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 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這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因此這種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標準明確提到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將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通過這種授課的模式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此,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打開自身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究地理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地理;多元化;素質教育;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5-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5.026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的逐漸普及,高中地理課堂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一致好評,同時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也能夠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在進行地理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應用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綜合地理素養(yǎng)的提升。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加強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并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解答生活當中的實際地理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真正發(fā)揮出主觀能動性。
一、拓寬學生視野,采用多媒體教學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一些新興的教學手段逐漸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其中以多媒體技術為主,它能夠豐富課堂的教學形式,集文本、圖片、音頻、視頻于一體,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保持在課堂之上。此外,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很多學生認為地理的知識點十分復雜零散,且背誦過程十分枯燥,不能有效觸動他們的學習動機,導致他們逐漸失去學習的自信心。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應用促使課堂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樣,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解地理地貌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我國不同的地理地貌圖片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依據圖片當中的真實情景來理解什么是丘陵,什么是平原,什么是高原,什么是盆地,并以我國自然景觀當中的實際例子進行對照。圖文并茂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在進行典型地貌的學習時有著深刻的印象,而且還能夠促使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講解了典型地貌之后,教師還可以展示一下其他特殊地貌,讓學生在課后對這種地貌特點進行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資料查找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自我能力的提升[1]。地理是一門多學科、跨領域、門類復雜的綜合性學科,它需要學生具有多種素質才能夠了解其中的內容,并且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要真正實現(xiàn)各學科知識的融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領略我國的地理地貌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給學生視覺以及聽覺上的刺激,促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具有專注性,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自身對知識學習方式的全新認知,使學生牢牢記住課堂上的教學內容。
二、實踐活動開展,實現(xiàn)理論知識的應用
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學生可以通過這次活動獲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要保證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技能獲得提高。因此,在進行實踐活動開展時,必須要以學生的體驗為主,讓學生能夠在活動當中自由發(fā)展。這種活動的開展,既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地理模型,同樣也可以讓學生在自然環(huán)境當中驗證自己學習過的內容。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它們都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學生在應用這些知識時鍛煉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對此,在進行地理課堂的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并親自體驗這種實操的過程,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進行等高線地圖繪制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現(xiàn)場觀察,再利用黏土或者是一些膠水和軟紙進行模型的制作,并保證能夠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作出與本座城市同等形態(tài)的山體微縮模型,然后再讓學生將山地模型按照水平方向進行均等分布,并在紙的底部進行輪廓線的繪制。這樣就能夠制作出一份等高線地圖,進而在講解相應地理知識時,學生就能夠依據等高線的實際地形來判斷本座山峰的整體走勢[2]。同時,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帶動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實踐教學,教師也一定要保證實踐素材的趣味性,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通過挑戰(zhàn)或者是通過對問題的解答來帶動自身能力的發(fā)展,這樣也能夠提升學生對地理學習認知上的改變,并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有趣的活動當中,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科學實踐能力。
三、整合學科內容,多學科知識共同運用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開展,我們的教育必須保證教師能夠以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為主,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并且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將所有知識和學科進行整合,提高自身的綜合應用能力。地理是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雖然在高中階段地理是文科當中的學科,但是它是一門偏向理科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會應用到大量的公式進行計算,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對地理知識進行講解,那么學生就不能深入解答相關知識,逐漸失去學習的自信心。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保證學生學習的全面性,要讓學生掌握多門學科的知識。例如,地理問題當中的常見類型題通常會用到生物、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知識,這就必須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具有綜合性,這樣才能夠在地理習題練習的過程中針對習題當中的內容進行全面分析。例如,在一些習題練習中,一些星軌的運動習題就需要利用到物理知識來進行講解,而一些緯度計算問題則需要引入數學知識來解答。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必須保證學生的理科知識能夠具有良好的應用能力。此外,地理學科也包含文科學科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同時還包含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兩個知識的板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將多個學科進行融合,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地理學科的復雜性和全面性,從而通過多種知識的共同應用,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科學習中獲得全新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