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生活化教學策略已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且教學成效良好。而綜合實踐課程作為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教師選擇將生活化教學應用于課程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針對生活化教學應用的意義加以闡述,其次針對小學綜合實踐課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提出幾點建議,望借此助力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
為確保小學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及高效展開,教師所設計的綜合實踐活動應具備“生活化”特點,這樣不僅可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可突破傳統(tǒng)呆板的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也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還應充分結合此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確保所選取的題材可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此為綜合實踐課程的順利展開打下基礎。因此,本文將圍繞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展開探討。
一、生活化教學應用的意義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生活能力、認知能力尚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而為了推動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學校設立了綜合實踐課程,以此實踐課程的實施促使學生將在課堂中所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另外,學生還可將實際生活中的事物同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自身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在綜合實踐課程活動中,還可與社會生活、自然生活相貼近,同生活展開更為深層次的交流,此也可為自身良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學習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對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加以認知,并將生活化教學理念滲透至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借助實踐活動的展開,深化自身學習體驗,并對自身情感表達加以認知,從而推動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二、小學綜合實踐課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貼近生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帶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最好教師是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為確保教學計劃得以順利推進、課堂教學得以高效展開,需將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作為首要前提,因為學生只有在濃厚的興趣的引導下,才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完成教學素材的選取,因為借此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學素材相關聯(lián),除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也可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下獲得成長,還可實現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周圍的植物”這一內容時,可讓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若條件允許,教師也可選擇在公園中完成教學,讓學生對校園中或公園中的植物種類、植物特點加以觀察,還可讓學生深入分析不同植物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及環(huán)境對植物的影響等。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方式,除可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之外,還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活動,從而在實際接觸、觀察中掌握知識。
(二)重視融合,合理設計教學方式
教師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活動中,需重視生活化教學理念同課堂教學的融合,同時還應將社會、家庭、學校三方納入學生教育體系中,全方位實施教育活動,以此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學會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對生活、社會加以觀察,學會利用心靈體驗生活、感知生活,借助自身的方式對生活加以研究。因此,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需以時空特點作為依據,并組織學生以小隊或班級為單位借助實踐活動的開展積累生活經驗,這樣做還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及好動天性,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下發(fā)展。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上學路上保安全”這一內容時,因上學路上所涉及的地點不局限在學校,而是涉及家庭、社會、學校三個場所,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此部分內容時,可合理分工,讓各小組負責相應內容的調查,如部分學生將上學途中的安全問題作為重點,從交通工具及路況等方面著手調查;部分學生對當醫(yī)生的親屬或執(zhí)勤交警進行采訪,了解產生安全問題后應如何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也有部分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收集的方式,整理并歸納相應的材料。此教學活動中,教師所展開的教學活動不應被局限在課堂中,而應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展開實踐活動。學生只有經過親身參與,才會對所存在的實際問題有所了解。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教育活動中,應遵循“做中學,學中做”理論,學生知識的獲取不能只依賴于書本渠道,綜合實踐活動的展開也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引導學生借助多種多樣的方式,完成問題的解答,從而推動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又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小竅門大搜索”這一內容時,為幫助學生對所收集小竅門的有效性加以驗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引導學生展開“我們來試一試”課堂活動。教師可讓學生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將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主要依據,并完成活動小組的劃分。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對實驗過程展開模擬演練,以對操作環(huán)節(jié)、操作步驟加以熟悉。再明確組內分工,以對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實驗過程的有序性及安全性加以保障。隨后再讓學生展開真實的實驗操作。部分學生在首次實驗時并未成功,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同時告知學生不可輕易對實驗下結論,另外,教師還應和學生共同對實驗失敗的原因加以探討,對實驗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或操作失誤的現象加以梳理,找到問題的原因后,讓學生再次展開實驗活動。學生經過多次驗證、探究及實驗,最后獲得新答案。除此之外,還可借助一系列活動的展開深入了解生活中的小竅門,并對小竅門的操作過程進行了解。
(三)課外延伸,提升實踐能力
生活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借助社會實踐及社會調查活動的展開可多方面鍛煉學生。因此,教師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活動中,應以社會實踐作為基礎,實現學生實踐技能的強化,并借助綜合實踐活動的多次開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提高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適應能力,讓學生遇到問題也可主動找尋問題的解決方式。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推動學生愛護環(huán)境意識的形成,可以“拒絕白色污染,打造綠水青山”為主題,展開實踐活動。教師在此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中,可先引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垃圾場、草叢及溪流等加以觀察,讓學生對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白色污染問題形成認知,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還應向學生講解白色污染的危害,使學生對白色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有所認知。隨后,組織學生自發(fā)地拾起白色垃圾。教師在最后還可將事先印刷完成的環(huán)保宣傳單發(fā)放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向路人發(fā)放環(huán)保宣傳單,以呼吁更多的人參與環(huán)保活動。教師在此教學活動中,除可調動學生實踐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之外,還可推動學生愛護環(huán)境意識的養(yǎng)成,深化學生的環(huán)保理念。此外,教師在此過程中還應對課程社會化的程度加以準確掌握,并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作為依據,完成適宜題材的選擇。與此同時,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中,還應將學生的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加以保障。
綜上所述,教師將生活化教學策略應用至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活動中,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重視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合理應用,并全面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這有助于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邱細浪.小學綜合實踐課中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4):1.
[2]張建媛.小學綜合實踐課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