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宣
【摘要】中國的飲食烹飪文化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藝術,享譽世界。中國傳統(tǒng)飲食烹飪文化走向世界過程中,漢英翻譯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寓意深刻的菜名翻譯是核心內(nèi)容,也是翻譯的難點。本文基于前人的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國特殊菜名漢語翻譯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翻譯方法與技巧,以期對有效翻譯中國特殊菜名,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發(fā)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漢英翻譯;特殊菜名;中國飲食;方法
一、引言
中國的飲食烹飪文化歷史悠久,備受國內(nèi)外友人們的青睞。“飲食是一種文化的現(xiàn)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而語言及其翻譯作為溝通文化的橋梁,在當今這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爸腥A飲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對中國菜的英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在中國傳統(tǒng)飲食烹飪文化的外譯過程中,一些特殊菜名的翻譯存在明顯不足,具體表現(xiàn)在中西文化差異阻礙菜名的翻譯;翻譯方法缺乏有效性;翻譯技巧的欠缺導致翻譯單調(diào)、枯燥而失去原有的菜肴韻味;菜名中包含的名人故事、奇聞異事被翻譯丟失。如“深圳某知名菜館的夫妻肺片被譯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片);猴魁茶被譯成Number one monkey-tea(第一只猴子茶)”。以上菜名被人們賦予了深層含義,有的還具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獨有特色和韻味。如果翻譯此類特殊菜名時,譯者照搬字面翻譯而無視菜名的內(nèi)涵,譯名必然寓意盡失,語義扭曲,甚至令人啼笑皆非,從而嚴重阻礙我國飲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本文以中國特殊菜名翻譯為研究對象,借鑒前人的成果和方法及大量翻譯的成功案例,將特殊菜名進行分類,逐一討論各種情況,提出一套特殊菜名漢英翻譯的方法。
二、中國特殊菜名的內(nèi)涵闡述
“中國菜肴名稱翻譯難,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中國人無所不吃,二是中國菜講究五味調(diào)和,刀工技巧,烹飪技法等都能體現(xiàn)在菜肴名稱中,三是中國人給菜肴命名大都追求風雅”。由此可知,中國菜名被人們賦予了深層含義。許多菜肴,我們可以識其名而知其物,但也有很多卻令我們聞其名,卻不辯所云。這些特殊菜名,有的借用人名和地名,有的源于歷史事件、傳說和典故,還有的是人們追求吉祥如意而賦予其美好寓意,我們需要分別闡述以上這些情況。
1.借用人名和地名。以人名、地名及事件名而命名的中國菜名大多蘊涵著某個歷史時期的人物、他的故事或傳說。如東坡肉是北宋詞人蘇軾所創(chuàng),“東坡”源自其蘇軾的字;德州扒雞是一種五香脫骨扒雞,因產(chǎn)自德州而得名。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宋嫂魚羹等菜名,都是借用人名、地名而命名的菜肴實例。
2.借用歷史事件、傳說和典故。借用歷史事件、傳說和典故的菜名有赤壁會商、莼羹鱸燴、佛跳墻等等。這些故事,有的是真實歷史事件,如莼羹鱸燴,是用太湖流域出產(chǎn)的莼菜和江浙一帶的鱸魚燴制而成,相傳晉時張翰在外做官時每到秋天便思念家鄉(xiāng)的這道菜,這道菜便也被賦予了思鄉(xiāng)的涵義。有的故事屬于傳說,如佛跳墻,其名源于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傳經(jīng)的途中路過閩都福州,他投宿的旅店與一貴官家有一墻之隔,官家正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聞之垂涎三尺,放棄多年修行,跳墻而入一享美味,“佛跳墻”因此得名。
