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在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只有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三全育人”。而在高職英語課程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是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的舉措。本文以筆者參加江蘇省教學大賽的設計為例,初步探究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
【關鍵詞】課堂思政;高職英語;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張薇,江蘇無錫人,無錫旅游商貿(mào)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講師。
前言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的提出,對于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是挑戰(zhàn)亦是促進,不僅更新了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高職英語教學發(fā)展的新方向。課程思政能夠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讓學生對跨文化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能在學習中形成批判性思維,正確認識不同文化的差異。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推行課程思政是勢在必行的舉措,高職英語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也需要將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教學設計案例
本人在2020年參加了江蘇省職業(yè)學校教學大賽(英語),以下以本人在初賽和決賽的教學設計為例,對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進行探究與實踐。兩個教學設計都旨在立足教材,切合學生實際,以“改變自己,擁抱未來”為主題,從“改變生活方式”“改變人生態(tài)度”以及“改變人際關系”三個方面展開,并結合社會熱點話題進行拓展延伸,力求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提升文化意識和辯證思維能力,盡可能將英語課程和思政理念相融合。以下節(jié)選部分教學設計內容,進行分析。
教學設計1—— 高職英語第四冊 Unit 1 “Could I Change My Life?” (Listening & Speaking)
導入:To the fighters。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人們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砥礪前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人們的生活習慣漸漸發(fā)生了變化。教師通過一段視頻,引發(fā)學生思考: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變化?
任務一:What changes did COVID-19 cause to our lives? 通過視頻,找出不同人群因疫情影響,生活發(fā)生的改變。
任務二:頭腦風暴,結合視頻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談談新冠疫情改變了自己的哪些生活習慣。通過自身經(jīng)歷,談談哪些生活習慣不夠健康。
任務三:I need to change my unhealthy life. 同是高職生的Michael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擾,到底是什么樣的困擾呢?通過聽力內容,找出Michael所面臨的困擾,并給出相關的建議。
任務四:How to prevent the Coronavirus? 不良的生活方式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困擾,小到自身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大到如新冠疫情這樣的大面積傳播的災難,那么到底應該如何來預防新冠病毒呢?
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從飲食角度、生活習慣、常規(guī)鍛煉以及生活態(tài)度等方面展開了熱烈討論,并通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給出相關建議。同時,由于新冠疫情的特殊性,學生們還針對新冠疫情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預防措施。
任務五:My ways to prevent the Coronavirus.學生經(jīng)過課前的資料搜集和課堂中的討論,對預防新冠肺炎的方法進行總結,并呈現(xiàn)自己的觀點。
在討論如何預防新冠肺炎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分析了新冠肺炎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要預防新冠肺炎,要從根源做起,從保護野生動物做起,從保護生態(tài)平衡做起。同時,在遭遇新冠疫情后,要學會用樂觀的心態(tài)抗擊病魔,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應對災難。面對災難時,更要學會互幫互助,在共同抗擊疫情的戰(zhàn)役中,做好自己,貢獻力量。
課后作業(yè):根據(jù)學生的基礎,作業(yè)進行了難度分層,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后作業(yè),但所有課后作業(yè)的內容均是圍繞該課堂教學內容設立的。
設計亮點: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題是“Could I change my life?-”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教學話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課程中的常見話題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本人采用和社會熱點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讓學生對所學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學會辯證,用客觀、辯證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出有科學依據(jù)的建議,是本節(jié)課的目的所在。
教學設計2——高職英語第四冊Unit 2“The Myths About Relationships”(Reading)
導入:What is “myth”?通過一個小游戲,來預測課文題目中的“myth”一詞是什么意思。是否符合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學生通過平時的詞匯積累,將myth理解為“神話”“謎”,但顯然不符合文章的含義。通過一系列案例,讓學生理解,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含義,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
任務一:Myth or Truth.通過活動環(huán)節(jié),針對疫情防控知識,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來判斷對錯,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生活中我們一直認可的“真理”,恰恰是錯誤的認知,而生活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流言”。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如何作出客觀的評價,需要我們具備批判性思維,對待問題要具有批判精神。
任務二:Myths seeking.尋找文中的三個流言,通過快速閱讀的方法,掌握課文的基本結構。
任務三:Break the myth.通過小組活動,從文中找到破解流言的方法,并填寫任務單。
任務四:Myth about relationships.人際交往是人生的一項重要課題,生活中又有哪些“流言”呢?通過觀看一段視頻,分析視頻中提到的問題。
