邱學宗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因為工作量比較大,常常沒有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不知不覺采用“一視同仁”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不利于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個體差異指在社會群體競爭中,個體之間先天稟賦差異和后天環(huán)境差異造成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論認為人的心理構成千差萬別,先天條件和后天知識形成了人在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在展開心理疏導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不同的工作策略,這樣才能提升德育效果。
一、舉辦知識講座,理性認知
德育是一項教育人的系統(tǒng)工作,其中存在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在深層次上體現(xiàn)為認知、情感、意志、態(tài)度等心理因素。基于個體差異理論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學生對于心理問題的認識有所不同,遇到的具體矛盾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設立知識講座,讓不同的學生選擇參與不同的項目,提升自己的理性認識。這樣的主題知識講座也能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工作的特點,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不同層次的矛盾。
初中生面對的心理問題各不相同,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夠理想,主要面臨的是學業(yè)的壓力;還有的學生出現(xiàn)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長的關系不夠融洽;也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懵懂的情愫,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和異性之間的關系。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設計系列知識講座,幫助學生解決青春期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內容。如有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異性,不知道是否能向異性表達自己的好感,該學生可以選擇“青春期心理問題”主題課程,了解相關情況。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青春期出現(xiàn)對異性的好感是正常的現(xiàn)象,不必故意回避合理的異性交往,但是也要避免出現(xiàn)早戀等問題,影響學習。在一番學習后,學生對青春期有了理性認識,反思自我,思考如何調節(jié)心態(tài),舒緩內心的緊張情緒。
舉辦知識講座能讓德育工作增添科學含量,同時也能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教師不必強求學生傾聽所有的講座,可以讓他們把握住自己的關鍵問題,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講座。這樣的教學更符合學生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也有助于教師對他們進行切實指導,能幫助大家疏導心理問題。
二、抓住替代契機,形成平衡
當代初中生的心理成熟比較快,但是也存在不穩(wěn)定的因素,在青春期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此時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的舉動,把握各種生成資源,找到契機對他們進行引導,促使他們形成平衡的心態(tài),消除內心的煩惱。
如有學生在青春期出現(xiàn)逆反心理,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教師嘗試結合不同學生的家庭特點,抓住替代契機進行引導,促使他們平衡心理問題。如有學生家中有兄弟姐妹,教師就可以讓他們嘗試和兄弟姐妹進行溝通,說說各自對父母的看法,在交流討論中,學生發(fā)現(xiàn)父母其實并沒有偏向某一個孩子,而是對大家都一視同仁。還有的學生雖然對家長比較反感,但是卻和爺爺奶奶關系很好。教師引導其進行情感替代,看家長如何孝順父母,體會父母其實也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這樣也起到了舒緩的效果,讓學生將對爺爺奶奶的愛轉移到父母身上,從而消除代溝。這樣的疏導把握了學生的學情,讓他們的心態(tài)更平穩(wěn)。
教師要把握教學的關鍵契機,對學生出現(xiàn)的思想、行為偏差進行及時溝通、引導,促使他們糾正各種心理問題,進而得到全面發(fā)展。這樣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特點,符合個體差異理論,有助于學生展開社會性發(fā)展,為他們的成長解惑。
三、鼓勵不斷挑戰(zhàn),消除障礙
根據(jù)個體差異理論,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面對的心理問題也有所不同,其性格特點也各有差異。如有的學生敢于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但是有的學生則較為怯懦,且容易放棄。教師要針對此類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鼓勵他們大膽挑戰(zhàn)自我,幫助其消除心理上的畏懼感,從而實現(xiàn)自我。
