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強
【摘要】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時,任務在同一水平線上,而學生的任務能力水平卻是高低不同,所以任務進度不易把控。如果在學生和任務之間加入提示,隨著任務發(fā)到學生手中,考慮到學生需求不同,把提示分級,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選用不同級別的提示,好的學生直接完成任務,不同能力的學生借助不同級別的提示也能完成任務。既能保證教學效果,又不影響教學進度。
【關鍵詞】任務驅動? 分級提示? 教學進度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060-02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任務驅動法是這門學科教師最愛用的教學方法。調查發(fā)現,雖然備課時教師們都盡心盡力設計任務,但是學生們的任務完成時間卻差距很大。眾多學生能力各異、知識面不同,熟練的學生幾分鐘就能完成,動手能力弱的學生用較長時間也未必能完成,此時如果遷就后者勢必影響前者的學習興趣;遷就前者就會使后者越來越慢,教學進度難以把控。如果教師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準備難、易不同的任務,時間一長,動手能力弱的學生就會和其他同學越差越遠,整個班級的教學內容就會被分成若干梯隊,解決這個難題可以嘗試在任務過程中插入分級提示。
一、分級提示提出的原因與解釋
任務質量沒有問題,完成時間確實存在差異,這是不同能力的學生面對教師設計的同一個水平高度的任務時必然會出現的結果。我設想在學生和任務之間加入提示信息,把它隨著任務發(fā)到學生手中,提示信息可以想象成一個實物工具,比如一個梯子,一個彈簧等,借助使用,能力增強。教師在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時,好的學生直接完成任務,不同能力的學生借助不同級別的提示也能完成任務。
舉例說明:如果任務是翻越一個2米的高墻,客觀現實是班上學生高矮不同,所以教師布置任務時就應該同時準備好梯子,高個子學生憑自身能力翻越過去,矮個子學生選用不同高度的梯子再發(fā)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也能翻越過去,每個人根據自身水平借助工具都能挑戰(zhàn)目標。梯子不能同一高度,也不能無償使用,否則就會有學生偷懶。套用到教學中就是,當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時,任務相同,提示信息學生根據需要選用,教師只要在備課時同時設計好若干條提示信息,不增加課上負擔,還能完成預期任務。
二、分級提示的意義和目的
布魯納認為,與其讓學生把同學之間的競爭作為動機,還不如讓學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戰(zhàn),就是使學生有一種需求知識的驅動力,驅動力就是完成任務的動力,讓他始終有一種還差一點我就成功了的期盼。
教師在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困難請求幫助時,或者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學生有困難不能繼續(xù)任務時,教師立刻指點學生解決這個困難,防止偏差,提高速度。這樣的教和學是建立在一對一的基礎上的,是一種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只能幫助部分學生,效率低下,隨機性強。如果有多名學生同時請求幫助,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必須要設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如果學生在做任務時和其他同學拉開差距,甚至陷入僵局,而他又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他可能就會失去信心;如果在關鍵時刻他有一個提示,打開一看,馬上思路開闊,此時他勢必會感覺自己再加把勁也能完成任務,這個關鍵時刻的提示他也會記憶深刻。這樣一次次不太難的軟性學習,讓他感覺不到學習的壓力,卻感覺到成功的喜悅,激勵學生提高自己能力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分級提示信息的提示內容和提示方式
教師根據教學重、難點或者經驗列出需要提示的知識點,還要根據授課目標確定提示的方向。如果以速度為目標,提示信息就應該是能完成任務的眾多方法中最簡潔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它方法可以做說明,但不必面面俱到給予提示;如果以知識面為目標,提示方式就要涵蓋各種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用習慣,但所有方法都要必須掌握。教師根據知識點制作提示信息,使用關鍵詞鏈接提示信息,以網頁的形式或者系統(tǒng)幫助的形式展示提示信息。學生做任務有困難時,點開鏈接,選擇相應級別的提示。提示信息可以娓娓講解,也可以畫龍點睛,要讓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或者讓他根據提示稍微地尋找或思考一下最好。
如果教師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在布置任務時就把任務和提示以打包文件的形式同時發(fā)到學生手中,學生自由選用,但分級提示使用的同時要防止學生養(yǎng)成依賴的習慣,所以提示信息和分數掛鉤。不使用提示,分數系數是100%;使用一條提示,分數系數按不同級別降低3%~5%,最多使用3條提示。學生選用需要的提示信息時要斟酌完成任務和分數系數的取舍,他可以用完美的任務彌補上述系數失去的分數。這樣即使有的學生使用了多條提示,結果也是完成了任務,學會了知識,分數也不會太低。
