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鶴行
摘? 要: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還要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減輕負擔,在增效減負理念的帶動下,將語文教學帶入更高的境界。為了實現(xiàn)增效減負的目標,教師要在“以學生為本”的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選擇新穎的教學手段,對現(xiàn)階段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nèi)容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課堂教學流程,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文章結(jié)合教學實踐經(jīng)驗,提出了增效減負的四種方法,以供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除了識字、背誦,還有閱讀、寫作和積累等多項任務,內(nèi)容龐雜,有些甚至難度比較大,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負擔繁重,而且影響到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感受不到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因此,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語文教學增效減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運用符合學生成長需求和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手段,切實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
一、緊扣教學要求,科學制定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開展課堂學習的立足點,也是一節(jié)課后檢驗學生學習的成效性和目標達成的重要標準。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jié)合語文教材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具體要求,為學生科學制定語文學習目標,讓學生在明確的學習目標的引領下開展有針對性、有深度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教材”)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教師為學生制定了具體的學習目標:(1)掌握課文主要講述的故事內(nèi)容;(2)體會作者葉圣陶的人格魅力;(3)解讀“爬山虎”在課文中所起的作用和意義;(4)聯(lián)想自己在生活中發(fā)生的類似故事,主動講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以及自己對他人給予幫助的心得感悟。學習目標的制定有助于明確這篇課文的學習思路,確立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嘗試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上述學習目標和學習內(nèi)容展開合作探究,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語文閱讀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真正做到增效減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喜歡學習語文。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積極發(fā)揮“課堂教學情境”的輔助作用,努力為學生營造豐富、有趣、靈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感知語文學科的魅力,從而形成自主探究語文知識的意識。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最終實現(xiàn)增效減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有意識地應用了情境教學法。備課時,有效整合核心知識點與相關資料,并將其制作成PPT或小視頻,如浪潮涌動時的場面、浪潮擊打岸邊的聲音、觀潮時人們爭先恐后的狀態(tài)等。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案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闡述自己的觀看感受。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仔細地聆聽,并適時參與各個小組的討論,為其提供探究建議,但是不要采用消極負面的態(tài)度予以評價。同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時反復播放浪潮翻滾的聲音,讓學生始終處于活躍、積極、生動的思維情境中。接著,教師根據(jù)各小組討論時的偏差部分和遺漏部分為線索,帶領學生深入挖掘課文的核心內(nèi)容。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靈動的課堂氛圍中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走入教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吸收更多的知識,從而真正使課堂學習高效化、科學化。這樣不僅能切實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樂于學習、勇于攀登。
三、革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學習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逐漸覺醒,其對競賽和競爭有強烈的興趣,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征,在課堂上設計具有競爭元素的學習活動,利用豐富多樣的競爭模式營造熱烈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得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并在多元的學習活動中增強自信心。
例如,教材六年級下冊《臘八粥》是一篇與各地傳統(tǒng)風俗習慣相關的課文。學習這篇課文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了解和搜集各地的風俗習慣,并感受各地“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神奇。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一場民俗文化知識分享會。首先,課后讓學生獨立搜集各地獨特、有意思的民俗文化知識,在互聯(lián)網(wǎng)中搜集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并制作成知識卡片,以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與交流;其次,教師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先在各自的小組內(nèi)進行展示與交流,小組交流結(jié)束后,每個小組選出發(fā)言人或者小組代表輪流進行展示;最后,教師要以“優(yōu)勝者”所分享的新鮮資料為線索,挖掘課文中的核心內(nèi)容,并將其與學生分享的知識進行對比分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這樣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進而切實落實增效減負的教學目的。通過“參與式”“活動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表達自我,在與師生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四、尊重發(fā)展需求,有效開展分層教學
依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深入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并根據(jù)現(xiàn)階段的課程內(nèi)容和具體學情將學生分為多個層次精準施教,同時落實個性化的評價方式。例如,教材六年級下冊《古詩三首》共介紹了三首古詩,分別是《寒食》《迢迢牽牛星》和《十五夜望月》,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儲備不同,很有可能產(chǎn)生差距,這時教師不能強求學生保持同樣的學習進度,而應該使用差異化的指導方法,使不同基礎的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設定更高的學習標準,引導學生挖掘更具有難度和挑戰(zhàn)性的知識,如“古詩內(nèi)容與自己的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事跡”“古詩類型的分化”等,推動該層次學生向更深遠的方向發(fā)展。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與其共同探究該階段受到的阻礙,如“字詞解析不準確”“古詩的情感內(nèi)涵理解不到位”“寫作背景不了解”等。在學生扎實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自身局限。另外,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教師也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作業(yè)布置的難易程度。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要減少基礎類知識;而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穩(wěn)步向前。在分層教學中,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發(fā)展需要都能得到滿足,避免無效學習,以真正做到增效減負。
五、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推進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和實踐增效減負的有效措施,并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fā)揮其效用,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使學生在健康成長的同時,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邵晚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18(7).
[2]吳曉娣. 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8).
[3]劉玉平. 淺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5).
[4]劉長菊,朱艷峰.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增效減負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6(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畢永貴.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實現(xiàn)減負增效教學[J]. 新課程(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