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峰
摘 ?要:隨著素質化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科學教學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就如何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已經(jīng)成為科學教學繞不過的話題。但是任何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都應當建立在有效學習的基礎上,所以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落腳點還是提高學生參與?;诖耍疚膶L試應用多種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以便為相關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參與度;課堂教學;方法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4-0071-02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quality education,scienc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inquiry and innovation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has become a topic that cannot be bypassed in science teaching. However,the realization of any teaching goal should be based on effective learning,so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ing is to increase student participation. 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apply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mobilize students'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related teaching activitie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Classroom participation;Classroom teaching;Method discussion
學生參與課堂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還是教學任務的完成,這些都離不開學生課堂參與的協(xié)助。良好的課堂參與代表著融洽的師生關系,當師生間可以通過平等、穩(wěn)定的渠道進行溝通時,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便能得到妥善解決,并且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和反饋正確認知效果。由此可見,提高學生參與度對科學教學的實施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如果教師不能擺正自身在教學中的位置,那么學生的深度學習也就無從談起。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幾乎得不到發(fā)揮,教師只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完全不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久而久之就讓學生對科學的學習產(chǎn)生厭倦心理。此外,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的互動,當學生和教師能夠在科學教學中進行深度交流,教學效率自然就會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將自身的定位從主導轉變成引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愛好調(diào)整教學方式,用最符合學生實情的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養(yǎng)成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素養(yǎng),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提供方法和知識上的幫助,推動教學工作從本質上得到改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想象力方面比較豐富,但卻有沒有理論知識作為支撐,所以很多學生提出的問題會顯得天馬行空。教師應當在充分認知該年齡段學生特征的基礎上,耐心的引導學生,教會學生驗證自己猜想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素養(yǎng)。
2.將學生的疑問當做提高參與的切入點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質疑的方式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疑問。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動力,但是科學課堂的教學中少有學生會對教學內(nèi)容提出質疑。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眾多,其中包括教材本身比較嚴謹,錯誤內(nèi)容近乎沒有;另外就是學生的學習課堂參與度比較低,并且受到教師權威的作用,即使自身存在問題也不敢輕易提出。這種狀況的存在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因為小學是學習的奠基階段,如果學生沒有及時解決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續(xù)的學習自然也會受到消極影響,想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也會變得愈發(fā)艱難。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讓學生知道“邊學邊問”是正確的學習方式,有疑問就要及時提出,和教師、同學討論。
在“沉和浮”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樣的物體會浮起來,什么樣的物體會沉下去。很多學生都可以聯(lián)系實際進行回答,將常見的沉浮現(xiàn)象說出來,如木頭會浮在水面上,鐵塊會沉下水。此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們將生活中觀察到的沉浮問題和大家分享,有學生說“為什么鐵塊會沉到水里,鐵船卻不會呢?”。在這個問題的作用下,很多學生突然意識到自己對沉和浮的認識并不全面,然后就陷入思考和討論中。經(jīng)過討論以后,學生們有了自己的認識,但卻只能從表象做出解答,如船里面比較空,所以不會沉等。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后,對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進行普及。經(jīng)過這樣的教學以后,學生知道沉與浮相關的其他知識,在無形中也參與了課堂學習。
3.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參與
興趣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主要還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展開,然而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通常比較單調(diào),教師只是簡單地采用口頭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但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很多知識內(nèi)容都比較抽象,若是教學方法僵硬長時間得不到改變,那么學生的聽課效率也會受到限制,久而久之也就導致學生喪失了對科學課程的興趣,學生很難在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的拓展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實際上,小學階段的科學與生活關聯(lián)密切,教師若是只把目光集中于書本上,忽略了生活素材對教學的積極作用,就很容易導致整體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要做出調(diào)整,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調(diào)動積極性,讓學生在興趣的作用下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正如在“沉與浮”的教學中,生活中有不少的案例可供使用,例如熱氣球、郵輪等,在傳統(tǒng)文化中也不乏“曹沖稱象”這樣的故事。教師可以從生活中任取一項事物當做知識教學的著手點,這樣就能避免知識遠離生活導致的枯燥感。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貼近生活的小實驗提高課堂趣味性,在講解浮力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為什么鐵塊和鐵船在水里有不同的表現(xiàn)呢?”。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們并不能直接使用鐵船做實驗,這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相似的替代品,如鐵碗可以用來代替鐵船,然后再水盆中進行模擬。如此一來,學生們就會觀測到兩種事物不同的表現(xiàn),繼而在教師的指引下得知物體所受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量。因為鐵塊為實心的,它沉入水中所受浮力為同體積水的重量,但是同體積的水比鐵的重量低,所以浮力小于鐵重力,體塊自然就下沉了。鐵船和鐵碗有很大掏空部分,它下沉到一定程度排開水的體積會遠大于沒入水中的鐵的體積,當排開的水重量與鐵船重相等后,船就會浮在水面上。