提示信息設計三個級別:
一級提示:一句話提示。提示內容簡明扼要,起到指導作用就行,點到即止。該提示針對知識面豐富,新、舊知識都掌握,但需要融會貫通,前后銜接的學生。
二級提示:解說提示。把操作過程提綱挈領的分步驟寫成文字解說,讓學生閱讀學習。該提示針對有相當自學能力的學生,有求知欲,有不達目的不罷休勇氣的學生。
三級提示:視頻提示。把操作過程用錄屏軟件形成視頻,觀摩學習。該提示針對需要手把手教的學生,讓他們根據視頻學習,教師重點關注。
四、分級提示案例與課堂處理方式
任務的目的是為了教學,不能把任務等同于作業(yè)或訓練;提示信息是為了幫助學習,不能把提示當成抄答案。嘗試使用分級提示配合任務驅動法教學時,不用改變教學計劃,在適當知識點插入分級提示信息即可。
案例任務:制作課程表。
要求:外框線和第一行橫表線為紅色1.5磅雙線;其它表線為綠色0.5磅單線;第一列和第一行淺綠色底紋;其它單元格任一灰色底紋;左上角第一列第一、二單元格合并;有表格標題;按樣表錄入文字。
分析:表格形狀和表內文字是直觀基礎知識,學生直接觀察,不用提示,提醒學生觀察不同表線,區(qū)分底紋,列出知識點,插入表格和插入Excel表格不能用錯,忘記寫表格標題怎么辦?為什么不能合并單元格?注意第一行下框線了嗎?你知道淺綠色是顏色名稱嗎?表格邊框和頁面邊框有什么不同?表格內文字上下居中了嗎?制作提示信息。
任務完成后,教師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做補充講解,此時,學生已經有了操作基礎,講解會很順利。如果學生是借助提示信息完成的任務,還不能算學會,應該在下一節(jié)課及時設計一次相似任務,例如,制作 “基本情況登記表”。相似任務可以隨機更改,提示信息不必更改。此時學生已經熟悉操作過程,速度會加快,學生不用提示信息也能完成任務,才說明他真的學會了。
五、分級提示使用后的成效分析
信息技術課使用分級提示配合任務驅動法教學,其實就是使用信息技術來學習信息技術,借助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內容,增加節(jié)次課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備課時要把常識性的知識點和需要使用常規(guī)講授的內容標注為必須講解,確定不能過分依賴任務和提示作為授課的手段,任務驅動法和分級提示只是授課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
1.數據分析:通過對學生任務完成時間和分數的匯總,形成表格,分析發(fā)現使用分級提示模式后的提示班相對于對照班平均任務完成時間縮短了16.74%,而得分卻提高了22.13%。完成任務的最長時間和最短時間的差值一直是教學進度的障礙,使用分級提示模式后,該值出現明顯減小趨勢,平均分以上分數和以下分數的中差值也在縮小,說明任務完成時間向平均值靠攏,整體速度提高。同時分析發(fā)現,得分的差值和中差也在縮小,說明學生整體水平穩(wěn)定,班級沒有出現分數差距很大的情況。
2.問卷調查:77%的學生在遇見困難時根據情況可以選擇降低分數系數來贏得時間,23%的學生完不成任務時感到沮喪,說明學生在內心深處都渴望完成任務,展示自己成功的一面;當有問題時選擇問老師和同學商量的方式各占近一半,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提高;34%的同學不需要幫助也能完成任務,57%的學生認為分級提示對自己有幫助,同時發(fā)現在需要幫助的同學中,41%使用一級提示即可,二級提示和三級提示很少使用,說明同學間知識水平相差不大,成長穩(wěn)定,有時稍微點播就能獨立完成;82%的同學表示當再次遇到相同問題時能情景再現,獨立快速解決此類問題,說明了設置相似任務的必要性,同時說明了分級提示對學生技能的真正掌握和成績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3.學生分析:學生學會了自主探索,變得認真務實,能利用工具進行知識重構,激發(fā)興趣,提高效率,增加知識量。他們轉變了學習思路,提升了學習能力,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對趣味任務易于接受,樂于面對,勇于探索。做任務時,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任何一個任務都是多個知識點在一起的整合,一個任務也可以看成一次實際問題的演練。使用任務教學,及時提供幫助,學生對知識印象深刻,任務中發(fā)散思維,大膽求證,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完成了任務也就理解、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使用知識去靈活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此結果,顯示了分級提示對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論證了分級提示配合任務驅動法的必要性。使用分級提示模式后,基本結束了教師面對學生同時提問時疲于應對的被動局面,教師對教學過程容易掌控,可望解決任務完成時間差距大的難題。從操作過程和結果分析來看,教學中使用分級提示配合任務驅動法是科學的、可行的。
參考文獻:
[1]邵瑞珍,張渭城等譯.《布魯納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徐斌艷,吳剛,高文.《建構主義教育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