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群
摘要:新課程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改變自身傳統(tǒng)單一的授課方式,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感受為其打造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通過積極轉變自身的授課觀念,不斷創(chuàng)新授課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等等,良好地引導學生展開科學探究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本篇文章則針對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途徑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和探析。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效率;提高;途徑
引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目前,科學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學的主要課程之一。其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內容比較廣泛,具有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其個人良好發(fā)展的作用。為了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授課的效率,老師要能夠學會結合多種授課手段對其進行良好的引導教學,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其更好地認識科學知識的本質。
一、教師應改變教育觀念,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長期影響,部分教師依然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忽略其學習的過程。在目前的小學科學授課中,多數老師在授課中還是會習慣性應用舊有單一的方式為學生講解知識,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長期處于被動地學習狀態(tài)下,很難對科學學科產生學習興趣。由于其學習的熱情下降,沒有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的意識,整體的科學教學質量并不理想[1]。
例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的小學科學教材當中的“動物有哪些相同特點”這一課的內容中,這一單元選擇了軟體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昆蟲以及魚類四種動物。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事先準備以上四種動物的圖片,分別有蝸牛、蚯蚓、螞蟻、金魚。之后設計教學目標,讓同學們通過觀察和分析總結出四種動物分別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在尊重同學們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指導,積極鼓勵大家能夠暢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通過應用板書形成表格的形式,總結同學們給出的答案。通過這一方式,有效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
二、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目前,信息技術逐漸融入到教育行業(yè)當中,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歡迎。老師要學會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更加直觀地全面地展現出相關的知識內容。同時,通過借助網絡信息技術,適當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信息技術目前在課堂上有很多種應用的形式,比如微課、創(chuàng)設情景等等。老師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帶領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2]。
例如,講解“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中,為了讓同學們更加了解食物在進入人體之后到排出去的這一過程,老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同學們制作一個簡單的微課視頻。從介紹口腔的作用到食管和胃部以及小腸和大腸的作用,幫助同學們簡單快速地了解身體的幾個消化器官。使其能夠借助生動直觀的微課視頻,掌握每個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微課本身具有短小便捷的作用,相較于教師口頭上的講述,其可以在視覺上直接為學生輸送知識信息,幫助學生高效地完成該課的學習。同時,同學們在沒有聽懂或者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也可以反復觀看微課,直到學會為止。
三、創(chuàng)設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課堂問題提問是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師通過提問能夠更詳細地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并針對其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學習能力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同時,問題還能激發(fā)同學們產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主動動腦思考,有效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
例如,學習“相互協(xié)作的人體器官”中,老師先一一為同學們介紹一下人體都有哪些器官,介紹人體器官中的消化器官和運動器官的協(xié)同工作。之后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分別向同學們提出問題:(1)請回憶一遍,人體的主要器官都有哪些?(2)人在活動的過程中,各個器官之間的聯系是怎樣的?(3)為了讓各種器官能夠更好地為人體工作,我們應該養(yǎng)成怎樣的生活習慣呢?教師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不但能夠有效啟發(fā)學生的思維,還能強化其在遇到問題時的思考能力。
四、積極展開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本質
小組合作學習一直是課堂授課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給出教學任務,讓學生針對教師給出的任務展開詳細的討論和探究?;蛘咦屚瑢W們合作展開科學實驗,通過讓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意見,達到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目的,并使其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科學的真理。
例如,教學“種植我們的植物”中,教師先結合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平均分配小組。之后給各個小組下發(fā)一些青菜的種子,并讓每個小組準備一盆合適的小花盆。將種子播種到花盆里深度約1厘米的小坑當中,再用土將其蓋上,澆進適量的水,讓土壤變得濕潤,最后將其放在溫暖的,陽光能夠照射到的地方。之后,老師則讓各個小組分別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通過寫好種植之后的觀察日記,幫助其深刻認識種植植物形成的過程。
五、結合實際生活展開教學,結合學生熟知的事物對其進行引導
小學科學和實際生活現象息息相關,為了幫助學生更加了解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科學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大家的實際生活經驗對其進行良好的引導教學。通過引入其熟知的事物引導,不但能使其更加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當中,還能使其意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教學“食物中的營養(yǎng)”和“營養(yǎng)要均衡”中,教師可以幫助大家認識到哪些食物食用過量會對身體不好,哪些食物的適度食用能夠讓身體變得更加得健康。讓同學們意識到吃什么的重要性,使其明白,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要多吃有營養(yǎng)的食物,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促進自身更加健康地成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能夠不斷分析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其問題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通過創(chuàng)新有效的授課手段,帶領學生更好地投入到科學的學習當中,使其能夠在學習中持續(xù)保持好奇心和質疑心理。同時,要注重激發(fā)其產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學會將理論和實際進行聯系,通過引導其實踐活動中的親身體驗,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黃宗強.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融合[J].當代家庭教育,2020(36):8-9.
[2]金衛(wèi)國.小學科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12):209+211.
[3]林琳.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J].教育藝術,2020(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