3.以美好的寓意用作菜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高雅文化的愿望愈加強烈。很多中國菜的命名逐漸脫離本質意義而趨向吉祥寓意,人們多用比喻、夸張和象征的手法,讓菜肴名稱不僅優(yōu)美動聽,而且形象逼真,追求名與物的融合美。它們中有期盼全家幸福團圓的“全家?!?,祈求姻緣的“龍鳳呈祥”,渴望富貴的“年年有魚”等等。這類菜名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也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4.融合多種含義的菜名。有的菜名是融合了歷史、典故和美好的多重寓意?!罢渲轸浯浒子駵?,是用白菜幫、菠菜葉(翡翠)、豆腐(白玉)和鍋巴碎米粒(珍珠)做成的一道湯,它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年少時因家貧經(jīng)常食不果腹,一次餓昏倒在路上,一位婆婆把他救起帶回家,用家里僅有的剩飯煮熟給朱元璋吃,還自嘲地告訴他,這叫“珍珠翡翠白玉湯”。可見,這類菜并非名副其實。
三、中國特殊菜名的翻譯方法分解
劉清波認為中國特殊菜名的翻譯原則為“舍繁就簡、避虛就實、音譯原則”。舍繁就簡原則要求我們的翻譯要簡明扼要。和西餐菜名相比,中國菜名過于冗長繁雜,外國人比較難接受,因此,譯者在進行漢英翻譯的時候不必字字對應,但求表達清楚,簡明扼要。例如,蓮子薏米燉鴨湯我們通常翻譯為“Duck soup with lotus seeds and barley”,翻譯時省去Stewed(燉),因為湯本來就是燉出來的。上文中提到中國特殊菜名往往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涵義,有些菜名通過比喻、聯(lián)想的方式融合了動植物名稱、自然景觀甚至成語典故。我們在做翻譯時只譯出它實質的菜名。如紅燒獅子頭中,獅子頭所指的并不是獅子的頭,而是豬肉丸,實質翻譯譯成“Braised pork balls”,此為避虛就實。音譯原則是指,如果譯者不能在目標語中找到與源語言相對應的詞語,我們一般采用音譯的方法進行翻譯。借鑒“豆腐(Doufu)”“餃子(Jiaozi)”等成功的漢英音譯案例,我們可以繼續(xù)采用此方式創(chuàng)造出更多能夠被外國人接受和認同的菜名,從而促進中外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
1.帶有人名和地名的菜名。翻譯這類中國菜名時,常用直譯或意譯菜料+音譯人名、事件名或地名+Style。例如,毛家紅燒肉用該方法譯為“Braised Pork, Mao's Family Style”;湖南牛肉譯為“Beef, Hunan style”,也可把該菜的特色“辣”譯出,為“Peppery Beef, Hunan style”;有些中國菜名只含有人名和地名,沒有說明烹飪方法,譯者可以增譯出相應的信息,如之前提到過的東坡肉“Braised Dongpo Pork”,德州扒雞 “Braised Chicken, Dezhou Style”,加上“Braised”一詞是增加了烹飪方法,有助于讀者的理解。
2.借用歷史事件、傳說和典故的菜肴。事件名和傳說的翻譯相比前項要較為復雜,常用音譯菜名—菜肴的做法+典故。在以事件命名的中國菜中,其名稱往往只有事件名而不含有菜肴的菜料和做法,而對于中國文化不太熟悉的外國人來說,僅僅接受音譯名稱是不夠的,譯者需通過增譯法來說明菜肴的情況。如赤壁會商可用該方法譯為“Chibi—Steamed Shrimps in Egg Soup”。
有的菜名沒有提及任何菜料和做法,我們在翻譯時將菜名音譯并說明其中含有的菜品和做法后,可簡單說明菜名典故的由來?!胺鹛鴫Α笔怯酶邷珶豸~翅、鮑魚和參,其中還有各種調(diào)料。佛跳墻做法復雜,所需菜料多,我們不必將所需菜料全部翻譯,只需翻譯魚翅和鮑魚這兩種主要菜料;最后,如果需要,可簡略介紹一下菜肴名稱的由來——為什么叫作佛跳墻。綜上,“佛跳墻”可譯為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
