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戰(zhàn)球
摘要:小學生處于身心能力發(fā)展的基礎階段,但近年來農村流動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擴大等現(xiàn)象加劇,這導致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不斷增加,農村地區(qū)的小學心理教育面臨著巨大壓力。文章探究建立個人檔案、轉變教育模式、開辟家校溝通路徑等心理發(fā)展與教育策略,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可行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
教師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指導與監(jiān)督者,因此,教師需采取多種措施促進學生心理發(fā)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農村地區(qū)教學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多種因素限制。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并鼓勵多主體參與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主體協(xié)作推動心理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建立個人檔案,深入了解學生
低年級留守兒童認知能力有限,許多留守兒童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缺少父母的引導。學生上學期間,教師是他們日常生活、學習的引導者與負責人,為學生建立個人檔案有助于教師區(qū)分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況,并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續(xù)性。個人檔案應當具有科學、詳細的特征,將低年級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學習狀態(tài)等因素記錄其中。在后續(xù)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需堅持對學生的個人檔案進行動態(tài)更新,做到實時跟蹤學生的心理變化狀況。在農村普及信息網絡的背景下,教師還可借助信息工具提升心理檔案工作的有效性,利用信息工具詳細記錄學生的不同心理指標,并借助大數據等分析系統(tǒng)、軟件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深入分析,生成科學的心理健康檔案。這一檔案可作為學生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依據,教師在家長會的場合中可向學生家長介紹透過檔案數據觀察兒童心理狀況的方法,使家長掌握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協(xié)助教師開展各項工作。
二、轉變教育模式,培育學生情感意志
教育模式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直接影響,富有開放性的教育模式能給學生傳遞更多積極情緒,從而在校園中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低年級留守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較為敏感,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能夠給他們帶來較強安全感,引導他們建立起學習、生活的信心。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以課堂講解為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拓展教育教學的空間和內容,給低年級學生帶來新的學習體驗,激發(fā)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如通過舉辦文化節(jié)將校園文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連接起來,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在促進學生增長見識的同時豐富他們的校園生活。學生的情感空白通過豐富的校園活動得到填充,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黑板報、校園信息專欄,在這些文化角落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低年級留守兒童尚不具備完整的獨立思考能力,在生活中容易收到錯誤信息的引導,思想陷入極端。豐富的校園文化能夠對他們起到正向引導作用,在正能量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學生會感受到生活、學習的樂趣,從而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擾,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低年級兒童對直觀、具象、色彩豐富的事物充滿興趣,因此,教師可利用心理繪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兒童閱讀繪本內容,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繪本內容講給學生帶來啟發(fā),教師的講解有助于學生了解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和尋求幫助的正確方法。通過閱讀心理健康教育繪本,學生建立起抵御心理健康問題的防線,這對他們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有所幫助。
三、開辟家校溝通路徑,合力促進學生成長
家校溝通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在低年級留守兒童的家庭中,父母長期處于缺位狀態(tài),這導致許多兒童缺乏安全感,對身邊的教師、同學不信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由于缺乏學習信心,不愿意參與課堂互動,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受到阻礙。在信息化工具逐漸普及的背景下,教師可通過構建家校溝通平臺解決學生家長在教育中缺位的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與家長溝通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注,從而增強學習、生活信心。
例如,建立家長通訊群,鼓勵家長在通訊群發(fā)表自己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極和其他學生家長溝通交流。低年級留守兒童處于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可引導家長討論與兒童學習習慣養(yǎng)成相關的話題。同時,定期在通訊群內開展線上家長會,借助簡短的會議向學生家長講解低年級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方法,要求家長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問題,留意兒童在生活、學習中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再如,要求家長定期與孩子溝通并向教師反饋溝通成果,通過這種方式督促家長關注兒童成長,通過陪伴兒童成長保障他們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是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fā)群體,強化對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營造良好校園環(huán)境,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路徑。農村小學教師需加強對低年級留守兒童心理特征的研究,發(fā)揮有限教育資源的潛能,開發(fā)更多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俊霞,張德勇,葉建武,葉先明,項春燕,馮劍豐,陳燕燕.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預防醫(yī)學,2017,29(04):405-406+410.
[2]閆強.探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J].山西農經,2019(15):124-125.
[3]於鴻.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2):78-80.
[4]陳碧波.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29):6-7.
本論文系2020-2021年度遼寧省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科研規(guī)劃項目“新時代高職院?!浴枷胝谓逃J絼?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LZY205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