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英
摘要:只重視理論知識教學的英語課堂,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是新時代的教育改革提倡教師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關注。為了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教師要重視豐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如融入美育教育,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悟藝術之美。基于此,本文章對美育滲透視角下小學英語教學的若干研究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yè)人員參考。
關鍵詞:美育滲透;小學英語;教學
引言
英語是一門具有語言魅力、文化內涵的學科,其審美因素隨處可見。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審美因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讓學生獲得美的熏陶和感染,進而產生英語學習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言學習中去。
一、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培育人們對現實和藝術美的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陶冶人們的情操,使人的思想情感朝著健康、積極、高尚的方向發(fā)展。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道德與美往往是分不開的,當一個人具有高尚美德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說這個人“心靈美”,或者是“品德美”。美育包括美感教育、美學知識普及和按照美學規(guī)律進行的普通教育。要想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是要通過一些知識性的講解告訴學生為什么會覺得英語學習是美的,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化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知。
二、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一)英語教學缺失主體性
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嚴格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凸顯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然而,實際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講解,教師將大部分課堂時間花費在教授語法知識上,這無法凸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甚至有少部分英語教師始終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這不利于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在同一事物上,為此,教師要抓住小學生的特點,鼓勵小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教學中,使得他們快速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英語知識。
(二)英語教學缺失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
部分教師雖然已經意識到他們需要盡快培養(yǎng)起小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但急于求成,從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幾個內涵出發(fā),進行各種難度較高的針對性教學活動,造成課堂氣氛較為壓抑,學生感受到的壓力比較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核心素養(yǎng)應該是在教學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在課堂和課外的學習活動內自然完成的,如果把目光放在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各個方面,反而會造成教學上的某種割裂,破壞了語言學科的整體性,影響到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步良好發(fā)展。
(三)英語教學缺失情感性
從相關的調查數據中了解到,當下教師與學生間缺乏溝通,導致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不和諧、不平等的師生關系無法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面對這一問題,英語教師要認真思考,積極探索,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致力于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三、美育滲透視角下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一)情感體驗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習慣于以學生學習成績?yōu)閷W生進行評價的重要標準,此方法忽視了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差異性,未能在課堂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違背了教學活動的基本準則。而在如今的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社會對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其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更要擁有個人專長,實現全面發(fā)展。教師只有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人才。因此在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全面的重視和尊重,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fā)展優(yōu)勢進行良好的掌握。此外,教師需要在嚴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的同時,對每位學生展開個性化的教育。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要求教師的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化。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時,應當注重培育學生的社會情感認知,在加強學生對情感的控制和約束能力的同時,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促使其主動參與形式多樣社會活動,進而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感體驗。
(二)活動的組合美,獲得審美感受
兒童的英語學習,應當穿插、交替開展若干活動并不斷改變活動的組合方式,這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語言、進行交際。此外,還要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的活動組合,感受語言交際中多彩的顏色、舒緩的音樂、明快的節(jié)奏和詩意的情境,從而獲得審美感受。比如:在教學顏色部分時,教師設計了層層遞進的學習任務。教師利用一段自編聽力材料,進行詞匯拓展,聽力材料以詩歌的形式呈現,以配樂朗誦的方式播放,學生聽著音樂,感受著四季顏色的多彩與美好。最后,教師對詩歌進行了微調,讓其變成一首節(jié)奏明快且押韻的歌謠,這讓學生耳目一新。整個課堂的氛圍,也從優(yōu)美詩意轉變?yōu)閯痈忻骺臁?/p>
(三)表演語言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鼓勵學生進入語言情境,汲取英語知識。例如,教師在教“My family”時,可以營造家庭聚會的情境。通過編制小劇本,讓學生扮演家庭成員,促進學生體驗情境,表現出更多的語言和行為藝術。為了提升表演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家庭生活中,尋找語言、情態(tài)等素材。如讓扮演grandpa的學生,與外公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從大人的視野看問題,還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自主創(chuàng)美,鼓勵多元探索
在課后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能夠從教材步入生活,給學生提供展現學習成果的平臺,提供更多的自主參與、自主活動和自主語言實踐的機會。因而,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中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個性差異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須體現在課外活動中,在課外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化、個性化的舞臺,提供展示的機會。為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在校內甚至是以多校聯合的形式,開展多元化的校內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例如,在春節(jié)、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等大型節(jié)日期間舉辦主題演講比賽;定期舉辦英語話劇演出等,并鼓勵教師參與其中,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才能體現英語教學的價值,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此舉更是為學生提供自主創(chuàng)美的平臺。
結束語
總之,從滲透美育的視覺出發(fā),教師需要讓課堂教學綻放出更多的“美”。通過打造環(huán)境的美,感悟學習的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桂芳.小學英語中滲透美育教學的策略[J].學苑教育,2020,{4}(20):62.
[2]張建美.如何將美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J].家長,2020,{4}(22):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