一名學生想要參加學校的英語演講競賽,但是他比較膽小怯弱,害怕自己沒有得到好成績會被大家恥笑,因此一直都不敢報名。教師在了解情況后結合其心理狀況進行引導,鼓勵其挑戰(zhàn)自我?!皼]有挑戰(zhàn)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想展現(xiàn)自己的英語才華,就大膽地試一下。不必在乎成績,也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相信我,在參與比賽后,你的收獲一定會更多。”在學生參加比賽后,教師還引導其進行思考:“在比賽中,你是否結交了一些好朋友呢,是否讓自己的英語口語水平有所提高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足夠了,這一次沒有得到好成績,是為了讓你擁有再次挑戰(zhàn)自我的機會?!痹诮處煹囊龑聦W生膽怯的心理得到了改善,消除了內心的障礙,變得敢于挑戰(zhàn)自我。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能力,設定不同等級的挑戰(zhàn)難度,讓他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能結合自身的特點選擇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挑戰(zhàn)項目。這樣的心理疏導符合學生的學情,也能體現(xiàn)出個性差異理論的特點。
四、設計主題活動,遷移宣泄
如果情感得不到宣泄,那么學生的心理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教師要結合個體差異理論,設計各種不同主題的活動項目,讓學生主動投入其中,嘗試在宣泄情感的基礎上遷移應用,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初中階段,部分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所以心理狀態(tài)不太好。由于學生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設計了系列主題活動,讓大家選擇參加,宣泄情感。學生可以選擇情感轉移法,如不擅長語文、卻擅長體育的學生,可以參加一次體育競賽,在賽場上宣泄自己的情感,然后擺正心態(tài),重新回到課堂生活中。還有的學生可以選擇傾訴法,在主題班會中,他們可以向自己的同伴訴說自己遇到的困擾,看看其他同學是否有幫助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們的情感也有了傾瀉的渠道,能起到舒緩壓力的效果。此外還有正面對抗法,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某一個學習專題進行探討,嘗試在互相幫助中尋找解決辦法,用正面應對的方式進行挑戰(zhàn)。這樣的主題活動能讓學生宣泄情感,消除學習壓力。
在設計主題活動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課件,促使學生在悅目的視頻、圖片引導下進入愉悅的情感,從而解決心理問題。此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校外活動,嘗試向同伴袒露心聲,互訴煩惱,這樣也能起到排憂解難的效果,并讓學生在主題活動中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
五、健全激勵機制,體驗成功
結合個體差異理論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勇于挑戰(zhàn)自我,但是也有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勇氣。教師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健全激勵體制,給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鼓勵,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競爭活動中,從而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也能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使他們勇敢地面對人生。
班級中不少學生不擅長和他人交流,性格上比較內向,還有的學生則性格比較急躁,容易和他人爭吵,面對迥然不同的心理問題,教師嘗試健全班級管理系統(tǒng),將激勵機制納入其中,鼓勵學生嘗試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問題,更好地融入班集體中。性格內向的學生要嘗試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并試著和他人進行交流,大膽地表達想法,如果他們能成功地完成管理任務,則能得到獎勵。對于性格暴躁的學生,教師則要求他們融入團隊活動中,如果他們能控制情緒,和諧地和他人相處,也可以得到獎勵。這樣的激勵機制考慮到了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而且能讓他們在管理班級的同時調節(jié)內心狀態(tài),解決心理問題,有很好的德育工作效果。
社會導向機制提倡競爭,鼓勵學生敢想敢干,要避免安于現(xiàn)狀,避免被市場經濟的大潮所淘汰。所以教師也要健全激勵機制,組織學生參與到競爭活動中,并給予成功者一定的獎勵,給予失敗者鼓勵和支持。這樣能讓學生體驗成功,調動積極性,從而改善各種心理問題。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要求,班主任要全面了解班級學生,深入分析每一名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但是由于不同的學生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教師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因此班級德育工作實際上是用“不平等”的策略實現(xiàn)教育平等的原則。班主任要基于個體差異展開工作設計,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邱學宗.論思想品德個體差異教學[J].絲路視野,2018(15):104-104.
[2]楊文英.論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平等”與“不平等”[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半月,2012(004):42-43.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