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珊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的S 是情境建立,A是活動體驗,C是交換分享,E是外化晉升,R是調控。生動形象的繪本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低年級學生而言,語言和抽象能力有限,繪本符合學生的生理特點,讓學生從中明白一些淺顯的法律意識,提高道德品質。繪本閱讀體驗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SACE-R教學模式下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有著各自的的作用。情境建立階段應用繪本瀏覽體驗點燃孩子的進修等候?;顒芋w驗就是課堂中舉行繪本閱讀體驗,充分使孩子向生活學習。交換分享階段運用繪本閱讀讓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外化晉升階段運用閱讀體驗能深化延伸。調控階段運用繪本加強理論指導孩子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點燃期待;產(chǎn)生共鳴;深化思維;深化理解;指導實踐
下面是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嘗試。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快樂學習繪本故事點燃學習的期待。
塑性強是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有利于適合培養(yǎng)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通過繪本故事展開教學,指導學生解讀繪本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快樂學習繪本故事、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課前演出的方法學習繪本故事,可以充分發(fā)揮繪本故事的教學好處,激發(fā)學生開展思維行動,并在不斷學習探討中形成學習基礎。部編教材二年級下冊《堅持才會有收獲》的《青蛙看海》教學的過程中,依托繪本采取情境教學的方法,運用形象動人的語言引入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感受繪本學習的快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大家一起來合作》的《小鹿和猴子》依托繪本運用情境教學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將繪本與文本知識相結合,依托繪本采取情境教學的方法,加上教師形象動人的語言引入情境繪本豐富的題材,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進行獨立的思考,道德與法治重點在繪本學習中要突出。
二、活動體驗,借助繪本開展體驗教學產(chǎn)生共鳴。
活動體驗就是課堂中進行繪本閱讀體驗,充分使孩子向生活學習。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借助情感的交流,使孩子對教學進行實際體驗,促使孩子能夠對不同的情緒以及情感進行充分體驗,產(chǎn)生情感共鳴。借助繪本開展體驗式教學時,教會學生換位思考,能夠以他人的角度進行思考。比如, 學生學習繪本《小馬過河》時,可以通過相關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站在小馬的立場體驗故事發(fā)生的過程。比如:“小馬在運送貨物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如果你是小馬,你會如何選擇,是聽從他人的建議,還是自己勇敢地嘗試?”“從《小馬過河》這個故事中你們明白了什么?”接著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第一次以及自己在成功挑戰(zhàn)第一次后的心情,培養(yǎng)學生敢于挑戰(zhàn)的品格。
三、交換分享,繪本深化思維。
豐富多元的繪本故事能夠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目光,將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讓學生在觀讀繪本故事后,把自己代入到繪本故事中去,和小伙伴一起交換分享,這樣,學生代入感增強,對教學內容有了更大的興趣,學習效率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升,同時也深化學生思維。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小水滴的訴說》為例,教師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繪本故事進行動畫剪輯。根據(jù)繪本中小男孩小女孩的發(fā)現(xiàn)以及與家人的對話生動的將課本畫面演變?yōu)樯町嬅?,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其學習的過程結果也將是感同身受。學生的感受大多會停留在“以后再也不能浪費水資源”,“浪費水資源是不道德的行為”。在學生有了此類思考后,對此進行深化教育,每個孩子更應當主動積極的保護水資源,樹立科學的思想道德觀念。教師利用對繪本故事情節(jié)的二次開發(fā),讓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為深刻,啟發(fā)自身行為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同時對自己的道德和法治思想意識進行加深加強。交流分享階段運用繪本閱讀讓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四、外化提升,通過繪本表演深化知識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換位思考,體會他人的心理感受,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情感認知,讓學生通過對繪本中的角色的體會,更好地遵守行為準則,培養(yǎng)相關的道德意識。在進行“大家一起歡樂多”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表演教材繪本中的《小布丁與小蝴蝶》這一故事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扮演故事繪本前,先帶領學生理解繪本中的故事內容,體會小布丁與小蝴蝶在主動交友前后的心理變化。然后,教師為了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在課堂中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開心嗎?”“有了新朋友,大家有感覺怎么樣啦?”“小布丁與小蝴蝶最后認識了新朋友,他們會有怎樣的感受呢?”通過這樣幾個問題,學生能夠在學習中聯(lián)系實際生活,更好地體會繪本中角色的心理變化,從而真正領會交友的重要性。學生進行繪本表演時要選擇適宜的繪本內容,讓學生有效再現(xiàn)繪本中的故事情境,通過扮演啟發(fā)思維,形成自己的情感認知及道德意識。
五、調控,運用繪本指導實踐。
理論知識內容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升華而來的,它能夠有效的指導人們的行為。在學習中,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就能深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對某一知識的具體認知。比方學習完“拉拉手,交朋友”這一課之后,讓孩子們看課本的插畫《交朋友》。這一插畫生動地描繪了猴子交朋友的過程,目的在于引導學生認識朋友間一起分享的重要性,運用繪本插圖進行教學時,在加強道德文化知識滲透的同時,適時引導學生將自己運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形成思維定式,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同樣是“拉拉手,交朋友”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教師在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述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與朋友相處的情景,是否和與繪本中的猴子一樣。接著,組織孩子玩游戲,通過玩游戲滲透教育點,并且讓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領悟到分享的樂趣。
繪本是一種高效的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掘繪本資源的價值,在道德與法治SACE-R教學模式中,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需求,學生在繪本閱讀中發(fā)現(xiàn)、探究、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情感的激蕩中內化品質,達成了品德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林立.繪本教學繪出精彩課堂——《道德與法治》低年段教學建議[J].福建教育,2018(36).
[5]冼春燕.繪本故事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