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煥英
【摘要】當今社會,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融入各領域的學科教學已成為一種潮流。現(xiàn)代信息技術因其直觀性、趣味性和豐富性,有助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欲望,更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談談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對加強閱讀理解、豐富課外讀物、提高誦讀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應用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以講授為主,硬性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卻被動地接受,這樣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散性思維也難以得到體現(xiàn)。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活用信息技術,提高預習效果
課前預習,不僅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一篇課文或開展一次語文綜合性活動前,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的任務是必然的。但是,學生預習課文,只是簡單地讀讀生字詞、讀讀課文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提高預習的效果,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搜索、收集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或資料,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習故事性的文章,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故事;學習寫人的文章讓學生查找課文中所描寫的人物或作者的資料;學習歷史性的文章,讓學生查找文章的歷史背景或其它歷史故事;學習科普類的文章,鼓勵學生在網上搜索相關的科學知識;學習議論文,讓學生查閱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學習說明文,讓學生查找有哪些說明方法。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等課文前,筆者布置學生看四大名著,因為知道大部分學生沒有四大名著這些書籍,于是,筆者建議學生在網上看電子書或搜索四大名著中記載的其它故事。這樣,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收集各種信息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巧用信息技術,促進閱讀理解
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栩栩如生的影像、聲音等,直觀地向學生大腦輸入形象、生動、具體的信息,極大地激發(fā)起學生的興奮點,從而讓學生情不自禁地參與語文學習活動中,學生會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品味文章中的內容方面,在品味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學《刷子李》這一課,學生只靠閱讀文本難以理解“刷子李”高超、嫻熟的粉刷技術,這時候,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刷子李”粉刷墻壁的視頻,學生在視頻中親眼目睹粉刷墻壁的真實場面,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到“刷子李”刷墻技藝高超,動作嫻熟,已進入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也可以從“刷子李”的一身黑衣入手,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他為自己設立的近乎苛刻的規(guī)矩,也從中體會到“刷子李”對自己的技術是充滿自信的??赐暌曨l,學生對“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等句子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又如,教學《橋》這課,通過多媒體課件顯示圖片“橋”,讓學生在圖片中親眼目睹“橋”的窄小,又通過播放視頻,再現(xiàn)人們群眾驚慌失措,洪水狂飆、暴雨迅猛等危急場景,還播放了老支書在險境中指揮群眾過橋的動人情境,學生從圖片、視頻中更能感受到危機四伏、形勢逼人、群眾慌亂的客觀環(huán)境,也更形象地體會到老支書的鎮(zhèn)定、果敢、堅毅、的形象。總的來說,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直觀地引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廣用信息技術,便于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教學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單元的整合和閱讀教學開展的廣泛性、系統(tǒng)性。由于學生的藏書量有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查閱電子書籍進行閱讀,不僅能夠豐富閱讀內容,還能夠延伸教學形式。以《牛郎織女(一)》為例,教師就可以中華傳統(tǒng)“神話故事”為主題,激發(fā)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中華傳統(tǒng)“神話故事”群文閱讀。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對中華傳統(tǒng)神話故事進行搜索,然后將文字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進行閱讀,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此神話故事所屬哪一類,體現(xiàn)了怎樣的核心內涵。之后,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一些中華傳統(tǒng)神話故事《牛郎織女(一)》,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所學內容。又如,教學《猴王出世》一課,可以鼓勵學生借用互聯(lián)網搜索《三大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鬧天宮》等文章進行群文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群文閱讀中了解孫悟空這個人物的特點,從而激發(fā)學生繼續(xù)閱讀《西游記》這本名著的興趣。總的來說,運用信息技術既能夠保障語文教學資源的豐富性,拓寬閱讀范圍,又能為學生解決閱讀材料難以搜集、閱讀材料不足等問題,還能夠讓學生在“圖畫合一、動靜結合”中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
四、借用信息技術,激發(fā)誦讀情感
古詩詞當中包含著非常優(yōu)美的意境,其內涵也是十分豐富。但是,僅僅依靠對學生進行誦讀的表面指導,學生是難以深入到古詩的內涵當中,也就無法通過誦讀的方式表達出古詩的優(yōu)美意境。其實,教師可以借用信息技術再現(xiàn)古詩歷史背景、作者背景、古詩意境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到古詩當中所描繪的美,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誦讀情感。
例如,在教學古詩《楓橋夜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秋天的夜晚,一艘孤單的小船停靠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船上的詩人無法入眠,被江南秋夜幽美的景色所吸引。教師再為學生播放一段優(yōu)美的音頻,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跟著音樂的旋律想象古詩所表達的深刻含義,學生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誦讀古詩。讓學生結合圖片感受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品味其中的羈旅之思與家國之憂。最后,教師要通過多媒體再次為學生播放音樂,讓學生隨著音樂再次進行古詩的誦讀。通過反復閱讀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詩的內涵,進而提高其文學素養(yǎng)。
總而言之,我國的教學改革不斷推進,對教學的方式和理念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使用信息技術工具優(yōu)化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術的魅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獲取信息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宗靜.淺談信息化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3):7.
[2]李會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信息化應用探究[J].環(huán)球市場,2017(30):183.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