4.改良教學形式,促使學生在參與中實現(xiàn)深度發(fā)展
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程度表現(xiàn)了深度學習的實踐效果,并且創(chuàng)新能力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借助科學實驗這項教學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主動實踐。為此,教師要將動手實踐和課堂知識相結合,在實驗中兼顧知識鞏固和自主探究能力發(fā)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思考、參與實踐。
在“航海家的發(fā)現(xiàn)”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猜測地球的形狀,當然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回答“球形”,不過地球的真正形狀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橢圓球體;當學生對地球的運動形成基本了解以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試著分析地球的運動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關系,順便再提出地球運動與人類運動的關系。完成前期工作引導后,教師就可以借助地球儀、多媒體等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地球的運動,驗證學生想法的正確性。這種實驗方式主要是調(diào)動學生思考科學與自身的關系,讓學生在思考中形成發(fā)散性思維,從而獲得創(chuàng)新方面的啟示。
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茖W教學的根本在于學,教師不能只是將目光集中于教授知識,還要讓學生參與課堂,在科學課堂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即實踐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將科學教學的目標簡單設置為教授學生掌握某種知識,還要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學生實際狀況,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獲得有效發(fā)展。
正如在以往的教學中,“光與我們的生活”教學中,教師只會將教學目標設置為淺層的“觀察光的行進路線”,但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讓學生在知識性學習中實現(xiàn)深度發(fā)展。教師應當將教學目標調(diào)整為,“光在行進中可能受到的影響”,然后對比空氣傳播和水中傳播的不同,讓學生能夠從直觀的描述中知曉課堂主要內(nèi)容,然后從自己的角度進行思考。完成這些步驟以后,教師就要拓展性地向學生講解不同密度物質對光傳播的作用。這種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借助典型的素材向學生灌輸核心概念,不過這也避免了純知識教學限制學生思考的狀況。
在素質教育的作用下,教師往往會對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發(fā)展提出眾多具體的要求,從而在此基礎上安排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各種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的良好機會。正如“筷子“折”了”的實驗簡單易行,教師在實驗中可以教導學生用假設、推理、實驗的流程進行探究,然后再學生以組為單位動手操作,以此完成學習目標。在試驗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將全部集中與課堂知識,思考著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知曉了科學研究的方法。
5.以任務驅動引領學生參與
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學生圍繞特定任務進行學習,所以學生需要全神貫注的對任務進行思考與實踐,從而獲得對科學知識的正確認知。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作用下,學生的課堂參與也能得到有效保障。不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絕非易事,教師若是不能在正確認知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xiàn)實,就有可能導致學生積極性不足,參與熱情降低。所以教師要對該教學方法實施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保持合理兼顧。
趣味性任務的提出只是任務驅動教學的第一步,教師應當從學生的天性出發(fā)調(diào)整任務內(nèi)容。我們都知道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實現(xiàn)課堂參與提高。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教材中尋找任務設置的切入點,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動力。正如在《天氣與生活》一課中,如果只是讓學生了解書本知識,那么學生稍微認真一會后就會失去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在結束知識講解后給學生們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們按照不同的課題方式進行分組,配置出不同的調(diào)查小組,對天氣有關的事物進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以組為單位的探究小組中,并且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在任務的指引下,學生們雖然一開始進展不順,但是經(jīng)過磨合以后也可以找到完成任務的有效方式。如學生以“不同天氣下的喜怒哀樂”為題,探究不同職業(yè)的人受到天氣的影響,發(fā)現(xiàn)商店的傘賣得很好、想要曬衣服的媽媽十分煩惱、路上的車輛濺起水花污染了別人的衣服等。這些讓學生知道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天氣的影響具有多樣等,從而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認識到多種角度觀察事物的重要性。
學生的課堂參與直接決定教學效率的高低,小學科學教師應當立足于教學實際,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深入了解,然后在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用充足的興趣和高度熱情參與課堂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探索、認真思考,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明.提高科學課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33
[2]王德進.關于增進小學科學課堂師生互動的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0(03):7-8
[3]王鋒.科學探究模式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考試周刊,2019(A4):17-18
[4]周宇紅.科學素養(yǎng)條件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19(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