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美虹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審美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例談采用情境教學把學生已有的社會經驗和熟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提煉、加工后再影響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其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啟發(fā)繪畫創(chuàng)作靈感,從熟悉的情景中獲得繪畫的領悟,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學生繪畫技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關鍵詞:情境教學;生活情境;渲染情境;游歷情境;升華情境
《下雨了》是人民美術版小學美術二年級的一節(jié)造型表現(xiàn)課。對小學生來說,這是一節(jié)充滿生活情趣的課。下雨是學生熟悉的場景,雨天意味著可以穿起雨鞋在雨中踩水、淋雨,伸出小手接水珠,和小伙伴在雨里玩耍,也可以自由想象其他小生物在雨中的故事。下雨的故事遠比其他有趣得多,而這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正是對外界充滿好奇的二年級學生。他們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對簡單的基本造型和線條表現(xiàn)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能進行簡單的繪畫。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個特點,雖然他們內心的想法很多,也能用語言來表達,但他們還缺乏耐心和深入細致的嚴謹?shù)慕M圖能力,所以很難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畫面內容和構圖模式也比較單一,就是通常所說的會說不會畫、會畫畫不精。筆者在這一學段中,更多地嘗試采用故事情境的模式,讓學生通過感官直接體驗,學會分析物象的細微之處,用畫筆深化記憶,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在設計本課時,筆者首先站在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角度,和他們一起去聽雨、品雨、想雨、畫雨。通過回憶發(fā)生在雨天里的經歷,豐富對雨天的聯(lián)想。在這個過程中,筆者使用了大量的剪貼畫教具,引導學生去想、說、探、試。課堂伊始,選取了“家”這一典型的生活場景,向學生介紹一位新同學俞萌萌(諧音雨蒙蒙)。把生活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加以語言的描繪,俞萌萌這一人物形象鮮明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作為教學中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主角,筆者設計了一個造型簡單、模樣可愛的女孩形象。它跟學生一樣,也有一個名字,能夠拉近故事人物和學生的情感距離。這一形象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愛的,教學由萌萌的雨中之行貫穿始末。師生進入具體的情境,學生對學習內容高度關注,內心體驗加深,學習處于最佳狀態(tài)。
一、再現(xiàn)生活情境,引入熟悉場景,掌握繪畫的局部細節(jié)
故事中,筆者借用直觀的剪貼畫人物形象向學生簡單介紹了這位新同學,借以有效降低學生畫人物的難度。故事情節(jié)由這位新同學穿戴整齊打算出門去游歷徐徐展開。學生在視頻的帶領下跟著萌萌來到了門口。剛走到門口,就聽到了雨聲。用這一段有變化的聲音導入課題,讓學生為萌萌的順利出行出謀劃策。學生依據(jù)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容易想到能用雨具來簡單化解問題。筆者依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又以直觀的剪貼畫讓學生到臺前來給萌萌這一人物形象“穿”雨鞋、“撐”雨傘、“著”雨衣(圖1)。用實際操作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細節(jié)”,就是讓學生看到雨鞋會遮擋人物的腳部,雨傘會遮擋人物頭部的一部分,第一次直觀地讓學生看到遮擋關系的存在。
然后,通過人物動態(tài)地變換,展現(xiàn)出背部的萌萌。學生又發(fā)現(xiàn)了畫人物可以有正面、側面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圖2),增加了學生對人物動態(tài)的認知。此時,筆者用剪貼畫強調正面、背面的萌萌和傘之間的直觀對比,又一次鞏固了學生對遮擋關系的認識,為學生之后能畫出豐富的人物動態(tài)做好了鋪墊。同一個人物的多個觀察面,和留在黑板上的雨傘、雨衣、雨鞋等剪貼畫,一起成為學生創(chuàng)作的參考素材。在熟悉的場景中,掌握了局部細節(jié)繪畫。
二、聲音渲染情境,借助常識感知不同的造型方法
低年級學生對聲音和音頻節(jié)奏的變換是十分敏感的,而水在滴落的過程中也會有旋律、節(jié)奏,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從而塑造出各種“雨”的形象。
音頻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和學生一起閉著眼睛,在“雨”聲的渲染中,沿著萌萌的行動軌跡,采用邊聽邊想邊畫的形式,和學生對熟悉的雨的情境豐富聯(lián)想。教師通過對雨聲的剪輯,讓雨從雨起至雨歇,聲音由小雨、大雨、狂風暴雨和開心的雨進行有節(jié)奏的轉換,學生的思維跟隨雨的“腳步”跳躍著?!拔覀冊趺幢憩F(xiàn)雨呢?”通過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突破雨的畫法。此處用與學生回憶的方式,把他們曾經在雨中的經歷和情緒調動出來。學生認真嘗試著在小紙片上畫出了點狀的雨、條狀的雨、絲狀的雨、有風的雨、彩色的雨、紙條貼出來的雨等,解決了最后雨作為畫面背景造型形式單一這一難題。筆者緊跟著學生的交流匯報,適時在黑板上展示相應的人物動態(tài)圖,豐富的“雨形”和人物形象一起成為豐富畫面的重要造型素材(圖3)。
聲音往往最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聽、看、畫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各種“雨”的造型方法。在“聽雨”環(huán)節(jié)里,用聲音渲染情境,學生通過對熟悉的生活場景進行辨別分析,實際與聯(lián)想相結合,突破單一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
三、表演游歷情境,借助熟悉的故事打開繪畫聯(lián)想之門
有了以上對“雨”的儲備和對“繪畫雨”的認知,就可以開始對“下雨了”這個故事展開更為豐富的聯(lián)想。所以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和老師一起沿著萌萌的雨中之行走進了庭院,引出了繪本故事里學生熟悉的小動物,螞蟻、青蛙、蝸牛、小花和小草(圖4)。讓學生給這些故事角色“找找傘”。此時,“傘”這一概念開始發(fā)生變化。由我們認知的狹隘的“傘”向能遮風擋雨的樹葉傘、荷葉傘、蘑菇傘等釋放拓展,讓傘這個概念發(fā)生寬泛的轉變。學生開始在故事情境里游歷,為三位動物小伙伴“找傘”。同時通過小花、小草、小竹筍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游歷中獲知,自然界中的植物不需要傘。在認知得到發(fā)展的過程中,用游歷情境的方式,使學生擺脫只能單一畫人的思維局限。挖掘熟悉的故事,找到容易忽略的細節(jié),將“游歷”的故事情境在腦海里描繪下來,“下雨了”這個話題便聯(lián)想出了更多可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