3.以美好的寓意用作菜名的菜肴。在翻譯此類菜肴的名稱時,常用完全放棄虛名,直接翻譯它本質的含義。如最常見的菜肴全家福——一道以多種干海產(chǎn)品、肉、蛋等烹制的菜,因涉及所有類型的食材而得名,為了簡潔易懂,我們通常翻譯為“Stewed Assorted Meat”,(燉各種類型的肉);龍鳳呈祥這道菜的做法是龍蝦段上擺青蒜苗,似龍與鳳在一起。在這里,菜名中的“龍”我們不能翻譯成“dragon”,首先,龍鳳呈祥中的龍存在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在我們當今社會沒有“龍”這種生物;其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是吉祥如意、風調(diào)雨順的象征,但在西方的文化中,龍往往代表“魔鬼、撒旦”,是邪惡和暴力的象征,這與菜名所想表達的意思截然相反,所以直譯菜名是不可取的。由此,我們不妨將其菜料直接翻譯出來,龍蝦段與青蒜苗。綜上,龍鳳呈祥可譯作“Chinese Lobster Pieces atop Garlic Greens”。
再比如,螞蟻上樹這道菜肴,如果采用直譯法,則譯為“The ants climb the tree”(螞蟻爬上樹),不僅美好的寓意盡失,更是讓食客們?nèi)珶o用餐的雅興。在此情況下,根據(jù)它的做法翻譯為“Fried Mung Bean Noodles”(油炸的綠豆面條)更為合適。
4.融合多種含義菜名的菜肴。譯者在翻譯此類菜名時,常用虛名+增譯菜肴本質含義或菜肴典故。在翻譯融合多種含義菜名的菜肴時,如果菜名的虛名比較容易翻譯且翻譯后仍能保留其本來的含義,我們可以將其保留;增譯菜名的本質含義及典故,不僅能夠讓讀者理解菜肴所包含的菜料,還能激起他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興趣。例如,四喜丸子可譯作“Four-Joy Meatballs”(Meatballs Braised with Brown Sauce)。
四、結語
本文通過論述和分析中國特殊菜名的漢英翻譯存在的問題、梳理中國特殊菜名的內(nèi)涵及翻譯方法,發(fā)現(xiàn)中國特殊菜名漢英翻譯中存在許多問題:“中國菜的英譯很不規(guī)范,甚至比較混亂,尤其是翻譯得標準不一,質量有好有壞”(孫圓媛,2010)。由此,筆者首先闡述了中國特殊菜名的內(nèi)涵,翻譯時要遵循的三大原則,并按照分類提出了“直譯或意譯菜料+音譯人名、事件名或地名+Style”“音譯菜名—菜肴的做法+典故”“放棄虛名、直接翻譯本質名稱”和“虛名+增譯菜肴本質含義或菜肴典故”的翻譯方法。同時在每種分類下,結合實例說明中國特殊菜名翻譯的要點步驟和注意事項。當然,譯者在進行翻譯時,要進行認真、充分地調(diào)查,對于以上提到的方法要結合使用,“明確中餐菜名具體的構成和相應的具體內(nèi)涵,如此方可更為準確地道地進行相應的中餐菜名的具體翻譯工作,從而為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國之間的傳播以及推動世界烹飪文化方面所產(chǎn)生的交流工作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1]樊國庫.淺談中國菜肴的英文翻譯[J].中國科技經(jīng)濟新聞數(shù)據(jù)庫,2016(29):181.
[2]李艷.中國菜名翻譯探析[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2011(27):63.
[3]李瑩.中國菜名中的文化與翻譯方法[J].文教資料,2009(36):66-67.
[4]劉清波.中式菜名英譯的技巧和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3 (4):52-54.
[5]孫圓媛.淺析中國菜菜名英文翻譯的誤譯、濫譯現(xiàn)象[J].知識經(jīng)濟,2010(7):138.
[6]吳麗芳.淺談中國菜英譯原則[J].寧德師專學報,2006(1):78-81.
[7]張佳揚,肖玲.淺談中國菜名的英文翻譯[J].山東青年,2019(2): 205-206.
[8]朱瑩瑩.淺談中國菜的英語翻譯[J].學術探討,2008(8):25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