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善
摘 要: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處于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因此,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一線教師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就生活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展開探究,希望能夠使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之中,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道德與法治;應用策略
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而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與其他課程不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可以說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源泉,只有回歸真實的社會生活,才能夠有效展開教學。
一、開展生活化的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來更新課堂導入,不僅可以迅速激發(fā)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高效化。
比如在為學生講述“一國兩制”這個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統(tǒng)一基本國策,在課堂的一開始我們便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在《經典詠流傳》這一節(jié)目中由齊豫和趙照合作演唱的《鄉(xiāng)愁》。這首歌曲改編自著名詩人余光中老先生的《鄉(xiāng)愁》這首詩,深切地表達出兩岸骨肉分離之后,人民對于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企盼。因此,通過《鄉(xiāng)愁》這首詩歌來導入教學,可以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分離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以及對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企盼,從而引發(fā)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奠定情感基調,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更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良好的課程導入只是成功教學的一個開端,接下來的教學主體內容才是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學生的生活,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加密切。因此,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遵守規(guī)則”這一課時,我們便可以組織學生以“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不以規(guī)矩亦成方圓”為主題,展開一場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持正方觀點的學生說:自古以來,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國不可無法,家不可無規(guī),校不可無紀。這些觀念早已成為我們?yōu)槿颂幨赖臏蕜t,并且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試想,如果少了這些規(guī)矩的約束,人們將無法正常生活。我們都不愿意被規(guī)矩所約束,開車的希望馬路上全是機動車道,行人希望馬路上的汽車都不再行駛,所有的人都希望事情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發(fā)展。這雖然是人們最真實的想法,但是并不現實。這時,規(guī)矩的出現成為平衡人們意愿最好的方法。而持反方觀點的學生則認為事不破不立,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夠強國利民。縱觀世界發(fā)展的歷史,每一次重大的進步,幾乎都是從先進文明與陳規(guī)舊套的激勵斗爭中蛻變而來的。試想沒有哥倫布航海,沒有法國大革命,沒有商鞅變法,沒有辛亥革命,沒有改革開放,那今天的“方圓”又會是什么樣。由此,我們不能只守規(guī)矩,否則社會就不會進步與發(fā)展。由此,在學生的激烈交鋒中,學生認識到規(guī)矩在社會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辯證地看待規(guī)矩,實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規(guī)則”方面的知識。
三、設置生活化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所設置的課堂提問也應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問題引起學生生活中的共鳴,降低學生對專業(yè)性知識的排斥。
比如在教學“堅持改革開放”這一節(jié)課時,我們可以為學生設置如下問題:(1)你經歷了哪些事情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
(2)根據你所感受到的生活變化,說一說為什么我國要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政策?(3)為更好地貫徹改革開放這一政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我們應當怎么更好地實行對外開放?以上第一個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容易便回答出來,比如在超市中隨處可見的進口食物,外出旅游所見到的外國友人,等等。第二個問題相較于第一個問題,難度有所增加,屬于“為什么”層面,需要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之中總結歸納出相關的理論性知識。第三個問題則主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解決“怎么做”這一關鍵性步驟。以上三個問題,不僅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學生經過思考與探究,很容易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系以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相關的知識,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生活。
綜上所述,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可以使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直觀,有效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所以,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融入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設置生活化的問題等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產生共鳴,為社會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4):134-135.
[2]王明亮.生活化教學法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理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50.
[3]蘇雪.生活化教學理念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8(48):80.