學生從視頻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段視頻的前一部分描述的是社會熱點問題——醫(yī)患關系,我們常從各類媒體報道中了解到很多關于醫(yī)患關系的負面新聞,但是否都如報道所說的那樣呢?帶著疑問,繼續(xù)觀看第二段視頻。這名深陷醫(yī)患糾紛的醫(yī)生,在聽到疫情爆發(fā)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加入了救援隊伍,并在疫情奮戰(zhàn)第一線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合兩段視頻,學生討論他們對于醫(yī)患關系的看法,并討論應該如何正確看待醫(yī)患關系緊張這一話題。通過視頻,學生們深刻地理解了面對“流言”不能偏聽偏信,而需要從客觀冷靜的角度去分析問題。作為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醫(yī)護人員,他們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守護每一個人的安全。而對于醫(yī)患問題中的個案,我們不能將其作為普遍問題來對待,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處理問題時需要冷靜分析、客觀評價,這樣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性關系。
課后作業(yè):根據(jù)課文所學,完成一篇關于如何正確看待醫(yī)患關系的議論文。
設計亮點:文章的導入部分,并未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從課文基本結構直接入手,而是從一個詞入手,先引起學生對于課文學習的興趣,通過中心詞,解決非接下來的每一個任務。同時,在課文中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在討論過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維。
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設計,構建全人教育理念
1. 突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設計,結合社會熱點,引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在教學設計1中,將課文內容以任務單形式展現(xiàn),以熱點話題導入,而不是傳統(tǒng)地完成聽說任務。教學設計將教材內容進行重新調整和整合,以達到任務的最終完成。聽說課不完全使用教材,單一完成聽說練習,這一點對于學生而言,充滿了新鮮感,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結合社會熱點話題,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可以說,這樣的調整,突破了教材本身,把英語學習更好地生活化了。
在教學設計2中,結合課文主題“人際關系中的流言”和熱點話題“醫(yī)患關系”設置相關的任務,從小處入手,不斷深入,通過課文的內容和任務環(huán)節(jié),層層分析,找到真知,將人文思想貫徹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并通過創(chuàng)新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切實感受到創(chuàng)新帶來的新鮮感、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參與感和達成目標后的成就感。課堂中,教師是“引路石”,是學生的“榜樣”,通過這種滲透式教學,更注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學,同時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
2.融入人文理念教育,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教學設計1中,最后的任務設計是依靠每個小任務的完成來實現(xiàn)的,學生通過在小任務中尋找答案,再把每個任務中的答案進行分析、整合,最后形成最終任務的答案。雖說是聽說任務,但需要學生在補充的聽說內容中尋找有效信息并進行記錄,同時還需要將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選擇出符合最終任務的有用信息,再進行整合。
在教學設計2中,著重關注學生對于中心的解讀(了解課文標題中心詞myth的正確含義)、分析(人際交往中的myth)、解決(找出如何正確應對人際關系中myth的方法)、提升(結合社會熱點“醫(yī)患關系”,進一步深化人際交往的正確方法)。在最后的任務中,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客觀評價。
在兩個設計中,教師都沒有按照以往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直接講授和給予答案,而是通過設計,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自己尋找、發(fā)現(xiàn)、探索答案,并在此過程中對自己的答案進行批判、修正,最終得到真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引導者,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
3. 加強互助合作,培養(yǎng)團隊意識,提高交際能力。教學設計1中,由新冠疫情話題導入,在契合主題的基礎上,給學生灌輸了一種無形的思想——要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疫情的產(chǎn)生和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學生相互溝通合作,共同找出培養(yǎng)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教學設計2中,學生通過尋找人際關系中的“流言”,并且相互合作破除“流言”,最后找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加深交流,提高了自身的交際能力。
英語作為交際工具,需要學生通過口語訓練來加強交際的能力,而小組合作無疑是加強交際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時,課后作業(yè)的設置,也是進一步加強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在相互學習中取長補短。
4.圍繞中心,由淺入深進行情感升華,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三觀”。教學設計中,對選用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圍繞“改變”這一中心話題展開。教學設計1涉及的聽說材料主要與生活方法有關,單元的主題是改變生活方式。教學內容由點(改變自身的不良生活習慣)到面(關注社會層面,疫情期間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防止疫情擴散),層層遞進,培養(yǎng)學生完善小我、實現(xiàn)大我,從而樹立大局觀。
教學設計2涉及的閱讀內容與人際關系有關,教學導入則從小入手,從詞入手,一步步抽絲剝繭完成任務,所談論的話題從同學之間、親子之間、師生之間、同事之間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際交往入手,破除人際交往的“流言”,找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法寶。
高職教學的重點不在于應試,這就需要教師將英語語言能力、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轉換到綜合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一堂設計精美的課,會讓學生記憶深刻,也許他們回憶起的不一定是學過的詞匯、句式、語法等,更多的或許是這堂課上教師所傳遞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是對課程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才是更具有深遠意義的事。
高職教育,必須將學科教育與學生所學專業(yè)融合,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高職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應考慮到未來學生就業(yè)所需要具備的各項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也需要讓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力、職業(yè)道德、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