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芳
摘要:在教學不斷發(fā)展背景下,涌現(xiàn)出更多新穎的教育理念,其中STEM教育理念的應用核心是能更好的實現(xiàn)跨越學科,培養(yǎng)學生各項能力。因此,教師要將此理念落實于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能夠幫助小學生在學好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讓課堂教學效率隨之得到提升。本文針對STEM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應用提出相應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STEM教育理念;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
前言:
在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若能將STEM教育理念融入課堂,不但能調動小學生參與科學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將其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并且還可跨越學科,培養(yǎng)小學生運用、創(chuàng)新、探究、思考等各項能力,使其在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得以全面發(fā)展與不斷進步。最終實現(xiàn)小學生學習質量的顯著提升,讓科學學科教學更具有效性與意義。
一、構建項目學習模式,強化學生運用能力
在小學階段科學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應對STEM教育理念完全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構建項目學習模式。在小學科學教材中,一般每個單元結束后,都會在最后一課活動設計中融入整個單元知識點。教師應細化教學流程,明確指向性,用單元或同類知識點作為框架,以此加強教材中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從而構建項目學習模式,并積極組織小學生開展綜合類型的學習與活動,達到整合單元所學知識的目的。如此一來,就能將小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小學生能主動積極的融入到課堂實踐活動與學習中。既能將科學知識掌握的更牢固,還能進一步強化小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
比如在學習《船的研究》一課,其中包含“用浮的材料造船”、“用沉的材料造船”、“增加船的載重量”、“給船裝上動力”等多項內容。教師應對教材中整個單元或同類型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構建項目學習模式,結合小學生實際情況,開展“設計我們的小船”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要以科學知識作為依據(jù),引導小學生完成這一項目學習,將知識掌握的更扎實并做到熟練應用,最后讓小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如此一來,能將小學生參與科學實踐活動與學習的興趣充分激發(fā),推動其自主融入課堂。有的小學生利用浮的材料造船,如吸管、木條、竹竿等,還有小學生利用沉的材料造船,如鐵皮、鋁箔、橡皮泥等,種類非常豐富。既強化了小學生運用能力,也提高了各項能力與學習質量,讓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效率得到提升。
二、緊密聯(lián)系實際生活,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科學源自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在此基礎上,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應以STEM教育理念作為引領,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積極引導他們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xiàn)象,用所學過的知識進行仔細分析,并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獲得科學實驗的結論與歸納科學規(guī)律。然而這還需教師發(fā)揮好自身引導作用,將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緊密聯(lián)系,讓小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問題,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從而達到培養(yǎng)小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如此一來就能將小學生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使其能快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進行實踐與學習。在此過程中小學生能透徹理解科學知識,并做到牢固記憶,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質量與綜合能力,構建高質高效的小學科學課堂。
比如在學習《認識物體的形狀》一課,教師在講解本課知識點后,可以開展“橋梁建筑工程師”實踐探究活動。先將小學生分為多個合作小組,再對其加以引導,讓小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看到的橋梁,以小組合作模式進行共同創(chuàng)作。在這過程中,要讓小學生充分考慮到不同橋梁的形狀、結構、材料特性、抗彎曲能力及承重力等,在各個小組完成制作后開展承重比賽。如此一來,能將小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與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其能主動融入課堂,這也為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使其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實現(xiàn)工程、技術、科學、與數(shù)學等學科的銜接,從而達到培養(yǎng)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同時還能牢固掌握知識,提高綜合能力與學習質量,突顯小學科學學科教學有效性。
三、拓展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背景下,小學生學習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由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探究,實現(xiàn)了個性與自主化學習。尤其對于天性活潑且愛玩的小學生而言,過于枯燥的模式極易消減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多媒體、微課等信息技術,以教材為依據(jù),設計更多生動、有趣、形象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讓課堂教學能夠延伸至課后、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以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促使其探究能力得以提高,讓課堂變的更具趣味性與活力。同時還能極大程度將小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使其在實踐活動與學習中,將知識掌握的更扎實,確保小學生綜合能力與科學學科教學效率能夠全面提升。
比如在學習《讓資源再生》一課,在開展科學實踐活動課程時,教師要讓小學生對垃圾的危害有正確認知,了解資源再生的重要性。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一些視頻或圖片資料,再制作成微課,重點突出本課知識點,以多媒體技術播放給小學生。將一些資源再生的方法展示給小學生,例如可變廢為寶,利用廢棄物品制作手工,并為小學生呈現(xiàn)精美且實用的手工制品。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自己動手操作,利用廢棄物品制作各種實用的手工制品。如此一來,不但能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還能將其學習興趣充分激發(fā),推動其自主融入實踐活動中,在扎實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小學生探究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使學生學習質量與科學學科教學效率得以顯著提升。
總結:
STEM作為多學科乃至多領域集合的新穎教育理念,包含科學、技術、工程及數(shù)學素養(yǎng)等組成部分。運用于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不但能幫助學生將知識理解掌握的更透徹,并做到熟練應用與加深記憶,還能有效發(fā)散小學生的思維,促進其積極探究與思考,從而大幅度提高小學生各項能力與學習質量,最終能夠達到教師高效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徐燕.基于STEM理念的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組織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21(06):27-28.
[2]葛繼東.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學科技實踐活動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8(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