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麗
【摘要】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社會就是學校。這種教育思想被廣大音樂教師應用,特別是小學音樂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應用,音樂方面的教學在小學也是很重要的,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到音樂的樂趣。特別是在學音樂這個科目的時候,能使學生充分了解音樂,讓學生愛上音樂的學習,提升自己的音樂素質。為了改變小音樂教學中的不足,必須要采取一些措施。現(xiàn)在提出了一個更適合現(xiàn)代學生的新的教育方式,利用生活教育的授課方法對小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可以更好的提升課上的效率。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音樂;快樂課堂;策略方法
引言:在新課程標準教育制度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音樂方面的教學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和成長。小學的教育難點已經不再只是一些知識學科,而是正在漸漸地向著藝術前進。音樂不僅能夠很好地打造學生的個人情感,還能夠讓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緩解自己的學習方面的壓力,舒緩身心。生活教育與音樂課堂相結合是為我國現(xiàn)代小學生制定的一種新的授課方法,對于小學音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闡述生活教育與小學音樂課堂融合的價值,改變了既定教師的課堂模式與教學手段,與生活教育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和成效,讓學生大幅提高音樂教學的樂趣及學生音樂水平。
一、生活教育與小學音樂課堂融合的價值
1.1優(yōu)化學生對我國文化的認知。第一,我國的許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上也都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大部分的學生并不是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優(yōu)秀文化,而是更加注重于一些西方的優(yōu)秀文化,這種認知顯然有些不對。第二,我國的歷史和其文化制度體系是個復雜的體系,它涵蓋了許多方面。而當下的學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對于文化的理解和感知范圍面相對較窄。許多學生都覺得音樂只是一種娛樂的方式和手段與工具。而且當前還要求促進學生能夠更好地去理解、認同和繼承我國的一些優(yōu)秀文化,自然也就需要用音樂作為其著力點,這樣才有可能夠推動學校的文化視野的拓展。例如《喜相逢》《陽春白雪》這兩個關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無論是用它們來作為主要的器樂或者是說曲調和樂律,都應該具有一種生活化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另外的學科所能夠接觸不到的。
1.2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重在讓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如邊塞地區(qū)的曲子《洗衣歌》,“是誰幫咱們加橋梁呃?是最親愛的解放軍,是偉大的共產黨”——這種倡導民族和諧平等的思想和觀念,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是鮮見的。通過這些曲子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學生的觀念,無疑對國家的發(fā)展具有促進的意義。
二、生活教育與音樂授課向融合的策略
2.1調動情感,激發(fā)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樂趣,其實不算難,關鍵是能抓住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點。比如讓學生自發(fā)參與音樂的學習、采用多種教學法、組織音樂有關的活動等,都因為融入性強、過程快樂而受到學生的喜歡。此外,利用學生喜歡競爭的心理,教師在授課環(huán)節(jié)中多開展一些趣味的小比賽或者創(chuàng)新的活動,也有很好的激勵作用。引領學生了解一些地方的曲子,讓學生聽江蘇的歌曲《孟姜女》和地方器樂曲《春江花月夜》之后,給學生講“魚咬尾”這個日常生活中比較趣味的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方式,教師將學生劃分幾個組,讓他們摹仿這種方式來自己創(chuàng)作短的曲子。然后,教師把各組的作品演奏出來,讓大家評一評,哪個小組創(chuàng)作的音樂最好聽。即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一些音樂方面的知識,又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了很大的樂趣。
利用小學生追求一些明星的心理,把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較火的音樂加入到音樂的授課環(huán)節(jié)中,讓小學生自己去學著演奏唱。比如《說唱臉譜》等。這些曲子在當前的生活中很火,將這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因素都融入到了音樂的授課中,很容易就能夠把其快樂傳遞給了學生。
2.2注重音樂性。每一個音樂中的曲子都會有獨特的效果,當然也有許多的內容都是不能用語言完全解釋得清楚的,而且老師在上音樂課的同時應該要更加注重這些音樂本身的一些特點,所以音樂教材中涉及到的每一首歌曲也都已經具備了它們獨特的生活景象。例如《七個小兄弟》一節(jié)課,歌詞中特意地加入了幾個音符的唱名do-re-mi....歌曲大大地提高了課堂的興趣和教育的娛樂性,教師在第一節(jié)課開始給學生授課時可以充分地把它加入到一個美麗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讓學生也能夠有機會更多地去參與到這里來,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形象去表現(xiàn)自己所飾演的每個角色。在進行生活化情境表演的同時,走進了學習音樂的真實內心世界,豐富了大部分學生的音樂視野和體驗,享受到了音樂的愉悅。
2.3科學使用現(xiàn)實素材,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的音樂課堂與現(xiàn)實生活向融合,這種授課方式符合陶先生的教學思想。音樂學習中的一些知識是生活種的一部分,音樂的涵養(yǎng)既出自于現(xiàn)代社會生活,又高于現(xiàn)代社會。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這個時候,必須要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同時一定要把與之密切聯(lián)系的現(xiàn)實生活內容進行拓展和講授,這樣才能更有利于促進小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音樂水平。比如,在小學的一些音樂課本中,存在著不同韻味的曲子,這些歌曲的伴唱可以應用不同的樂器,這時,教師就需要給學生詳細地講述不同音樂樂器的發(fā)展歷史以及怎樣才能使用。例如,鋼琴、二胡、小提琴等這些彈奏的樂器,老師都有詳細講解,二胡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樂器,而且大提琴和鋼琴則都是西方的一種儀式和器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會向學生問一些疑惑,"為什么是這樣呢?"這時,學生們就開始進入了思考,在此時,教師再次進行了提示,這樣,就促進了學生的音樂熱情,建立了快樂的課堂。
結語:生活教育與音樂相結合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大改革。雖然音樂課程不是小學生的專業(yè)課程,但它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技能。在新的形式下,學生要把音樂課作為一個娛樂的地方,而不是作為一個完成任務的地方,這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推進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生活教育與音樂課堂相融合,對小學其他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引領作用,也促進了音樂課程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下的小學音樂快樂課堂[J].新課程(小學),2020(4):69-69.
[2]路欣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小學生活化的音樂教學[D].安徽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