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燁
【摘要】 “進而不顧其安”是實質上是師德有問題,不按教育教學規(guī)律施教,對學生個體生命發(fā)展的傷害,對人的生命性的漠視。有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課堂教學進度,重視課堂學習接受度,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 教學進度 課堂效率 師德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5-217-01
教育經(jīng)典《學記》中講到教學失敗的原因吧: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意思是:意思是現(xiàn)在的教師,只知道照著課文誦讀,多是尋問難解的問題,且發(fā)言急速而頻數(shù)快虐,只照自己教法教學,不顧學生是否領悟接受,就不能使學生安心樂學。如此教學,學生就不能竭盡其誠求學,不能使學生的素質和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教師違背教學原則,采用不合理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也就不能依順自然的道理有所進步。以致于,學生厭惡學習,怨恨其師,只覺得學習得苦不堪言,卻不知道學習可以獲益終身,即使勉強結業(yè),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
當前“進而不顧其安”,趕教學進度,不顧學生接受程度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質量,不按教育教學規(guī)律施教,對學生個體生命發(fā)展的傷害,對人的生命性的漠視,實質上是教師師德有問題。有基于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課堂教學進度,重視課堂學習接受度,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簡言之,即課堂效率=教學進度×學習接受度。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進度去適應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是要求學生去適應自己的教學進度,大多數(shù)學生經(jīng)過短期的掙扎之后,最終就會因為教學進度超過了學習接受度而放棄聽課。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少反省自己的教學進度,更多時候是把學生放棄聽課歸責為學生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或者學習能力不佳。
很少有教師會認為學生厭學或者上課調皮是自己教學進度太快所致,因為自己的教學進度是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是事先就設計好了的,因此這是科學的,應該是對的,即使不對,也不是自己可以改變的。更重要的是,對教師來說,保持一定的教學進度,是開展課堂教學的起碼任務。這就意味著教學進度是否完成是工作態(tài)度問題,而教學是否有趣或者是否有效則是能力問題。
大家知道,搞理論研究的人經(jīng)常說“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句話讓教師困惑不已,在課堂教學中究竟誰應該是主體?我當時的回答是:最后誰上考場,誰就是真正的主體;誰不上考場,誰就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輔助者。這就意味著,課堂教學真正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非常努力,但學生不參與,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仍然為零。在課堂教學中,具有真實教育意義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劑。換句話說,教師的主導只是服務于學生主體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已,在沒有教師主導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也會有教育意義,只是有可能沒有這么大而已。因此,評價一堂課優(yōu)劣的標準,從目標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而不是教師的教學進度。
不管老師上課講了多少知識,也不管是怎么講解知識的,最終的判斷標準應該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不過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既受教師的教學活動影響,又受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影響。正因為如此,教師往往專注于搞好自己的教學活動,而忽略教學活動可能產(chǎn)生的學習結果。因為即使由于自己的忽略而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接受度,也可以把這個責任轉嫁給學生。但是如果自己的教學活動都沒有搞好,那就只有自己獨自承擔責任了。
毋庸置疑,教師的本職工作并不是追趕教學進度,而是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的學習結果更理想。決定教學進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學大綱、教材設計,還有學?;蛘呓逃姓块T統(tǒng)一的教學進度要求等等,但這些只是影響因素,真正決定教學進度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接受度。事實上,如果教師的教學進度很慢,那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肯定就高,如果一堂課就講一個較淺的知識點,那學生的學習接受度肯定是100%;如果教師的教學進度很快,再聰明的學生學習接受度也會降下來。可問題在于,教師們普遍認為,教學進度是一個必須完成的指標,每堂課的教學進度都必須百分之百地完成,這是上好課的前提,也是當好一位教師的前提。于是,當所有課堂的教學進度都為100%時,學生的學習接受度就普遍降下來了。學生學習接受度的下降,最直接的影響是降低了課堂效率,但更重要的是學生普遍感受不到學習的成就感,最終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總之,要提高課堂效率,就是要結合校情、班情、學情,把握教學進度和學習接受度,遵循師道,彰顯師德,因材施教,安教樂學,做到“進而顧其安”,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涵養(yǎng)良好的師德。
[ 參 考 文 獻 ]
[1]高時良.《學記》,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113-1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